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

某些報刊、叢書、全集、文集、詞典、工具書、成套教科書等,為集思廣益,都成立編輯委員會,簡稱編委會。

編輯委員會簡介


編委會通常由主編、副主編和若干編輯委員組成。編委會成員大多為該出版物所屬學科的專家學者以及這個領域的權威人士。編委會成員的產生,由上級指派或學術團體推舉,也有由出版單位聘任的。編委會負責確定所編出版物的編輯(纂)方針、編纂體例、編選範圍,解決編輯過程中某些重大問題,並對出版物文稿作最後審定。在編委會領導下,還設置編輯部,從事該出版物的具體編輯(纂)事宜。
編輯委員會的名稱源於近代的委員制。中國古代校修官書,一般由朝廷派有關大臣及文學侍臣主持,雖也設置專門機構,延攬專人從事,但它們和近代出現的委員制的編委會不同。至20世紀初葉,中國出版界尚未見有編委會的名稱。例如,從1915年開始編纂的《辭海》,經歷20年,先後參與其事的有一至幾十人。到1936年出版時,並未用編委會的名義。 1915年由陳獨秀編輯的《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到1919年才正式成立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組成的編委會。五四運動以後,編委會的名稱才逐漸多起來。1979年出版的新版《辭海》,“前言”中敘述了成立辭海編輯委員會的經過和它的工作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編委會的組織、性質、作用等概況,還表明編委會在徵得出版單位同意的情況下,有權確定編輯成果的出版時間,改換出版的單位。並在書後刊印了編輯委員會主編、副主編、編輯委員、分科主編等人的詳細名單。
編委會的稱謂有時要按照出版物的性質不同而不同。1938年由蔡元培主持出版的《魯迅全集》,署名為“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1951年開始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署名為“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近年來出版的《周恩來選集》、《劉少奇選集》、《朱德選集》、《鄧小平文選》、《陳雲文選》及《毛澤東著作選讀》等,署名為“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上述幾種不同稱呼的委員會,實質上就是編委會。
書籍的編委會一般為業務性組合,主編和編委來自各方面各單位,任務完成後即解體。報紙、期刊的編委會則是長期的。有的出版社也設立主持全社編輯方針和重要圖書規劃的長期性的編委會。至於編輯、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則為常設機構,不同於一般的編委會。在通常情況下,由編委會主持編纂的書籍上,都附有編委會成員的名單。
在新聞機構中,編輯委員會是掌握編務、行政的集體領導機構 (在設有社務委員會的新聞機構中,編輯委員會只主管編輯業務 )。編輯委員會通常由社長、副社長(設有社委會的新聞機構)、總編輯、副總編輯、秘書長和若干委員組成。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聞機構的編輯委員會由上級主管部門任命和管理。資本主義國家某些新聞機構也設有編委會,負責新聞採訪、編輯和傳播;編輯委員會成員和總編輯、主編,由財團、董事會委任。
中國新聞機構編輯委員會的日常工作有:學習並研究宣傳中共中央、國務院制訂的路線、方針、政策,執行上級指示,完成各項新聞報道任務;審議和制定編輯部定期的或專題的報道計劃,並組織實施;審議和制定本單位經營管理、基本建設、技術設置、職工培訓、生活福利、公共關係和外事往來等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組織領導業務研究、專業職稱評定及幹部聘任工作;培養和挑選各種專門人才,任免、獎懲所屬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