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是海豚科、斑紋海豚屬動物,又名“太平洋斑紋海豚”。太平洋短吻海豚體呈紡錘形,頭部吻突短而扁,口較小,眼小、近圓形,體背黑色或黑灰色,腹面白色。
太平洋短吻海豚主要以中上層小型群集性魚類、頭足類為食,夏天或者秋天進行繁殖,每胎一仔,春季多棲息在低緯度沿岸暖溫水域,夏秋季多棲息于海洋深水區,太平洋海域都有分佈。
太平洋短吻海豚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體背黑色或黑灰色,腹面白色。體側自眼后越過鰭肢到腹面白色邊緣呈灰白色區,背鰭基下側至尾基之間的體側也呈灰白色區,其前部似兩齒叉形,余部為淺黑灰色。頭和上頷黑色。下頜僅唇部黑色,其餘部分白色。從口角至鰭肢前緣並越過鰭肢經體側下方達肛門間有1條黑色帶,該帶為腹部白色區與體側灰白色區的分界線。背鰭前緣小部分黑色或黑灰色,余部近似灰白色。鰭肢和尾鰭的上下面均黑色或黑灰色。
太平洋短吻海豚通常冬春季多棲息在低緯度沿岸暖溫水域,夏秋季多棲息于海洋深水區或向北游入高緯度水域。
太平洋斑紋海豚英文介紹
常躍出水面,喜潛水,往往在水面形成類似示威性的行動,快速游泳時,常跳出水面2米多高。常出現在船前,隨船乘波逐浪,追逐游泳。有時被圍網和刺網捕獲時,可跳躍或咬破網具逃逸。具強烈的眷戀性,若同伴受傷,則不肯離去。
太平洋短吻海豚主要食物為中上層小型群集性魚類、頭足類,比如鯷魚、鯡魚、胡瓜魚和鯖魚。覓食時多分成20-30頭的小群,互相保持較遠的距離,捕食后、休息或移動時又聚集成緊密的大群,每隻成年海豚每天進食約9千克。
分佈於加拿大、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共和國、墨西哥、俄羅斯聯邦、美國。
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南海海域。
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以“一夫多妻”制的方式繁育後代。該海豚的一個群體由一隻占統領地位的雄性和許多其它雄性與雌性組成,那隻作為統領者的雄性海豚會與性成熟的雌性交配。
雌性太平洋短吻海豚大約在5-6歲時達到性成熟,雄性則是在8-10歲。交配通常在夏天或者秋天(3-11月)進行。雌性海豚的孕期約為11-2個月,一胎產下一隻海豚,出生時體長約為90厘米,體重可達6千克。生殖間隔不詳。太平洋短吻海豚人工圈養的壽命平均為20歲。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分佈不零散。1987-1990年,太平洋水域約有90-100萬頭太平洋短吻海豚;1996-2001年間,沿美國西海岸的平均豐富度估計為約24000頭;2008調查顯示,太平洋短吻海豚在日本海域資源豐富(估計30000-50000頭)。該種種群數量發展趨勢未知。
作為食物而被捕獵:該海豚在日本的沿海漁業中作為食物而被捕獵,但其難以捕捉的特性以及日本海域豐富的資源量使得這種捕獵行為還未對該海豚種群造成嚴重威脅。
因為貿易而被捕獵:一些捕到的活體作為貿易品被展示在水族缸中。
意外死亡:部分海豚意外卡死在漁業流刺網中,數量無法估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太平洋短吻海豚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