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

江蘇省蘇州市黃橋街道

黃橋位於虎丘之北、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沿線的相城區黃橋鎮是個著名魚鄉,是蘇州有名的集中養魚區和魚苗魚種基地,原名黃土橋,因跨鎮河的黃土橋而得名。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黃橋及周圍地區一片淺海,經過多次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以湖相一沼澤相黏土沉積形成水陸相間的蘆葦濕地,呈網狀。后經人類的不斷開墾,建設形成諸多魚塘、農田和村莊。地勢東南偏高,西部北部偏低,且周邊地區均高於黃橋,呈傾斜的碟盤狀。全鎮地面平均高程3.2米(以吳松標高為準)。20世紀90年代,黃橋西部、北部地區地面明顯沉降,下降1.1米。1999年,江蘇省水利廳監測結果為:青台、民安、大庄、陳旗、下庄、生田、金峰、新聯為沉降帶,這是由於這些地區正處於常熟辛庄一蘇州楓橋馬浜的古河道中心,流沙層厚,離地表淺以及過度開採地下水所致。黃橋境內共有河道81條,湖泊3個。主要河道:區級河道黃埭塘、朝陽河,鎮級河道有南橫河、西塘河、武盪河、西沿河。主要湖泊:三角嘴、殷家盪、西堰柵。黃橋鎮警戒水位為工50米,多年水位平均值為2.84米,歷年水位差為0.52一1.5l米;歷史最高洪水位為4.70米(1999年7月5日),最低水位為l.75米(1934年8月22日)。秦漢時,黃橋主要歸屬吳縣;自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置長洲始至清宣統三年(1911),黃橋主要歸屬長洲縣,分屬武邱(虎丘)鄉、儒教鄉、金鵝鄉;民國元年(1912),長洲和元和併入吳縣,境域分屬游關市、陸墓市和黃壕鄉。民國17年(1928),境內置1鎮l2鄉,分屬第一區(游墅關)、第六區(陸墓)和第十二區(黃壕),民國36年(1947),境內有黃土橋、占上、壕南和長徑4鄉,分屬黃壕區和游墅關區。解放初期,黃橋分屬黃土橋、占上、漁耕、蠡口和大華5鄉;1955年冬和1956年春,各村相繼成立農業生產高級社,分屬黃土橋、裴坪、蠡口3鄉;1957年9月吳縣撤區並鄉,將裴坪鄉的金山、下庄、生田,蠡口鄉的鄭仙庄、朱家壩和張庄划大黃土橋鄉;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實行鄉管村制;1989年,鄉政府機關駐地由馬家宅遷至黃橋東街138號。l993年實行鎮管村制;2001年2月,吳縣市撤銷,北部建立相城區,黃橋歸屬相城區;2003年,黃橋19個行政村合併成9個行政村;2005午12月26日,黃橋行政鎮改置為黃橋街道,下轄9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1個市鎮居委會,5個居民小組。全鎮共有7659戶,24765人,男12140人,女12625人,暫住人口(6個月以上)32125人,人口密度1070人/平方公里。全鎮在籍人口中共有210個姓氏,其中複姓1個(歐陽,2人),1000人以上的相同姓氏有8個,張姓為第一大姓,依次為沈、朱、王、陳、陸、李、金。境內有6個少數民族,分別為壯族土家族、苗族、侗族、黎族、畲族,28人,其餘均為漢族。

行政區劃


全街道下轄9個行政村和1個春嘉社區
序號名稱
1北庄
2黃橋
3方浜
4張庄
5生田
6木巷
7胡灣
8大庄
9占上
總面積2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萬人,外來人口3.2萬;到2006年底,街道黨工委下設3個村黨委、6個村黨總支、28個黨支部。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黃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工業總量年均增長30%以上,成為蘇州市、相城區知名的“老闆鎮”。黃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起步較早,到1998年底,鎮屬、村屬集體企業已基本轉製為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個體私營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業。依託靈活的經營機制和積極的鼓勵政策,全街道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共有非公有制企業800多家,其中規模型企業80多家,2006年共實現工業銷售54億元。非公有制企業為解決本地就業、繁榮村鎮、促進本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5年,黃橋境內擁有鎮南工業區、虎丘工業區、方浜工業區和張庄工業區4個鎮級工業區,19個村級工業區,849家民營企業,其中鎮級企業l54家,村級企業650家,外資企業45家。總資產269536萬元,其中本土企業234154萬元,外資企業35382萬元。固定資產原值85715萬元,其中鎮級企業l7134萬元,村級企業68581萬元,擁有工人l7919人。工業銷售總值353516萬元,其中本土企業銷售值303289萬元,外資企業銷售值50227萬元,利稅37300萬元。年銷售值達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62家,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家,1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上繳國地兩稅超100萬元的企業30家,超700萬元的企業1家--新安電器有限公司,超800萬元的企業2家--春菊電器有限公司、惠利華電子有限公司。民營企業科研技改成績顯著,數控生產設備、全自動生產線、成套污水處理設備、完善的產品檢測儀器不斷迸人各中大型企業。現全鎮擁有江蘇省高新企業6個,蘇州市高新企業4個,獲得lSO9000質量體系證書的企業122家,外觀、實用新型專利30項,產品榮獲國際金獎1個,國家級火炬項目24,省級火炬項目1個,獲省級科技獎4個,市級科技獎6個。
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隨之蓬勃興起,文化、商貿、金融交通、郵電通信、餐飲、休閑娛樂行業應運而生。個體工商戶938家,第三產業總值59106萬元。全鎮地區生產總值l23552萬元,第一產業佔3.08%,第二產業58.69%,第三產業38.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6l7萬元。財政收入27159.87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297.3773元,國地兩稅20298.54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