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三

蘇景三

蘇景三(1888年—1968年),字逸興。民國元年(1912年)公派赴日留學生之一。於日弘文書院進修四年卒業后,考入日本明治大學鑽研法律,民國8年(1919年)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於翌年二月回國歸里。留日期間多次受到孫中山、黃興等人的接見,與孫、黃二人交誼深厚。“五四“運動之後,多次於日本上街遊行,強烈抗議日本帝國方義的侵略行徑,與國內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遙相呼應。回國后曾受命任職甘肅省長公署參事一職,后離職歸隱,在甘肅靖遠一帶促進了當地教育和農業灌溉發展。同時棄文從醫,醫術高明,在靖遠以及附近縣城頗負盛名。

背景


蘇景三(1888年—1968年),字逸興,光緒十四年(1888年)生於王峴鎮雒家灘村蘇家灣。父輩曾一度以篩金為業,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望族大戶,富甲一方。富庶的家庭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蘇景三幼年就讀於鄉間私塾,十四歲時,負笈入靖遠敷文書院攻讀,后遊學西安,以《論出師表》文,榮膺榜首,入西北大學學習。

留學


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選派26名公費赴外留學生(日本23人,美國3人),他經考試合格,赴日本弘文書院進修。四年卒業后,考入日本明治大學鑽研法律,民國8年(1919年)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於翌年二月回國歸里。
留學日本期間,蘇景三不斷聆聽革命先驅孫中山的教誨,多次受到孫中山、黃興等人的接見,與孫、黃二人交誼深厚。“五四”運動爆發后,留日學生積極響應,上街遊行,強烈抗議日本帝國方義的侵略行徑,與國內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遙相呼應。在遭到日本軍警大刀隊襲擊時,他身為學生骨幹,首當其衝,不顧日本警方威脅,多次組織同學前往醫院尉問受傷群眾,博得同仁好評。

經歷


回國后,蘇景三受命任職甘肅省長公署參事,並擔任吏治研究所教席,主授法律課程。在蘭期間,他親眼目睹了軍閥間派系鬥爭,尤其在留日學生張念一慘遭殺害后,他憤恨難平,一怒之下,辭職歸里。
民國11年(1922年),靖遠政府委任他為靖遠縣勸學所所長,民國13年(1924年)冬,勸學所改稱教育局后離職。在職期間,他極力籌措資金,發展地方教育,曾以煙畝罰款銀1400兩在靖遠縣城西街建鋪面十餘間出租,以房租補充教育經費。這一時期也是靖遠縣教育事業發展的較好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靖遠縣政府又委任他為靖遠西區區長。一年後,隨著保甲制度的推行和區劃調整,再次離職。
民國30年(1941年)起,蘇景三任靖遠縣參議會參議員。在此期間,他致力於家鄉的建設事業。民國33年(1944年),蘭寧公路修善工程開工,他科學論斷,以減少經費避免百姓糾紛為依據,極力主張郝家川至靖遠途經范家窯、吳家川為上策,否決了經砂河過北灣的議案。
民國34年(1945年),靖遠平堡“復興新渠”巷工程動工,他雖已年近花甲,但為家鄉的水利事業不辭勞苦,常往返於省、縣、鄉之間,經多方協調,取得美國援華貸款資助,並親自與北灣治理黃河工程主任賀西庚及部分專家共同勘察設計,又與平堡開明人士劉惠宗(字子元)密切合作,調解地方糾分,終於修通了自烏金峽經平灘堡腹地至蔣灘全境長達5華里的復興渠上游進水工程。新渠道所佔平灘堡水地60畝,由蘇景三套黃灣最新砂田20畝及劉惠宗平灘堡樓檯子最優水地40畝予以補償。復興渠水源暢通,流量充裕,夏秋無間斷。從此,中、上游渠道沿線及蔣家灘近6000畝受旱農田變為自流灌溉。
自民國10年(1921年)起,蘇景三研讀中醫藥書籍,自學成醫,在靖遠、白銀皋蘭榆中景泰一帶頗負盛名。晚年行醫,常手到病癒。1968年去逝。(楊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