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鎮
沙洋鎮
沙洋鎮是沙洋縣政府所在地,是沙洋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於江漢平原中部,東臨漢江,隔江與鍾祥、天門相望;距武漢市240公里,西距三峽宜昌市160公里,北達荊門市、襄樊市53公里、160公里,南通宜黃高速公路35公里,是江漢平原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湖北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橋樑與紐帶。
沙洋鎮歷史上因其商埠興旺、港運發達而與漢口、沙市、老河口、襄樊、新堤、宜昌、武穴並稱為湖北的"八大重鎮",素有"小漢口"之美譽。沙洋鎮轄11個村民委員會,59個村民小組,8個居民委員會,1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3006人,其中農業人口11024人,非農業人口41982人。國土面積3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9.5公頃。
沙洋鎮農業已形成蔬菜、藥材、畜牧、花卉四大主導產業。蔬菜生產規模已達萬畝,高新技術園、農業休閑觀光園已在加緊建設之中、藥材荊半夏種植基地規模已達5000畝。2000年,沙洋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929萬元,主要產品產量:糧食3807噸,棉花350噸,油料287噸,蔬菜26700噸,水產品400噸,生豬出欄8802頭,家禽出籠521萬隻,禽蛋產量204噸,全鎮企業銷售收入3.12億元,利潤1560萬元,稅金310萬元。全年,實現財政收入630.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50元,整個轄區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沙洋人傑地靈,礦藏富庶。境內有豐富的石膏礦、青石料、石油和鹽水礦物資源。“馬良石頭魚”曾被列為宮廷貢品。農業局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鮮魚、荊半夏著稱,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2000年售糧總量居全國南方水稻生產縣市(區)之冠;棉花生產已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工業以建材、輕紡、化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為支柱,初步形成多類、多品種立體開發新格局。一批省優、部優產品已經打入國際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沙洋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農業以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鮮魚著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之一。2005年,糧食產量居全國縣市區之冠,油菜產量居全國縣市區之首。“三高”農業發展迅速,建成了蔬菜、早蜜桃、沙梨、板栗、甜柿、茶葉、畜禽、漁業等八大農業生產基地。“紀山龍米”、“馬良石頭魚”曾被列為宮廷貢品,享譽遐邇;“紀山龍米”、“十里風乾雞”、“毛李荸薺”榮獲全國第四屆食品博覽會優質產品獎。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湖北荊玻集團現已躋身國家大二型企業,湖北秦江集團、荊門麥牙廠均屬省重點鄉鎮企業。
沙洋縣沙洋鎮已編製完成“三元觀廟會”等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準備把它們作為申報湖北省和荊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這標誌著該鎮已經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三元觀廟會”起源於東漢順帝的漢安元年(142年)。時逢天下大亂,當地百姓在沙洋集鎮蓋了一座神廟,定期祭祀,以求神靈保護。隨之,圩區稻米、山區竹林、東西湖等地的魚蟹水產品都彙集到沙洋來交換集散,廟會逐漸成了一種集宗教文化和生產商貿於一體的符號。此後,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四月初八等特殊的日子,方圓百里的鄉親都會趕來燒香祭祀,日久便成了一種傳統,得以保存至今。
2000年,沙洋鎮已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正在著手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體系等。
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自2003年以來,文化部與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在國內外立法調研的基礎上,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名稱已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2004年全國人大、中宣部、文化部等多部門組成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對法律草案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完善。2005年5月沙洋縣沙洋鎮政府提出了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規定:
1、政府要充分發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作用,正確行使其宏觀調控職能,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
2、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普及保護知識,營造保護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樹立保護的意識。
3、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投入,通過政府撥款,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基金。
畜牧生產
沙洋鎮洪嶺小學位於湖北省沙洋縣沙洋鎮洪嶺大道,學校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們憑著開放的教育思想,領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質,進取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學校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為育人理念,從整體改革實驗到差異教育的研究,從二級循環活動的嘗試到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網路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索,捕捉著現代教育最敏感的話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學校一貫堅持“品牌、質量、服務”的意識,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質量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贏得了社會的讚譽,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學校之一。
沙洋鎮
沙洋縣積極探索黨風廉政教育的新途徑,在開展廉政文化“六進”的基礎上,將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創新思路,不斷深化廉政文化建設內涵,深入推進廉政文化入戶活動,在全縣形成了“人人談廉、個個促廉、戶戶創廉”的良好格局。
一、突出創新明思路。2007年7月,由縣紀委監察局起草,以縣委辦、縣政府辦名義印發了《關於推進廉政文化入戶活動的實施意見(試行)》。其主要內容是,堅持教育、宣傳、創新的原則,全面實施以“兩建、三聯、四到戶”為主題的“百村千戶”工程,即村(社區)建廉政文化中心戶、建廉政文化活動室;黨組織成員聯繫廉政文化中心戶、廉政文化中心戶聯繫黨員戶、黨員戶聯繫群眾戶;廉政小報、廉政簡訊、廉政飾品、廉政考評到戶。在100個村(社區)建100個廉政文化活動室,建1000戶廉政文化中心戶,形成廉政文化活動經常化、教育網路化、督辦制度化、投入社會化的新格局,實現以廉政文化建設推動黨風廉政建設,以黨風廉政建設促進構建和諧沙洋的工作目標。
二、突出“兩建”搭平台。為了積極穩妥推進廉政文化入戶活動,採取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方式,在全縣13個鎮確定了沙洋鎮、後港鎮兩個試點鎮,在縣直單位中確定縣工商局為試點單位,同時在沙洋縣249個村中確定了20個試點村。開展廉政文化入戶活動要選好載體、搭好平台,為此,著力抓好“兩建”:一是建好廉政文化中心戶。廉政文化中心戶是活動的主體,要求各試點單位按造“思想政治素質高,組織協調能力強,在本地有威望、有影響,能充分體現先進性、典型性和群眾性的黨員戶或幹部戶”的標準,試點村原則上以村民、居民小組為單位,在每個小組中確定一戶廉政文化中心戶,縣直試點單位按幹部職工總戶數20%的比例確定中心戶。沙洋縣共建廉政文化中心戶200戶,由縣紀委統一掛牌。各試點單位還把建廉政文化中心戶與建文明家庭戶、科技示範戶等結合起來,提升了中心戶的整體水平。二是建好廉政文化活動室。要求各試點單位按造“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活動經常”的標準,建好廉政文化活動室,並把建廉政文化活動室與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建設等結合起來,將其建成廉政文化活動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等融為一體的多功能場所。為了幫助扶持各地抓好“兩建”工作,縣紀委以文件形式印發了《關於縣直單位對口聯繫廉政文化入戶活動試點村(社區)的通知》,重點是幫助解決試點村(社區)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縣直相關單位積極響應,紛紛行動,成效顯著。
黨政辦公室
四、突出“四到”抓培育。縣紀委堅持把抓好廉政文化中心戶的建設作為廉政文化入戶活動的重要內容,採取“四到戶”的形式,精心培育廉政文化入戶的主體。一是廉政小報到中心戶。縣紀委宣教調研室每月編印一期《沙洋廉政文化月報》發到各鎮紀委,由各鎮紀委負責發放到中心戶。二是廉政簡訊到中心戶。不定期向中心戶發送廉政新聞、廉政動態、廉政警句等短消息;在重大節假日或重大活動期間,向中心戶發送廉政簡訊。三是廉政飾品到中心戶。結合沙洋縣歷史文化、旅遊文化、民俗文化等特點,製作廉政文化宣傳飾品發放到中心戶。如2005年製作併發放了廉政掛歷和以“清正廉潔”為主題的仿竹簡廉政匾牌。四是廉政考評到中心戶。縣紀委統一組織各鎮每年度對中心戶進行一次考評。對考評優秀的中心戶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考評不合格的中心戶作出調整。各試點單位還採取贈送廉政教育資料、組織觀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召開討論交流會等多種途徑和手段認真抓好廉政文化中心戶的建設。
黨政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