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信街社區
孝信街社區
其中的余廷棟篤信佛教,帶發出家修行,曾任縣城西關淳熙寺住持。一年,余文周之母(余廷棟之妻)患重病,卧床數月未愈,余廷棟便請名醫為妻診治。 “文革”初期,縣城內紅衛兵“破四舊”,孝信街因被稱為“四舊”象徵,也遭禍殃,被改名為建新街。
孝信街社區,“文革”前曾是平原縣老城內北沿的一個村莊,它北邊與老北關接壤,南邊與老縣衙(縣政府駐地)毗鄰,“文革”前期改名建新街,今屬龍門街道。有人口200餘,分侯、余、孫、張、董、齊等多姓。余姓僅有數家,且多為余文周一脈。孝子“為救母割己肉還願”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據《平原縣誌》(1992年)記載:建新街,北齊前辛姓建村,名小辛庄,建成后因和尚余文周割己肉孝敬父母,改名為孝信街,1966年改為現名。
北齊前,小辛庄建村。至清朝末年,有餘氏一家從山西遷來小辛庄。其中的余廷棟篤信佛教,帶發出家修行,曾任縣城西關淳熙寺住持。余廷棟留下一畫像,身披紅色袈裟,手持一串佛珠,畫像一直保留至“文革”前。受余廷棟影響,其長子余文周、次子余少明(少明為法號)皆信奉佛教。一年,余文周之母(余廷棟之妻)患重病,卧床數月未愈,余廷棟便請名醫為妻診治。余文周甚為孝順,衣不解帶侍奉母親數月,並親至淳熙寺拜佛求救,且於供桌前跪拜,許下一願:若佛祖能保佑其母痊癒,將割己肉供奉佛祖。數日後,其母居然病癒。余文周認為這是佛祖顯靈所致,自己必須還願,便在家中覓利刃一把,割下兩腓腸肌肉各一塊,由家人托至西關淳熙寺供奉還願。余文周血流數日,經名醫調治,數月方愈,卻從此在兩腿上留下了兩塊小碗口似的疤痕。“孝子割肉救母還願”之孝舉傳遍全縣,家喻戶曉。時平原縣知事特命縣衙選名匠精雕木製牌匾一塊,親書“樂盡天倫”四個大字懸掛於余文周家門楣之上,以彰顯其孝、信之德,並將小辛庄改為孝信街。孝信街即由此而來,此事也錄入志書。
余文周之子余少明對佛學造詣頗深,曾先後任平原縣西關淳熙寺住持、濟南千佛山一寺廟住持和濟南院西街准亭庵住持,為當時省內知名之高僧。抗美援朝期間,余少明曾被選為全國佛教界赴朝慰問團成員,慰問志願軍指戰員,並有多幅照片。他於1960年去世。
民國七年(1928年)九月,直皖戰起,直軍商德全旅與馬良所率邊防軍第二師曾在平原縣城激戰數日,當時百姓稱為“鬧馬良”,平原縣西關之淳熙寺即毀於戰亂,寺中文物古迹皆損毀。
“文革”初期,縣城內紅衛兵“破四舊”,孝信街因被稱為“四舊”象徵,也遭禍殃,被改名為建新街。信奉佛教的余文周一家多次被抄家,有關余廷棟的畫像、袈裟、佛珠,及余少明的合影照片、記事本,悉被抄去,不知所蹤。其後人也迫於“破四舊”之形勢,偷偷將“樂盡天倫”之牌匾摘下,用刨刀將四字刨去,刨成桌面,再無原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