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誌

高知止所編史書

《平原縣誌》是專門記載平原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該書首編時間為明代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進士高知止主修。

版本介紹


明萬曆十八年(1590)都御史張惠、進士高知止主修《平原縣誌》;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平原縣知事黃懷祖主修《重修平原縣誌》;
民國24年(1935)縣長曹夢九督修《續修平原縣誌》。
新編《平原縣誌》1980年10月始修,1993年出版。新志上線始於1840年,有的溯至史事發端;下限至1985年末,個別內容適當下延。全書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外,共設24編,依次為: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農業、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財稅·金融、城鄉建設、科技、經濟管理、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軍事、文化·體育、教育、醫藥·衛生、宗教·民俗、方言·諺語·歇後語、人物。

內容簡介


平原縣位於魯西平原的西部。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稱平原邑。因境內地勢平坦而得名。秦朝以平原邑為縣城置平原縣。縣之境域,屢經變遷。至1985年底,轄4鎮、15鄉,總面積1105平方千米,總人口42.1萬,98.7%的人口為漢族居民。地形南高北低,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受古黃河大徙、改道、溢決的影響,河流較多。全縣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為4558.6立方米,引黃河水1.43億立方米。年總降水量6.3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儲量13.57億立方米,淡水總儲量10.25億立方米。全縣耕地總面積50267公頃,林果地面積6000公頃,村鎮佔地9733公頃。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適於冬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的生長。全縣林木覆蓋率7.1%,用材林有榆、柳、楊、槐等品種;經濟林以果樹為主,樹種有蘋果、梨、桃、杏、山楂、棗等,本縣王打卦鄉出產的胎黃梨,名冠魯北地區。灌木樹種有紅荊條、紫穗槐、檉柳等。漁業養殖發展較快,主要魚類品種有鯉、鰱、鯽、草等。畜類有牛、馬、驢、騾、豬、羊、兔等,尤以養雞業、養牛業為強項。當地野生中藥材有98種,常見的有53種。栽培成功及開發利用、大批量生產的有地黃、山楂、菊花、決明子、枸杞、薏苡仁蛇床子吐絲子、蒲公英、茵陳、白茅根等11種。
平原縣農業歷來以種植、養殖業為主。新中國成立前,農業技術落後,水肥條件差,糧棉產量很低。1949年,全縣平均每公頃產糧食750千克左右,每公頃產皮棉225千克以下,農業總產值6877萬元。1985年,全縣農業產值達到24355萬元,比1980年增長69.4%,糧食每公頃產量達到9487.5千克,創歷史最高記錄。1984年棉花每公頃產皮棉1440千克,比1980年前的平均產量增加5倍多。農業的豐收,促進了林、牧、副、漁各業的全面發展。1985年,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83.9%,林業佔1.33%,牧業佔11.4%,副業佔3.06%,漁業佔0.23%。大牲畜存欄量為7.53萬頭,生豬存欄量為12.2萬頭,山、綿羊存欄量5.12萬隻,均為歷史最高水平。
平原縣工業基礎薄弱。境內家庭手工業以葦編為主,土紡土織為特產。清朝末年始有工廠。民國時期境內鞋帽、服裝和糕點副食開始發展,到新中國建立前已初具規模。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扶植私營工商業和家庭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陸續增加了化肥、製糖、製藥、紡織、水泥、磚瓦、機械、棉花加工等行業。1985年,全縣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95家,其中輕工業53家、重工業42家。固定資產原值5259.9萬元,完成工業產值16228萬元,比1980年增長2倍,是1949年的81.5倍。
平原縣素為交通要道。自古有官道相通。清朝末年修通的南北大動脈津浦鐵路由境內穿過。縣內公路93條,通車里程454.7千米,18個鄉鎮全部通車。商業歷來較為繁榮。清中葉由於政府獎勵實業、鼓勵經商,全縣曾出現一批商業集鎮。津浦鐵路通車后,縣城商業有了新的發展,棉庄、糧店、布業、土雜等行棧櫛比出現。1978年以後,個體商業突起,商業空前繁榮。平原的著名歷史人物有西漢農民起義首領巾幗英雄遲昭平,清朝王汝玉、趙萬斫組織發動農民開展抗糧鬥爭,義和團運動首領李長水、施硯田,以及早期從事黨的活動的馬誠齋、王旭鵬、李振山。南朝梁著名學者劉峻,其名著《辨命論》是南朝無神論重要文獻之一;清朝詩人董元度,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當代有數學博士張鴻基、哲學史家任繼愈、作家鄧友梅等。

作品評價


平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的《平原縣誌(1986—2008)》由方誌出版社出版,面向社會發行。原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全景,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著名作家鄧友梅分別為該書題詞。
該志是平原縣第二部社會主義新方誌,與1993年版《平原縣誌》相銜接,全面、客觀地記述了平原縣改革開放以來二十三年間自然、地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發生的發展變化。
該志編纂自2005年4月開始啟動,歷時五個酷暑嚴寒,精益求精,數易其稿。在整個編纂過程中,平原縣史志辦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縣委縣府負責、對平原縣45萬人民負責的精神,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務院和山東省頒布的兩個“條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遵從志書體例的前提下,創新篇目設置和內容編排,突出了平原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全志在行文中穿插照片325幅,表格182個,既保證了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相統一,又增強了美觀效果,是一部內容規範、圖文並茂、裝幀精美的上乘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