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猄蟻

黃猄蟻

黃猄蟻,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icius, 1775),蟻科織葉蟻屬的一種螞蟻,又名黃柑蟻、紅樹蟻,廣泛分佈與我國南方。黃猄蟻是樹棲蟻種,會利用幼蟲吐絲捲起鮮活樹葉築成“蟻包”棲息,大群落的黃猄蟻普遍有多個副巢。黃猄蟻生性兇猛,擅長捕食各種昆蟲,因此常在農業生產上被用於生物防治

黃猄蟻體態輕盈,捕食團結,飼養看點頗多,因此它們已經成為了中國寵物螞蟻界的後起之秀,不少國內的寵蟻玩家已經開始飼養黃猄蟻作為觀賞寵物。

簡介


黃猄蟻,俗稱酸螞蟻、黃柑蟻、紅樹蟻、織巢蟻,樹棲於氣候溫暖的熱帶、亞熱帶,盛產於瀾滄江中下游的雲南臨滄、思茅、西雙版納地區,以及寮國、泰國、緬甸、柬埔寨、越南東南亞5國。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也有分佈。喜在闊葉喬木樹上築巢,一群黃猄蟻可有好幾個巢,多達數萬隻,巢主要以幼蟲吐出的分泌物將植物葉子等粘結而成,呈倒圓錐形掛在離地6-10米的樹枝上。綠色蟻巢為新蟻后剛建,體積小似鴨蛋(5~6厘米),螞蟻數量也少,黃色蟻巢建立已有定時間,體積大如南瓜(30~54厘米),螞蟻數量十分可觀。黃狼蟻分為翅蟻(雌、雄)和工蟻兩種,工蟻大小不等,體長6~1毫米,銹紅色或橙紅色,因其腹下有個透明的儲酸的小黃球得名“酸螞蟻”。它們不停地覓食、戰鬥、保衛家園、照顧蟻后產下的新成員,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雌蟻較大,體長15~18毫米,青黃色;雄蟻較小,體長僅6~7毫米,棕黑色。雌、雄蟻均有翅膀,專司繁育後代。黃猄蟻食性雜,以捕食多種害蟲為主,是柑橘園中害蟲最大的天敵。早在17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它來防治柑橘害蟲,是世界上生物防治害蟲最古老的先例。
黃猄蟻喜溫、好濕、不耐寒,工蟻每天隨太陽升起離巢外出工作至日落才回巢休息,群居者壽命可長達數年,而離群者則只能生存數日。

發生規律

黃猄蟻用絲築巢於樹上,巢的直徑為20—50厘米。遇敵害工蟻則會群集巢外叮咬。大型甲蟲常被其驅趕,不敢在其附近活動。它除能捕食大綠蝽外,還捕食柑橘潛葉甲天牛、吉丁蟲、金龜子象鼻蟲和風蝶幼蟲等多種害蟲。

獨特習性


交哺

黃猄蟻
黃猄蟻
黃猄蟻的幼蟲缺乏活動能力,但能分泌信息激素引誘工蟻餵養它們,當巢內環境有變化,或受日光照射,稍感不適時,它們就停止分泌信息激素,工蟻會很快將其移入蟻巢深處更潮濕的地方。如果蟻巢被破壞,工蟻會立即建造新巢保護幼蟲,而幼蟲也就重新分泌營養物質交哺給工蟻,予以回報,所以交換是雙向的。這種同種姐妹間的營養交換和信息傳遞是蟻群社會特有的。同時,這種交哺也導致了這些幼蟲各自發育成多態工蟻,形成了各自取食和消化功能的特性。
黃猄蟻
黃猄蟻

織巢

黃猄蟻的蟻包
黃猄蟻的蟻包
黃猄蟻的織巢過程十分奇妙,一般在樹冠向陽處營巢,它一旦選好營巢的地點,就把身體伸展在樹枝或葉片上,然後收縮身體拉緊枝葉。若間距太遠,它們就各自上下連接,形成活的“蟻橋”,把相鄰的枝葉拉近。然後另一些黃猄蟻口含自己群體的老熟幼蟲,迫使其在葉縫或枝條間吐絲,從而綴合、粘牢而成為蟻巢。蟻巢因依附的樹上枝條而成不規則狀,一般為圓球型,較大的蟻巢縱徑可達68厘米。在織巢過程中,蟻群雖然出動千軍萬馬,聲勢浩大,但工作起來卻井然有序,絲毫不亂。這種把幼蟲當作梭子來織巢的方法,是低等動物中社會合作最明顯的例子,所以黃猄蟻又稱織巢蟻。

形態特徵


黃猄蟻蟻后特寫
黃猄蟻蟻后特寫
黃猄蟻大型工蟻體長9.5~11.0毫米。體銹紅色,有時為橙紅色。全身有十分細微的柔毛。立毛很少,僅限於後腹末端。體具弱的光澤。小型工蟻體長7.0~8.0毫米。與大型工蟻相似,但上顎不如大型工蟻那樣強大,唇基更凸,前胸背板側面觀更凸。蟻后體長15.0~18.0mm。當蟻后處於新后階段時,體色為綠色或淺黃色,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與蟻群數量的增加,蟻后的顏色會發生改變,變為橙色或接近於紅色,但在酒精中浸泡過久后則呈土黃色。上顎較寬;頭有3個突出的單眼;觸角柄節較工蟻短、粗。並腹胸粗;中胸盾片和小盾片平;並胸腹節具短的基面和較長的斜面。結節寬厚,楔形,向上逐漸變薄,頂端中央深凹。后腹大,寬卵形。足較短、粗。其餘似工蟻。雄蟻體長6.0~7.0mm。體棕黑色。具豐富的紅褐色柔毛被。頭部較小;上顎窄,咀嚼邊齒不明顯;觸角13節。

生活習性


該蟻屬熱帶螞蟻。樹棲。其種群數量依植被類型而不同。在其適宜建巢處且樹葉多的地方,種群數量較多。每個種群只有1個蟻后,種群之間常有敵意,但很少發生爭鬥。
黃猄蟻合力織巢
黃猄蟻合力織巢
黃猄蟻的蟻巢建在樹上,由樹葉綴織而成。1株樹上常有大小蟻巢5、6個,一般近長方形。巢主要以幼蟲吐出的分泌物和植物葉子等粘結而成,幼蟲是築巢過程的重要工具。幼蟲在營巢活動中被小型工蟻的上顎叨著穿梭於植物葉子間,從而使植物葉片被幼蟲吐出的絲粘結在一起,形成一緊密的巢。老熟幼蟲不參與建巢活動。工蟻日夜守護在巢外,一旦受驚,大量工蟻會湧出巢外,張開上顎,豎起腹部,從肛門射出一種液體--蟻酸(甲酸),以禦敵。工蟻外出覓食,但黑夜時很少活動。捕食大綠蝽、吉丁蟲、橘紅潛葉甲、天牛、銅綠麗金龜葉甲、綠鱗象、葉蜂等昆蟲。

食用及藥效


我國南方許多地方有喜食黃猄蟻的習俗,在雲南傣族同胞用黃猄蟻製成的醋拌冷盤別有風味,基諾族用黃猄蟻製成“燴酸螞蟻蛋”招待佳賓,至於生食和泡酒飲用者更不計其數。用黃猄蟻去頭,可直接塗擦患部治癬。黃猄蟻體內蛋白質、氨基酸的含量均較高,錳、硒、鋅的含量也較高,因而具有增強免疫和抗衰老的重要作用,可以作為食用、保健和藥用。

飼養及方法


黃猄蟻捕食蝗蟲
黃猄蟻捕食蝗蟲
人工飼養黃猄蟻,飼料易得,生長繁殖快,管理簡便,成活率高。但在飼養過程中,必須注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經常飼餵動物性飼料,及時予以分群,提高繁殖速度;二是加強對初孵幼蟻的撫育,減少死亡率;三是嚴格做好保溫、調濕工作,確保黃猄蟻正常生長發育,縮短飼養周期。
黃猄蟻的正常生長、發育及穩定地繁衍後代,除需要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外,需要一定的營養物質。在三大營養要素中,蛋白質居最重要地位,是生命的基礎,而氨基酸則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廣泛參與機體正常生化代謝和許多生理機理。因此,在食料中應適當加入一些氨基酸添加劑。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喂米糠、麥鼓皮、豆餅、豆渣、雞的配合料、蜂蜜、糖類、各種瓜果類,以及動物性飼料,如魚粉、蠶蛹粉、骨頭粉、雞蛋、蟲死體等。
野外繁殖利用可將整巢螞蟻套入布袋或用采枝取巢法,將蟻巢連樹枝一同砍下,待黃猄蟻安定后即可攜帶至新的地點。施放時,應選擇蟲害樹木或蚜蟲較多的地方,將蟻窩刺爛,加速黃猄蟻在新址營巢並定居。為了確保黃猄蟻在設計林區中安居,可以用自製木箱或其他無特殊氣味的容器,懸掛或置放於林間,輔以補充飼料,待一些黃猄蟻在內定居后,即可大量繁殖。

分佈範圍


中國廣東、福建、廣西、海南、雲南;國外分佈於東南亞地區,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等地。

生物防治


我國早在公元前304年就用黃猄蟻 Oecophylla smaragdina 防治柑橘害蟲。
黃猄蟻捕食蝗蟲
黃猄蟻捕食蝗蟲
古代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病蟲害綜合防治經驗。農業防治是傳統農業防治病蟲的主要手段,如深耕細耙、適時播種、翻耕冬灌、合理輪作、抗蟲選種等;生物防治方面,在晉代就創始了利用黃猄蟻防治柑桔害蟲的方法,這是世界上以蟲治蟲的最早先例;此外還廣泛應用植物性藥物、礦物性藥物以及一些油類物質進行病蟲害防治。我國傳統農業中的這些病蟲害防治手段,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總結,仍然能夠應用到現代有機農業生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