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

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河流

瀾滄江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東北部,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河流。幹流全長4880 km,流域集水總面積81× 104 km2。幹流長為2161km,集水面積為167487 km2。西部以怒山(南段碧羅雪山)、邦馬山等山脊線與怒江分界,東部則以雲嶺、無量山等山地分別與金沙江、紅河分水。瀾滄江縱貫橫斷山脈,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南北走向的河流。流域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不同的地貌類型以及地勢高低、坡度大小、山川走向,直接影響著水熱條件的再分配。河流上、中、下游自然環境差異顯著,從地勢上看,流域由北向南呈階梯狀下降趨勢,其主體地貌特徵表現為高山峽谷相間。隨山脈南延,山川間距由上游向下逐漸展寬,上緊下疏如帚狀。

概述


瀾滄江
瀾滄江
瀾滄江,發源於青藏高原,自景東縣流入思茅地區,貫穿全區六縣,區內流程三百多公里,然後流經西雙版納,出境稱湄公河,連接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匯入南海,全長4880公里。
瀾滄江是中國連接東南亞國家的水運大動脈,有“東方多瑙河”之稱。
瀾滄江是橫斷山脈區重要河流,河床落差較大,奔流不息的江水波濤洶湧,衝過密布的礁石,激起1米高的巨浪,形成一道道險灘。瀾滄江以窄、急、險而著稱。由於群山錯落,急流滔滔,無舟楫之便,古往今來過江的唯一工具是竹篾溜索,就連馬幫、馱子,也要從溜索溜過。
瀾滄江下游有壩子和湖泊分佈,利於農業發展,尤其是西雙版納地區,不僅水稻一年三熟,且為中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地區,有經濟價值的植物達千種,特有動物如長臂猿、亞洲象、印度虎、孔雀等多種。是中國動、植物物種資源極為寶貴的遺傳基因庫。瀾滄江野生魚聞名遐邇。成為跳菜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
有色金屬有維西的大型銻礦、蘭坪和瀾滄的大型鉛銻礦、永平的銅礦及西雙版納的鐵礦等。
瀾滄江流域是中國少數民族種族最多地區,有傣、彝、白、納西、回、藏、傈傈、拉祜、哈尼及漢等20餘個民族。

流域面積


瀾滄江流域面積16.48萬平方公里,長2139公里,多年平均出境水量765億立方米。昌都以上為上游,昌都至四家村為中游,四家村以下為下游。
青海省境內河段長454km,區間流域面積3.87萬k㎡,落差1548mm,平均比降3.4‰;
西藏自治區境內河段長480km,區間面積3.85萬k㎡,落差1255m,平均比降2.61‰;
雲南省境內河段長1227km,區間流域面積9.02萬k㎡,落差1780m,平均比降1.45‰,國界處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60億m³。

水系組成


瀾滄江
瀾滄江
瀾滄江水系主要由幹流和眾多的支流組成,流域面積大於100k㎡的支流有138條,流域面積大於1000k㎡的支流有41條,較大的支流一般分佈在上游和下游。一般支流較短,多為20~50km,天然落差特別大,一般在2000~3000m。
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蓋曲、麥曲、金河、FDC3江、漾濞江西洱河、羅閘河、小黑江、威遠江、南班河、南拉河等。瀾滄江支流特點是落差大、水資源豐富,上中游降水量少,有雪水補給,水量穩定,下游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降水量大,水量充沛,但缺乏調節水庫,以引水式開發為主。

昂曲

昂曲是瀾滄江最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雜多縣結多鄉唐古拉山北麓瓦爾公冰川,海拔5664m。南流入西藏巴青縣境稱松曲,又東流入青海省境稱解曲,轉東南流聖囊謙縣吉曲鄉8km後進入西藏,稱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匯入瀾滄江。河長約500km,流域面積16774k㎡,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多年平均流量186m³/s,理論水能蘊藏量116.91萬kW。

漾濞江

漾濞江是瀾滄江在雲南境內最大的支流,瀾滄江第二大支流,全長334km,落差1402m,平均比降4.2‰,流域面積11970k㎡,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155m³/s,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2.5萬kW。

子曲

子曲是瀾滄江上游扎曲的支流,流經青海、西藏,河長286.7km,流域面積12645k㎡,落差1540m,平均比降5.37‰,多年平均流量137m³/s,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9.04萬kW。

威遠江

威遠江是雲南境內較大的支流,全長290km,流域面積8800k㎡,落差1700m,平均比降5.86‰,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3m³/s,理論水能蘊藏量43萬kW。

南班河

南班河(又稱補遠江)位於雲南境內,長282km,流域面積7750k㎡,落差1245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185m³/s,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8萬kW。

西洱河

西洱河是支流中水能資源利用條件最優越的河流,上游有洱海作為較大調節水庫(總庫容約29億m³),河長22km(洱海出海口以下),下游有600餘m落差,河口流量約30m³/s,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7萬kW。

流域特徵


地形地貌

瀾滄江
瀾滄江
瀾滄江流域地處東經94°~102°,北緯21°~34°,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條帶狀,上、下游較寬闊,中游則狹窄,流域平均寬度約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橋河段平均寬度僅為36km,流域內地形起伏劇烈,地形複雜。
上源北與長江上游通天河相鄰;西部與怒江的分水嶺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間,梅里雪山高達海拔6740m;東部與金沙江和紅河的分水嶺為寧靜山、雲嶺及無量山。流域平均高程漫灣以上為4000m。
上游屬青藏高原,海拔為4000~4500m,山地可達5500~6000m,區域內除高大險峻的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
中游屬高山峽谷區,河谷深切於橫斷山脈之間,山高谷深,兩岸高山對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m,河谷比較狹窄,河床坡度大,形成陡峻的坡狀地形。
下游分水嶺顯著降低,一般在2500m以下,地勢趨平緩,河道呈束放狀,出中國境后河道比較開闊平緩。

氣候水文

瀾滄江
瀾滄江
瀾滄江流域由北向南縱跨緯度13°,地勢高亢,山巒重疊,起伏變化大,導致流域內氣候差異很大,氣溫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遞增,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降水量越少。瀾滄江流域跨越幾個氣候帶,源頭地區(青海南部)屬高寒氣候,地勢高、氣溫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氣溫-3~3℃,最熱月平均氣溫6~12℃,年降水量400~800mm。
瀾滄江西藏地區,屬高原溫帶氣候,氣溫由北向南遞增,並有明顯的垂直變化。海拔3000m以下河谷,氣候乾熱,年平均氣溫10℃以上,最熱月氣溫18℃以上;海拔3000~3500m地帶,最熱月平均氣溫15~18℃;海拔3500~4000m,最熱月平均氣溫12~15℃。年降水量400~800mm,山區潮濕河谷乾燥。
瀾滄江中游滇西北區,屬亞熱帶,高山峽谷,海拔多在3000m以上,高山超過5000m,峰谷相對高差超過1000m。氣溫垂直變化明顯,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年平均氣溫12~15℃,最熱月平均氣溫24~28℃,最冷月平均氣溫5~10℃。年降水量1000~2500mm,西多東少,山區多河谷少。
瀾滄江下游滇西南地區丘陵和盆地交錯,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屬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平均氣溫15~22℃,最熱月平均氣溫20~28℃,最冷月平均氣溫5~20℃,年降水量1000~3000mm,由北向南遞增,環谷降水小于山區。
全流域屬西南季風氣候,干、濕兩季分明,一般5~10月為濕季,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約85%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濕季,而又以6~8月為最集中,3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暴雨多發在7、8兩月。上游暴雨較少,中游暴雨強度較大,為流域的主要暴雨區。
瀾滄江
瀾滄江
流域徑流以降水為主,地下水和融雪補給為輔。上游區地處青藏高原,氣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融水較多,上遊河段河川徑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約佔年徑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中下遊河段兩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巔有終年積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徑流量比重較小,中游區隨著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補給減少,河川徑流補給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補給。下遊河段處於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區,受季風影響,降水豐沛,河川徑流降水補給為主,降水占年徑流量的60%以上,其次是地下水補給。流域年徑流深為450.2mm,其中:青海區年徑流深為304.4mm,西藏區283.3mm,雲南區583.8mm,國界處多年平均流量2180m³/s,允景洪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12800m³/s,最小流量395m³/s,最大最小比值為32.4,其它各主要測站徑流量。
流域內徑流年內分配,春季佔10%~15%、夏季約佔45%~50%、秋季佔30%~35%、冬季約佔10%以下;上、中游6~9月、下游7~10月徑流量是最大,連續4個月最大徑流量上、中游和下游分別占年徑流量的65%~70%。最大月徑流量上游出現在7月,中下游出現在8月,約佔年徑流量20%以上。
流域內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遊河段融雪也有一定影響,年最大洪水出現在6~10月,其中7~8月出現次數最多,洪水歷時較長,一般15~20天。瀾滄江流域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中下游的雲南地區,根據50~80年代近30年的資料統計,洪澇災害平均3~5年出現一次。
全流域洪水以1905年、1924年及1966年洪水最大。1905年瀾滄江下游和鄰近的金沙江中下游和長江上游發生大水災,瀾滄江下游允景洪調查洪峰流量達17100m³/s,下游受災嚴重。1924年瀾滄江、金沙江和雅礱江發生大洪水,瀾滄江下游允景洪站調查洪峰15000m³/s,雲南36個州縣受災嚴重,金沙江下游淹死人畜數千。1966年瀾滄江、金沙江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瀾滄江允景洪站實測洪峰流量12800m³/s(20年一遇),30d洪量211億m³,洪水過程為高峰型。雲南10個州28個縣市受災,沖淹農田1.9萬h㎡,倒塌房屋3713間,沖毀橋樑202座和3座小型水庫,瀾滄江下游景洪縣3000h㎡農田無收成。雲南最大的公路橋瀾滄江允景洪大橋在洪峰持續期一直處於危急搶險狀態。
旱災是瀾滄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災害,尤以春旱最為頻繁。據統計,中下游的雲南地區50~80年代的近30年裡,平均不到3年一大旱;旱災的影響面廣,對農業產生危害很大。
瀾滄江平均年輸沙量8460萬t,最大年輸沙量12100萬t,最小年輸沙量4520萬t,河流的含沙量的年內變化情況與徑流變化大致一致,最大輸沙量出現在7~10月,約佔全年85%以上,自上游向下游遞增。

水資源

瀾滄江
瀾滄江
瀾滄江流域水資源豐富,徑流充沛,天然河川水資源總量為740億m³(加上從緬甸和寮國入境的水量,水資源總量為760億m³),約佔全國水資源的2.73%,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面積的1.81%,流域單位面積產水量,是全國單位面積產水量的1.6倍以上。流域內有地下水資源282.7億m³,佔地表水資源38.2%;有冰川面積268.8k㎡,冰川融水量6.2億m³,占河川徑流的0.8%,全流域年均降水量985.2mm,降水總量1619.4億m³。流域水資源地域分佈不均勻,水資源的地域分佈與降水量的地域分佈基本相應,大致自南向北遞減。青海水資源量占流域水資源總量的15.4%;西藏佔14.7%;雲南佔69.9%。
瀾滄江除農業的少量耗水外,江水全部經他國流入南海,平均每年流出國境的水量約為736.3億m³。
瀾滄江流量豐沛、落差巨大,水能資源豐富。據1980年中國水力資源普查成果,瀾滄江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56萬kW,其中幹流理論蘊藏量2545萬kW,約佔全流域70%,支流1111萬kW,約佔30%。可開發水電的總裝機容量為2825.4萬kW,年發電量約1520億kW·h,其中幹流為2566.4萬kW,約佔90%,支流為260萬kW,約佔10%。

河流利用


干支流梯級

瀾滄江
瀾滄江
根據普查或規劃,在瀾滄江幹流擬建25座堤壩式電站,自上而下分別為:永賽(3.8萬kW)、阿多(6萬kW)、賽青(3.75萬kW)、昂賽(5.5萬kW)、阿通(5.26萬kW)、達日阿卡(6.9萬kW)、公都(13萬kW)、達漢(14萬kW)、娘拉(8.2萬kW)、真達(140萬kW)、古學(120萬kW)、溜筒江(55萬kW)、佳碧(43萬kW)、烏弄龍(80萬kW)、托巴(164萬kW)、黃登(200萬kW)、鐵門坎(178萬kW)、功果橋(90萬kW)、小灣(420萬kW)、漫灣(150萬kW)、大朝山(135萬kW)、糯扎渡(500萬kW)、景洪(150萬kW)、橄欖壩(15萬kW)和勐松(60萬kW),總裝機容量2566.4萬kW,年發電量1280.8億kW·h,共利用天然落差2749m。
雲南境內瀾滄江中下游(功果橋至南阿河口)河段,長約800km,在負荷要求、電站位置、交通條件、地形、地質條件、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都比較優越,是全江重點開發研究的河段,擬建的8個梯級電站,總裝機1520萬kW,佔全流域裝機容量60%。其中小灣和糯扎渡為兩個主要調節水庫,對下游梯級電站進行徑流調節,效益極為顯著。
小灣水電站是瀾滄江流域開發的關鍵性工程,位於雲南省南澗和鳳慶縣界處漾濞江匯口下游,是漫灣電站的上一級梯級電站,距昆明市265km,擬建壩高300m,最大水頭250m,可獲總庫容153億m³,有效庫容113億m³,裝機容量420萬kW,保證出力185萬kW,年發電量191.7億kW·h,並可使下游各電站保證出力增加一倍,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各增加30%左右,效益顯著。
糯扎渡水電站是瀾滄江下遊河段的一個控制工程,位於雲南省思茅縣和瀾滄縣交界的威遠江匯口處下遊河段。距昆明直線距離360km。擬建壩高255m,正常蓄水位807m,最大水頭215m,總庫容227.0億m³,裝機容量500萬kW,保證出力232萬kW,年發電量239.6億kW·h,是瀾滄江中下游又一高壩大庫,對下游的景洪、橄欖壩、勐松梯級電站徑流調節效益和削減洪水的作用顯著。
瀾滄江理論蘊藏量大於1萬kW的140條支流中,根據1993年水利部門統計,全流域可能開發2.5萬kW以上水電站的支流有13條,擬建電站35座,裝機220.6萬kW,年發電量109.36億kW·h。

主支流梯級

子曲:擬建2.5萬kW以上電站4座,即查日扣(3.6萬kW)、加登達(5.12萬kW)、交尼日卡(4.7萬kW)、江樹馬(6.07萬kW),總裝機19.49萬kW,年發電量9.63億kW·h。
昂曲(又稱解曲):擬建2.5萬kW以上電站4座,即外令卡(9.8萬kW)、東灘(6.5萬kW)、麻古(5.4萬kW)、拉優(3.24萬kW),總裝機24.22萬kW,年發電量12.32億kW·h。
漾濞江:擬建1萬kW以上的電站8座,其中2.5萬kW以上電站7座,自上而下分別為:下登村(1.7萬kW)、黑樹嶺(3
萬kW)、長邑(5.6萬kW)、金牛屯(14萬kW)、沙壩(4萬kW)、向陽(6萬kW)、時地坪(11萬kW)、徐村(7.8萬kW),總裝機容量為53.1萬kW,年發電量26.96億kW·h。
威遠江:擬建1萬kW以上電站6座,其中2.5萬kW以上電站5座,自上而下分別為平鄉寨(1.98萬kW)、蠻穩(6.33萬kW)、鹽房(3.31萬kW)、習娥(6.85萬kW)、蠻打(19萬kW)、景巴河口(9.6萬kW),總裝機容量為47.07萬kW,年發電量23.52億kW·h。
南班河:擬建1萬kW以上電站5座,其中2.5萬kW以上電站為2座,分別為:光咕嚕(2.17萬kW)、江邊寨(1.36萬kW)、龍谷(7.6萬kW)、磨者河口(1.85萬kW)、廣丙(2.6萬kW),總裝機15.58萬kW,年發電量8.24億kW·h。
西洱河:已進行四級梯級開發,西洱河Ⅰ~Ⅳ級梯級水電站共裝機25萬kW,年發電量11.18億kW·h。
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現狀
瀾滄江流域中下游水資源豐富,雲南區域內人均佔有水資源量1.2萬m³,是全國人均佔有水量的5倍,而目前僅開發利用了5%,雲南區域有耕地面積約57萬h㎡,有效灌溉面積18.67萬h㎡。1990年流域內有水利工程56409座,其中引水工程53836個,提水工程384個,中型水庫17座,小(一)型水庫90座,小(二)型水庫408座,圩堤1674件。
瀾滄江中下游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70%的水能資源都集中在雲南河段,是中國十二大水電基地之一,現已成為雲南水電重點開發河段。目前已建成的西洱河梯級電站25.5萬kW和幹流漫灣電站第一期工程125萬kW及其它一些小水電站,總裝機175萬kW。漫灣電站作為幹流第一座梯級工程,1995年基本建成。繼漫灣電站后,下一級為135萬kW的大朝山電站,1997年正式開工,現在正在建設中。小灣水電站已列入國家建設項目,即將開工。下游景洪樞紐具有發電(裝機150萬kW)、防洪、航運等綜合作用,已與國內外有關單位簽訂了聯合開發協議,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
瀾滄江
瀾滄江
瀾滄江的航運,僅限於下游幹流和洱海的開發。其優勢的發揮有待於航道整治、梯級電站的建設和與下游湄公河航運的聯通。瀾滄江下游航道有良好的通航條件,下游小橄欖壩至中老國境186km河道,比降低於0.577‰,枯水期水深在2m以上,最小航寬大於40m,最小彎曲半徑大於300m,共有大小險灘51處,該河道從50年代開始經多年的整治建設,現已基本達到國家六級航道標準,常年通航50~140t級機動船舶。
現有思茅、景洪、南得壩、大橄欖壩等港口、碼頭。思茅、景洪兩港已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口岸,1991年以來,雲南西雙版納和思茅兩地州已開展到清盛、會曬、清孔、琅勃拉邦、萬象的邊貿客貨試航運輸。並與寮國、緬甸簽署了通航協定,中老泰航段已實現季節性旅遊通航。
1996年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環境研究(中國境內雲南段)結果表明:瀾滄江流域水土流失較輕,流域土壤侵蝕面積2.56萬k㎡,占流域土地總面積28%,其中中游地區土壤侵蝕面積所佔比例最大,下游地區最小,年土壤侵蝕量為2807.29萬t,平均侵蝕模數為1095t/k㎡,以輕度侵蝕為主。不過近年來由於人為活動加劇,流域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趨勢,部分支流輸沙量增長較快。

面臨困境


2000年科學家發現,原本可供人直接飲用的瀾滄江江水水質已發生了變化,呈明顯的弱酸性。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國說:“據我們分析,是沿江修建道路、開挖路基和施工后回填不及時造成了植被破壞。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若再不加以保護,瀾滄江有可能成為第二條黃河。
2012調查顯示,水量豐富的瀾滄江正面臨著6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的困擾,瀾滄江的水位比往年同期水位下降了很多,瀾滄江邊到處是裸露在外的鵝卵石。兩岸樹木大部分因缺水乾旱枯死,農田裡因為沒水,好多農作物都已經沒辦法播種。瀾滄江-湄公河水流量大幅減少,水位下降,很多河段的船隻因水位淺無法航行而滯留,而為了安全考慮,有的區域實施了海上交通管制,通過一切有效手段通知境外船舶不得冒險航行。

旅遊


瀾滄江,發源於青海高原的唐古拉山,經西雙版納流出境外。在西雙版納的流程為158千米。古時傣族稱“南蘭章”,意為“百萬大象繁衍的河流”。
當地有這樣的說法:“到雲南不到西雙版納,不算到過雲南;到西雙版納不乘船遊覽瀾滄江,則不算到過西雙版納;乘船游瀾滄江不上岩觀賞橄欖壩風光,就感受不到傣家村寨的美景。因為景洪至橄欖壩一段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是西雙版納最完美的縮影。
遊覽瀾滄江可分上下兩段:上段遊覽線從景洪出發,逆水而上至虎跳石,到了虎跳石,江面已漸漸收縮,最窄處僅20米左右。兩岸是參差不齊的大岩石,江水洶湧澎湃,兩岸奇峰嶙峋。綠水青山,相互輝映,組成了一副天然的畫卷。

少數民族


瀾滄江流出迪慶州后,流經怒江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從蘭坪縣進入大理州雲龍縣。而保山市、臨滄市一帶,便是它的中遊了。在這裡,瀾滄江彷彿一條分界線,東岸居住者沿江南下的氐羌後裔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等,而西岸則是從西部遷移而來的百濮族群後裔德昂族佤族布朗族。在這裡,還有從東部逐步遷移過來的百越族群後裔壯族、傣族,從長江中下游逐步遷移而來的苗族和瑤族。
瀾滄江流入普洱市,進入下游地帶。下游地帶包括雲南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居住著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18個少數民族;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里除了傣族,還有哈尼族、彝族、布朗族、基諾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
瀾滄江出境后,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進入太平洋,一路哺育了20多個民族。他們同飲一江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在雲南瀾滄江上游的迪慶高原上,居住著10萬迪慶藏族,他們和西藏藏族雖然保持著相同的宗教信仰,但在生活方式、文化特徵上已有很大的差異。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名詞,在這裡幾乎全部借用漢語,而在地名稱呼上,則多借用彝、白、僳僳族等民族的辭彙。中甸的藏族婦女大多身穿藏式對襟大褂,頭包白族風格的布帕卻又帶著納西族式樣的圍腰和披肩。德欽縣藏裝的百褶裙與普米族的頗為相似,上裝又具有滿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