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溜索的結果 展開

溜索

一種渡河工具

溜索,是一種渡河工具,中國古代稱為撞,它以一條鋼索或粗繩,連接山谷兩側,一頭高,一頭低,人可由高向低溜過河谷。可分為平溜和陡溜等。常見於山地,如中國的橫斷山脈。除渡人外,亦可渡貨物、牲畜等。

溜索主要使用者為中國的怒族人以及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

簡介


溜索,是一種渡河工具,中國古代稱為撞,它以一條鋼索或粗繩,連接山谷兩側,一頭高,一頭低,人可由高向低溜過河谷。可分為平溜和陡溜等。常見於山地,如中國的橫斷山脈。除渡人外,亦可渡貨物、牲畜等。
溜索主要使用者為中國的怒族人以及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

歷史沿革


溜索
溜索
溜索是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它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項目。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氂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作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僳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在國外,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原理


碗口粗竹纜系兩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帶或繩索系腰間,繩上掛一木製滑輪,俗稱“溜殼子”,借傾斜之勢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設兩根溜索,一高一低,過河時由高處滑向低處。

主要用途


溜索
溜索
溜索又稱“滑索”,“速滑”、“速降”、“空中飛人”等,最早用於高山自救和軍事突擊行動,后演化為遊樂項目,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刺激性和娛樂性的現代化體育遊樂項目。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峽谷,藉助高差從高處以較高的速度向下滑行。使遊客在有驚無險的快樂中感受刺激和滿足。現在它已分化成崖降、樓降、橋降、溪降等類別,拋開場地原因,其技術上並無多少本質差別。遊客身穿保險衣與架子鋼索的滑輪連接,藉助景點(區)的自然落差,由鋼索、滑輪保險繩索與人體連接,從高處發射台順勢而下,以較高速度完成滑翔。速降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峽谷等。

製作方法


溜索
溜索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設施。溜索的製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細的大索,然後橫拉於江河之上,固定在兩岸的大樹、木樁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人們用溜板(溜梆)作輔助工具,沿竹索從空中滑過。溜板是長4公分,寬約2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面鑿有兩個對稱的用以拴繩的長孔。使用時將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繩或皮條穿過長孔,牢繫於腰間,然後以仰卧的姿勢手握溜板,即可以順勢滑下。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沒有斜度,來往都可以溜。但這種方法比較吃力,因為溜索中段會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後,還要藉助四肢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對岸滑行。陡溜需要一來一往兩根溜索,它一頭高,一頭低,有一定的傾斜度。這種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傷,需格外小心。
換溜時,兩岸各選一個力氣大的人,先用釣魚線的一端拴一石子兩岸對丟,待兩個石子在江心鉤邊在一起時,便慢慢拉過對岸。而後把魚線換成較粗的麻繩,這時再將溜索一端固定於一岸的溜樁或大樹上,另一端則系在粗麻繩上拉過對岸,固定於彼岸的樹上或溜樁上,並用木棍逐段絞緊,換溜就完成了。

主要類別


溜索分平溜、陡溜兩種。
1、平溜
溜索
溜索
平溜用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沒有傾斜度,來往都可以溜渡,開始用腳一蹬的慣力滑行,滑至江心時會停止,就要手足並用攀至對岸,平溜費時、耗力。
2、陡溜
陡溜有一來一往的兩根溜索,傾斜度大約25度,靠著這一頭高、另一頭低的傾斜度,倏地一溜而過,互不影響。溜索有竹索、藤索、鋼絲索。竹、藤索是用十多片竹、藤精心編扭而成,十分結實,兩端各系在粗壯的樹榦上或突兀的岩石上,用挖成半圓凹槽的櫟木作滑板,往溜索上一卡,再把長長的麻織的繩子一折為二,一端牢牢地把溜梆固定在溜繩之上,再用餘下的繩子兜住大腿;另一股勒住腰桿,打牢扣結,雙手緊抱溜梆,頭一偏,腳使勁一蹬樹榦或岩石,腿一曲,頓時臨空,朝對岸飛去;鋼絲索配有先進的滑輪。

娛樂項目


現代溜索已演化為遊樂項目,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刺激性和娛樂性的現代化體育遊樂項目。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峽谷,藉助高差從高處以較高的速度向下滑行。
婺源篁嶺景區發展建設以保持村落原真性為基礎,利用獨立的山嶺與千畝梯田的環境背景,結合婺源鄉村旅遊的外部環境,揉進豐富體驗活動,創造生態農業景觀氛圍,打造以民俗文化為主題、農業觀光為特色、休閑度假為支撐的綜合性景區。
景區引進運動娛樂項目—溜索,橫跨兩山之間,藉助兩山高差從高處向下滑行,使遊客在有驚無險的快樂中感受刺激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