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0月,1962年11月正式設編成立,是安徽省建館較早的博物館之一,隸屬縣文化廣播電視局主管的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壽縣博物館在文博界享有很高聲譽,在安徽僅次於安徽省博物館,是國家重點博物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大人文素質教育基地。

2019年度藏品數量4,091 (件套),珍貴文物1,899(件套)。

館舍介紹


原館址設在壽春城內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於2004年元月遷至新館,新館坐落在壽春城西大街繁華地段,與孔廟相鄰。新館佔地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558平方米,陳列面積2600平方米。新館於2006年5月1日正式對外試開放。分7個專題,共設11個展廳,分別為楚都遺珍、晚蔡履跡、楚墓擷寶、漢魏流韻、璀璨文物、淝水之戰、翰墨流芳、彩瓷繽紛、古窯之光、宗教藝術,較全面地展示了壽州大地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館藏作品


壽縣博物館 是以收藏壽縣域內出土的歷史文物主為,側重收藏楚文化體系文物,同時亦兼藏近、現代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為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的各類藏品一萬多件(套)。其中一級品162件(套),二級品163件(套),三級品1443件(套)。收藏的“越王者旨於賜”劍、羊首尊、犧首鼎、楚金幣以及金棺和銀棺等,都是鎮館之寶,尤其是青銅器和楚金幣的收藏是館藏文物一大特色。

展覽與藏品


勾連雲紋玉瑗

戰國文物。外徑4.2厘米,孔徑1.5厘米,厚0.3厘米。
壽縣壽春鎮南關村西圈墓地出土。

嵌松石鏤空龍紋金帶扣

漢代文物。長9.2厘米,寬7厘米。
壽縣壽春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工地出土。

楚王熊肯釶鼎

戰國文物。高38.5厘米,口徑55.5厘米
1933年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楚王熊肯釶鼎方耳外折,直壁,平底,蹄足。腹飾凸弦紋,足根作獸首形。口沿外壁有銘文12字:“楚王熊肯作鑄釶鼎以共歲嘗”。青銅器中的匜,往往自銘“也”或“釶”。此鼎有流,故自銘“釶鼎”。“楚王熊肯”經考證為楚考烈王

青釉雙系壺年

漢代文物。高36.4厘米,口徑14.2厘米,腹圍89.5厘米
壽縣三覺鎮瓦房出土。

綠釉樓閣式陶廁

漢代文物。高36.3厘米,長34.1厘米,寬32厘米。
壽縣迎河鎮張李出土。

基本陳列


設《楚都遺珍》《漢魏流韻》《翰墨流芳》《古窯之光》《宗教藝術》和《彩瓷繽紛》6個專題館,共11個展廳,陳列面積約3600平方米。《楚都遺珍》和《漢魏流韻》兩個專題展,是該館基本陳列中的核心部分,展出大量珍貴的楚國文物,通過精心的藝術設計,詳實的文字說明,清晰的插圖版面,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砂盤模型和聲、光電等現代科技輔助展陳手段,濃墨重彩的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壽春楚文化的風采;同時展示了壽縣從春秋戰國至魏晉這段最輝煌的階段,較全面地反映了壽縣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文物藏品


“越王者旨於賜”劍戰國時期越國青銅兵器。1996年1月出土。劍通長54.5厘米,劍格兩面有用綠松石鑲嵌的鳥篆“越王越王者旨於賜”八字銘文。
“郢爰”、“金”楚國金幣 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流通的黃金稱量貨幣。金幣略呈龜版狀,正面鈐有16至22枚不等方形或圓形的“郢爰”、“金”印記。大塊完整的重量一般在250克至280克之間,含金量在98%以上。
館藏“金棺”(圖3)
館藏“金棺”(圖3)
館藏“金棺”(圖2)
館藏“金棺”(圖2)
金棺 北宋。同出的有套放在金棺外的銀棺和盛放於金棺內的舍利等。金棺重91.5克,用五塊金片模壓成浮雕狀紋樣,再經鈐鑿刊刻等多種工藝程序處理細部后,用金絲穿成棺狀。棺周圍飾纏枝牡丹紋樣,棺底鈐鑿有陰文“重佛舍利”四字。工藝精湛,玲瓏剔透。
2019年度藏品數量4,091 (件套),珍貴文物1,899(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