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
詞語
詞語,呼嘯,拼音, hū xiào ,解釋為(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出自:《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
1.發出吹口哨的聲音。尤指由於迅速運動而產生的聲音
子彈開始在樹枝間呼嘯。
2. 發出的具有像笛子一樣的尖脆聲音。
3.造句∶風從在草堆旁呼嘯而過 發出尖利而漫長的聲音;高呼
長嘯。
4.《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蠻利夜晦,輒薄城,聞呼嘯,眾齊奮。”宋 梅堯臣《和永叔啼鳥》詩:“深林參天不見日,滿壑呼嘯誰識名。”《痛史》第十六回:“﹝韃官、韃兵﹞一徑押﹝三人﹞到 天津,上了原來的海船,督著起了碇,方才呼嘯而去。”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風在槍梢上呼嘯。”
呼嘯[詞語]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在史籍《漢書》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
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稱為姓氏,稱呼衍兒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貴族姓氏呼延兒氏、卜氏、蘭氏、喬氏之一。相傳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討伐,呼氏家族首領呼百彥(可能百彥是音同字不同)率兵相助。從東漢末期及魏、晉、南北朝、唐、宋朝時期逐漸遷入中原后,隨漢族習慣,改為漢字複姓呼延氏。
后匈奴呼延氏族人因避封建王朝之禍難,逃遷到陝西地區(一說逃往北國投親避難),省文簡化為單姓呼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呼衍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呼延氏有部分族人融於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古代女真族呼倫覺羅部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②滿族瑚呼氏,滿語為Huhu Hala,瑚呼滿語為“酒麴”之意,世居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后改漢字單姓為呼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古代達斡爾族達呼哩部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達呼哩氏,世居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亦用其姓氏,后改漢字單姓為呼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①蒙古族呼吉雅氏,蒙語為“兒子的命運”之意,其漢姓有為呼氏者。
②蒙古族呼克蘇勒氏,蒙語為“祭祀司儀”之意,其漢姓有為呼氏、傅氏者。
③蒙古族呼勒都氏,蒙語為“凍”之意,據說是奧矣·毛都氏的一個分支,其漢姓有為呼氏、傅氏者。
④蒙古族呼和淖如得氏,蒙語為“青色的湖”之意,其漢姓有為呼氏、何氏、和氏者。
⑤蒙古族呼和紹布氏,蒙語為“青色的大鳥”之意,其漢姓有為呼氏、和氏、傅氏者。
⑥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語為“冰雪中的雄鷹”之意,其漢姓有為呼氏、胡氏、董氏者。
⑦蒙古族呼熱特氏,亦稱呼熱圖氏,蒙語為“長壽”之意,其漢姓有為呼氏、袁氏者。
呼延複姓的族人多在山西,不過,其中有一支遷到陝西后改姓單字“呼”氏。呼氏有部分族人後來在元朝初期融於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
呼嘯(公元1983~今),廣告人,現就職奧美廣告,是中國廣告界的一顆新星。
呼中漢:(公元1936~今),河北大名人。著名民間文藝家。
1954年畢業於大名師範學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後歷任邯鄲地區戲研室、劇本創作室、平調落子劇團編劇、群藝館股長。邯鄲市委黨史研究室副編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邯鄲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主編過《邯鄲文藝》、《邯鄲民間文學》等刊物,發表評論,演唱、故事、紀實文學、文藝史料等文章三百多篇百餘萬字。合編《邯鄲民間故事卷》、《趙諺》、《領袖蒞臨邯鄲紀實》等書。
1988年獲河北省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長城杯”二等獎等獎勵。
呼所義:(公元1939~今),陝西延長人。著名地方會計師。
1988年畢業於北京財貿金融函授學院。現任延長縣糧食經營結算中心主任。延安珠算協會理事。陝西省先進會計工作者。
1987年開始講授《珠算技術》課,先後培訓在職會計和在校學生近二百名;1990年編著《珠算速算技術》一書,兩次印刷,在全國發行七萬餘冊,1996年任《會計大辭海》百名作者之一。
1992~1996年為國家創收稅利一百五十萬元。1988年財政部頒發了榮譽證書;多次受到縣級獎勵。
1998年香港中國國際交流版社頒發了“中國優秀財務專家”榮譽證書。
1999年5月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世紀夢》首發式代表會議。國務院體改辦、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授予“走向新世紀百佳改革模範新聞人物,頒發了銅牌證書。
主編《珠算速算技術》,參纂有《會計大辭海》。
1. to whistle; to scream; to howl; to roar
2. (of a wind) bl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