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洲村

茗洲村

茗洲村,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流口鎮。徽州皆產茗,然以茗名村,則僅休寧西部流口鎮之茗洲也。為何?此地青山合拱,綠樹環抱,碧水中流,自古植茗、采茗、制茗、售茗。茗洲之茗為“屯綠”之極品。自宋代聚茗洲而居之吳氏家族,治生、治家皆有方。其《茗洲吳氏家典》堪稱中國封建社會基層管理之典範。捧讀該《家典》,亦如香茗品味。訪茗洲村,既可覽生態、品香茗,又可賞古村、誦《家典》,曷不樂哉!是為記。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茗洲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情概況


茗洲村位於率水河旁,居住集中,東北與祁門縣鳧峰鄉相連,距鳧峰鄉僅有5公里。是“屯綠”極品茗洲茶產區,著名的徽州教科書“葆和堂”就建於村中間,是茗洲村兩委所在地,與鎮政府相距7公里,村內2所初小,村口是茗洲大橋,為2孔石拱橋,茗洲水電站正對著村口,300畝毛竹林示範基地坐落於村邊,有百餘畝的闊葉林,四周青山合拱,竹樹環合,村頭村尾滿是碧綠茶園,2001年4月18日,德國茶葉專家威廉·勞斯到茗洲茶園后,發出感嘆:“我到亞洲很多產茶國家,像茗洲這樣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長勢喜人無污染的有機茶園還沒有見過。這裡給人一種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感覺。”獲國際IMO頒證的有機茶園面積680畝。村中姓氏以“吳、陳、黃”為主。村頭有移動信號塔和電信機房。
茗洲村山清水秀,古樹名木眾多,森林覆蓋率達90%,生態環境極佳,古建築眾多,粉牆黛瓦,高牆深院、小橋流水,霧裡村姑無不透出旅遊信息,十分適合發展“鄉村旅遊”。在立足於開發和打響茗洲茶這一品牌的基礎上,打造萬畝優質毛竹林基地,打造茗洲鄉村旅遊福地。
村委會主任張衛海不無自豪地說:“茗洲村品牌效應突出,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增強,特別是新一屆村兩委班子精誠團結、戰鬥力強、思路更清晰、目標更明確、行動更迅速、步伐更加快,一定能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堅持“二十字”方針,以富民惠民為目標,帶領全村人民全面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征途中,走向勤勞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他們的目標是早日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茗洲
茗洲
“茗洲歸來話茗洲,農民今日有盼頭,只緣黨的政策好,茗洲明朝更美好。”

歷史由來


茗洲茶、竹、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88%,300畝毛竹林示範基地坐落村中,四周青山合拱,竹樹環合,村頭村尾滿是碧綠茶園,是一個以茶竹林為主的的典型山區村莊。村名“茗洲”以茶得名,國際頒證的有機茶基地達770畝。
為了更好的將茗洲茶葉發展壯大,茗洲村人以“茗洲葆和堂”作為品牌,以萬畝生態茶園作為基地,全力打造茗洲茶的歷史文化高度。茗洲村村長張衛海,作為“黃山市農民致富帶頭人”,成立註冊了“茗洲葆和堂”茶葉品牌,歷盡千辛萬苦,復原了茗洲歷史名品“黃山金毫”。
相傳,黃山金毫在明代時被稱為金玉香茗,金玉香茗是明代第十五個皇帝朱由校最喜愛的紅茶,黃山茗洲吳氏家族一直為這位木匠皇帝研製這種極品紅茶,後來明朝滅亡。對明朝有著深厚感情的吳氏家族便不再為清廷貢獻此茶,期待著反清復明。金玉香茗漸漸被歷史所湮沒,吳氏後人口口相傳的古典製法,也幾近失傳。吳氏年輕一輩的後人只是把這段軼事當作一個傳說,並不重視。而茗洲村村長張衛海卻極其放在心上,通過不斷的走訪,又經過多年的實踐,才將這個塵封多年的明代皇帝的御用貢品還原再現,並在當地茶葉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將此茶更名為黃山金毫。

發展起源


茗洲村
茗洲村
茗洲吳氏是唐代左台御史吳少微的後裔,被稱左台吳氏,由休寧鳳凰山遷居而來。茗洲古村落始建於明代,由茗洲吳氏家族所建。古村落三面環山,一面環水,佔地面積十餘畝,戶戶交聯,路路相通,設有出入門庭108處,外人置身其中,宛如進入迷宮。茗洲古村落以青瓦、青石磚、青石條、青石板、青石台階和古木為基調,設天井、取水井、防火牆、防盜窗、馬頭牆,雕樑畫棟,飛檐走翹,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築風韻。歷經歷史滄桑,茗洲古村落已不復存在,但古牆基石、古旗杆石隨處可見。

茗洲文化


茗洲文化底蘊深厚,村中以“吳、陳、黃”為主,特別是《茗洲吳氏家典》堪稱徽州禮教的典範,是研究徽州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茗洲茶業發展的必讀典籍。茗洲葆和堂研究徽州歷史,保護茗洲生態,復古歷史茶業製造技藝,重塑歷史名品“黃山金毫”,力爭將茗洲村歷史悠久的茶葉文化發揚光大。
茗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元宵龍燈會、端陽跳鍾馗、中秋舞香龍等節目由來之久,深受廣大農民群眾鍾愛。歷史上可謂英才輩出,人傑地靈。有清一代無數先輩們攜帶著茶葉、木材等家鄉特產遠走蘇浙上海等地,離鄉背井,走南闖北,靠著“堅毅、團結、進取、包容”的精神,發揮上天賦予的聰明才智,不斷打拚,在徽商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葆和堂”這一著名的徽州古祠堂教科書足以彰顯昔日的輝煌。《茗洲吳氏家典》更是堪稱徽州禮教的典範,是研究“徽商及徽州文化的重要史料”。茗洲村還是原茗洲職高的所建地,從“茗洲茶林中學到茗洲茶林職業中學”這一不算長的年代,為整個流口地區培養了多少人才已是眾所周知,茶校又給予無數人千絲萬縷的情結。

葆和堂


茗洲地處休寧縣西南部流口鎮境內,深藏在四圍青山合拱如城堡、率水纏繞似白練的河曲洲園上。茗洲有著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堪稱“綠色生態村”。
休寧縣以文化塑縣,打造“中國第一狀元縣”,以生態立縣,打造“中國有機茶之鄉”,以旅遊強縣,打造“中國鄉村旅遊福地”,茗洲村這一千年古村落,由於自身獨特的人文環境等資源優勢,無疑是這三頂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在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越發彰顯她的亮麗青春和無窮魅力。
茗洲村以“茶”得名,出“茗”制勝,是屯綠極品茗茶的原產地。“茗茶”作為一個品牌和一張名片享譽四方,樂口稱道,“要喝就喝茗洲茶,年年都買茗洲茶”在廣大的範圍內流傳,是名符其實的有機茶之鄉。

自然特產


茗洲茶

屯綠之極品,產於休寧縣西部流口鄉茗洲。休寧以“四源茶”著名,即:大源(茗洲)、沂源(板橋梓塢)、平源(古林)、南源(小阜),有“四小名家”之稱。茗洲(大源)茶又為“四源茶”之首,品質最優。茗洲茶園多分佈在率水沿岸的沖積洲地和扇地上,海拔高200米以上。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山霧瀰漫。優越的自然條件,悠久的栽培歷史,孕育出高產優質的茗洲茶種。該種植株高大,生長旺盛,新梢生長力強,葉面隆起,葉色深綠油亮,芽葉肥壯,葉質柔軟,嫩性持久。1981年曾引種到美國。茗洲茶於每年4月下旬開園,採摘一芽二至三葉,經殺青、揉捻、乾燥三道工序製成。該茶品質特徵:條索緊結勻整,鋒苗顯露,色澤綠潤,香高持久,有熟板栗香,滋味醇厚。湯色嫩黃清明,葉底嫩綠明亮。素有“頭泡香、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亦醇”之贊語。

黃山金毫

黃山金毫採摘於原生茗洲茶樹,生長於原生態的茗洲古村中,位於神秘的北緯30°線上,海拔600-800米的原始森林中,該地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植被保護完好,水質絕佳,含適度礦物質,空氣純凈濕潤,四季分明,竹林山花野果樹木相得益彰。原生茗洲茶樹天性高貴,其生長區域周圍少有雜樹,常與銀杏、紅豆杉、原生菩提、金絲楠木等珍貴樹種相伴。清明節前無雨期,也是黃山金毫的採摘期(雨後茶葉芽芯會因雨水的過多而使受損),成茶后的黃山金毫,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葉芯金黃瑩亮,嫩芽茸毛濃密,浴湯后條形一葉俊俏如眉,湯色如油晶瑩剔透,口感溫潤順滑,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更蘊含著蘭花香,自然馥郁,雋永持久,葉底(泡過的茶渣)烏潤紅亮。清飲最能品味黃山金毫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紅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適。黃山金毫,明代就已出名。據史料記載,在貞元至元和年間(784-820年),並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茶酒論》載“茶為(謂)酒曰,阿你不聞道,浮梁歙州,萬國來求”。朱元璋(1366年)以前,有個茗洲人叫吳茗山,喜好喝茶,廣結四方茶友。一日,聽說福建出產一種湯色紅亮如油的茶,便跋山涉水前往福建偷學茶藝。經過多年學藝歸來,吳茗山研製出一種比福建紅茶更佳的茶品,這便是黃山金毫的前身。之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成紅茶極品“黃山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