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遺址
陝西麟游縣景點
九成宮遺址位於陝西麟游縣新城區,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內置禁苑、武庫及宮寺。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先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游縣城區。這一宮殿群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初名“仁壽宮”,後幾經維修更名,以“九成宮”為名沿用至今。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因遭暴雨洪水,九成宮大部分宮殿被沖毀。因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曾多次在此避暑,這裡也留下了《九成宮醴泉銘碑》《萬年宮銘碑》等眾多珍貴文物。
九成宮遺址位於陝西麟游縣新城區,原為隋代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593),由右僕射楊素監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為檢校將作大匠,承擔設計和督促,開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繕和擴建,改名為九成宮。
以後,大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時,改名為萬年宮,后又複名九成宮。“九成”者,謂“九重”或“九層”之意,言其高大。武則天以後,九成宮逐漸荒蕪,唐末毀於洪水。197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多次勘探、發掘。1991年6月,發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宮殿遺址,即九成宮第37號宮殿遺址。
九成宮內置禁苑、武庫及宮寺,周垣1800步,範圍包括今東北溝、梳妝台、水漫嶺、天台寺到西北溝。東、西兩溝之間有天台山,山上原有九龍殿,亦即排雲殿,有柱礎、石塊、殘磚、瓦及兩尊土闕的遺跡。九龍殿東西兩面的山崖壁上可見當日建築的夯土層、石柱礎等痕迹。殿下平地,有一18平方米的夯築土台,名梳妝台。西面有唐代福昌院,又名天山寺。寺北山坡上有貞觀六年所立的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的“九成宮禮泉銘”碑和唐高宗撰“萬年宮銘”。
在九城宮遺址附近的官坪村,據載是唐宮百官府衙所在地,有馬坊、南坊、西坊、北坊,可能是屬御林軍宿營地和牧馬的地方。
遺址內發現唐代石砌水井。井台呈長方形,刻有花紋圖案。還發現有石水渠、城門等遺跡。
九成宮遺址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戰而積勞成疾,群臣建議修築離宮,以避炎暑。太宗決定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並改名為九成宮。自貞觀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來九成宮度更。
《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宰相魏徵,文中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尋找水源的故事。貞觀六年,唐太宗到九成宮避暑。因宮中缺水,太宗親自尋找水源。一天,太宗散步到城西背前處,看到那裡的土壤有些濕潤,他用手杖疏通了一下,隨即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就湧出地面。於是起名醴泉,周圍修起石欄,開鑿石渠將水引人宮內。《九成宮醴泉銘》描繪九成宮:“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閣,高閣建周,長廊四起,棟字膠葛,台榭參差,仰觀則落遺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輝,照耀雲霞,蔽虧日月。”唐代名畫家李思訓曾作《唐九成宮紈扇圖》,生動形象地直接描繪了九成宮的景象。
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將九成宮改名為“萬年宮”,他和皇后武則天先後來過8次。
除隋唐兩代帝王、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學士也曾涉足九成宮。王勃在這裡寫有《九成宮表與頌》,盧照鄰在這裡寫有《病梨樹賦》,王維、杜甫、李商隱、吳融等唐代著名詩人均在這裡寫過詠頌麟游山水的不朽詩篇,醫學家孫思邈還在石臼山採過葯,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繼唐玄宗之後壯麗的九成宮因無人居住和管理而逐漸荒蕪,終於在唐代末年毀於洪水。
麟游縣城東距西安163公里,南距寶雞133公里,當關中平原炎熱酷暑的時期,麟游仍清涼宜人。據測試每年最熱的7月份,這裡平均氣溫只有21.8度。九成宮在進一步的發掘中,她將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麟游訪古避暑。
九成宮宮宇早已圮毀,今天僅存遺址,遺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現存的文物主要有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秘書監名臣魏徵撰文並序,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歐陽詢篆額並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碑為帝王歌功頌德而立,現位於麟游縣新城區的西北角,是我國現存最珍貴的石碑之一,被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在書法藝術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也是唐代以後歷代書法愛好者的臨摹楷模。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於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親筆書寫的《萬年宮銘並序碑》。現位於縣城新城區西北角,碑側有唐高宗會見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學士時命他們自書的姓名,碑上文字冼練,書法婉潤,在書法藝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很珍貴的碑石之一。
1980年5月,在遺址內(今縣城新城區正街南側)還發現了一口唐代宮廷飲水井,砌築別緻,井台呈方形,井台上部用邊長52厘米的方塊素麵石板和長方形的石條成。井口呈圓形,直徑約106厘米,四周雕鑿有八瓣葵花形圖案。井口有4個柱礎石,各相距為300厘米。礎石直徑為28厘米,中有圓形小孔。整個井台保存完整,花形圖案雕刻精美,井台砌石、井口、柱礎石磨研細緻。為了讓人們見到它的原貌,已在原遺址上修復了井亭。麟游縣山清水秀,景色綺麗,除了九成宮遺址外,山川之間尚殘留著不少名勝古迹。縣城東南2.5公里許余家河西岸峭壁間有石窟二座,這是隋唐時期的皇家寺院慈禪寺的所在地。慈禪寺窟內石刻造像高達4米,造型精美,可與洛陽龍門的唐代造像媲美。魚塘峽在縣城南15里處,水清如鏡,又名“玉女潭”。唐高宗來此避暑時,武則天曾在此沐浴,並留下了“山窗游玉女,門戶對瓊峰”的優美詩句。千佛寺在九成宮西30里處,在喇嘛帽山半山腰處,石龕中有大小佛像1020尊,精雕細刻,千姿百態,造型逼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在位於陝西麟游縣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發掘出了隋唐兩代宮殿建築基址及500餘件各類遺物,經推斷4號殿可能為唐高宗與武則天寢殿。
為配合九成宮文化廣場規劃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2019年4月至今年8月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出土石香爐、銀簪子、玻璃質殘渣、鎏金乳釘、錢幣及陶瓷器各類遺物500餘件。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介紹,發掘表明4號殿的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部分之上。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內里夯土組成,散水和台壁皆為石材砌築,同類石材切割整齊、打磨光滑,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
4號殿唐代增建部分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殿面柱礎石尚存有14塊,皆為方座覆盆式,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4.2米的高等級台式殿堂建築。
李春林說:“結合此次考古發掘成果和文獻記載,4號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曾在此避暑的寢殿。這次考古發掘不僅為研究隋唐時期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也對了解認識九成宮的形制布局、歷史沿革和廢棄變遷等過程提供了確切的信息。”
西安市,英文譯名“Xi'an”,舊時譯作“Hsian”,古稱長安,中國古都之首,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建立於公元前16世紀。西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西安是中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區工商業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遊城市。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航天工業中心、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中國重要的武器製造地、中國唯一的大飛機製造地。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