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特性
交通特性
交通特性分析是交通工程學的一個基本部分,是進行合理的、科學的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的前提和基礎。交通特性分析既要研究交通系統各要素自身的特性,如駕駛人的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特性、乘客交通特性、車輛交通特性、道路交通特性等又要研究交通流的特性以及交通要素與環境因素之問的相關特性。
1.駕駛人的職責和要求
在道路交通要素中,駕駛人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因為除了行人和自行車交通以外,其他客、貨運輸都要南駕駛人來完成。駕駛人既要保證將旅客和貨物迅速、順利、準時送到目的地,又要保證旅客安全、舒適及貨物的完好。同時,行人和自行車交通受到機動車交通的影響,因此,絕大多數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駕駛人有關。岡此,要求駕駛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身體素質、心理素養,熟練的駕駛技術。充分認識和掌握駕駛人的交通特性對於保證交通運輸的正常運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2.駕駛人的反應操作過程
駕駛人在駕駛車輛過程中,首先通過自己的感官(主要是眼、耳)從外界環境接受信息,產生感覺(視覺和聽覺),然後通過大腦一系列的綜合反應產生知覺。知覺是對事物的綜合認識。在知覺的基礎上,形成所謂“深度知覺”,如目測距離、估計車速和時間等。最後,駕駛人憑藉這種“深度知覺”形成判斷,從而指揮操作。這個過程可以抽象成環境一駕駛人一汽車”這樣一個駕駛控制系統。
1.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
人們總是抱著某種目的(如上班、上學、購物、公務、社交、娛樂等)才去乘車的,為乘車而乘車的旅客幾乎是沒有的。乘車過程本身意味著時間、體力、金錢的消耗。因此,人們在乘車過程中總是希望省時、省錢、省力,同時希望安全、方便、舒適。道路設計、車輛製造、汽車駕駛、交通管理等都應考慮到乘客的這些交通心理要求。
2.乘車反應
不同的道路等級、線形、路面質量、汽車行駛平穩性、車廂內氣氛、載客量、車外景觀、地形等對旅客乘車的生理、心理反應都有一定的影響。
研究表明,汽車在彎道上行駛,當橫向力係數大於0.2時,乘客有不穩定之感;當橫向力係數大於0.4時,乘客感到站立不住,有傾倒的危險。汽車如果由直線直接轉入圓曲線,並且車速較快,乘客就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公路線形設計中對於平曲線的最小半徑和緩和曲線的長度均有明確規定的標準。
道路路面開裂、不平整,引起行車振動強烈,乘客受顛簸之菁,厲害時使人感到頭暈、噁心、欲嘔吐。
在山區道路,或陡邊坡,或高填土道路上行車,乘客看不到坡腳,易產生恐懼心理。如果在這種路段的路肩設置護欄或放緩邊坡,就可消除乘客的不安全心理。
乘車時間過長,容易產生煩躁情緒。為此,路線的布設應考慮到美學要求,盡量將附近的自然景物、名勝古迹引入駕駛人和乘客的視野,使乘客在旅途中能觀賞風光、放鬆精神、減輕疲勞感。
步行交通是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項活動。步行能夠使個人與環境及他人直接接觸,達到生活、工作、學習、交往、娛樂等各種目的。為r滿足步行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並保證他們不消耗過多的體力、不受其他行人的干擾、不發生交通事故,就必須提供必要的設施。這些設施的規劃、設計、實施需要對行人交通的特性有很好的認識和理解。
城市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包括各種類型的車輛,汽車、公共汽車、貨車、自行車等,道路設計時需要滿足這些輛的行駛要求。車輛交通特性包括靜力特性、運動特性和動力特性。靜力特性是指車輛的質量和尺寸等,我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 37—2012)中規定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設計車輛外廓尺寸限界(見第l章)。運動特性是指車輛的行駛特徵,包括速度和加速度特性等。動力特性是指導致車輛運動的各種動力凶素,包括動力要、空氣阻力、坡道阻力、摩擦阻力、曲線阻力、剎車距離、制動力、轉彎性能等。
城市道路由車行道、人行道、綠化帶、排水系統、交通設施、交叉路口及附屬設施等組成。城市道路設計需要滿足其服務對象(人、貨、車等)的交通特性和交通需求。道路服務性能的優劣體現在量、質、形等方面,即道路建設規模是否充分,道路結構能夠保證安全行車,路網布局、道路線形是否合理,附屬設施、管理水平是否配套等。
道路交通是一個複雜的、以交通流為中心的動態系統,它主要由人(如駕駛人、行人、乘客等)、車(如汽車、自行車等)、道路和環境等交通要素組成。
道路交通作為一個具有特定功能(即達到“行”的目的)的系統,在正常營運和維修條件下能安全地完成預期的客、貨運輸任務.其必要且充分的條件是:系統各個基本要素(人、車、道路、環境)本身性能可靠及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
(1)人(主要指駕駛人)。駕駛人必須具備合格的操作技能、豐富的駕駛知識和經驗、良好的習慣和情緒,以及充沛的體力,在複雜的道路交通條件下才不致發生交通事故。
(2)車輛(主要指汽車)。車輛應具有良好的技術性能(主要是操縱性和穩定性),保證操作(如啟動、制動、轉向、加速等)靈活、可靠。
(3)道路。道路應具有較高的質量.保證車輛不至於因道路線形不良、路面滑溜或結構物失穩破壞而造成交通事故。
(4)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道路環境)。道路環境應適應駕駛人的視覺心理特徵,保證行車安全;社會環境應形成人人懂得交通法規、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社會風氣,為道路交通系統的正常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
上述各個要素相輔相成,只有在各要素相互協調時,系統才能維持平衡,交通的通暢和安全才能得到保證。若系統中某一要素出現問題,與其他要素不相協調,則系統即失去平衡,導致交通不暢和交通事故的發生。
一、交通流的流向和流量有明顯的時間規律
由於城鎮生活有很強的時間規律性,比如要按時上班、按時上學等。這就決定了有相當數量的城鎮居民必須在一天的同一時刻前,經城鎮交通工程幹道趕到工作或學習場所。一般規律是早晚各形成一次人流、車流高峰,而在這二次高峰之外的時間內,道路上的交通量明顯地減少。因此,交通工程規劃設計上常用某個小時的交通量作為參數,在檢驗交通道路的最大通行能力時也以“高峰小時”交通量作為依據,高峰小時交通量並不是全年最:趕的哪個小時的交通量,它是經全面考慮的合理的高峰小時交通量。由於人們在城鎮的生活方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不同於一般公路交通,即在季節、月份、每日的交通量變化較少。據國內的統計資料,高峰小時交通量與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例(高峰小時係數),在8%~15%之間,對於城區道路可取10%左右,對於郊區道路可取15%左右。如雲南省的城鎮總人口中農業人口比例較高,高峰小時與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例相對較小,建議城鎮交通性幹道高峰小時係數取10%~12%,城鎮一般道路取8%~10%。
二、城鎮道路上各種交通方式並存
城鎮居民出行的起訖點、出行路線、出行距離都不盡相同,因而在選擇交通方式上必然有差別。於是在道路上有步行的、騎自行車的、乘公共汽車或出租汽車的、乘船或飛機、乘火車或地鐵的,此外還有各類貨運車輛、各類交通工具混合行駛,這樣造成的最嚴重問題是:由於速度相差極大,產生大量的超越行駛,從而帶來嚴重的交通安全問題。在城鎮交通中,行人、自行車和機動車混合的矛盾表現得尤為突出,主要原因有:(1)多數老城鎮沒有足夠的人行道,要麼寬度不夠,要麼不成系統,走起來不方便;(2)在城鎮內部道路機動車道上,行人、騎自行車人員交通意識淡薄,貪圖近道的意識固有,還沒有樹立起會受到頻繁行駛的機動車輛造成的交通危險的強烈意識,所以形成了“應”走機動車道的習慣,極易發生交通事故,這種現象尤其是在中小城鎮中,以及在交通管制不力的城鎮中尤為突出。
三、城鎮交通工程上的交通流向一般為雙向
除了城鎮鐵路以外,城鎮交通流向一般為雙向。這就促使在城鎮交通工程規劃上要考慮十字路口或道路中間交叉、穿越流向時的複雜性。
四、現代城鎮交通工程的立體性
隨著現代城鎮的建設,出現了為了解決城鎮道路口、道路十字路口的交通堵塞、流向混亂、道路面積不足等等地面交通問題,興起了立體交通,立交橋、立體車庫就屬其中之一;另外,城鎮航空業的逐漸建立,以及其對城鎮建築物、市政設施的要求,豐富了城鎮立體交通工程內容;同時,城鎮人口日益增加,城鎮用地面積有限,也不同程度的促進了城鎮交通向空間發展的立體交通,增加了現代城鎮立體交通工程內容。
交通工程規劃設計的任務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力求使規劃的交通系統去適應城鎮的交通特性,滿足交通要求;其二,在難以改善現有交通系統的情況下,對城鎮交通組織進行調整,結合用地規劃,配合城鎮總體規劃,就近安排人們的工作、入學,從而減少對向穿梭的交通量;對投入、產出都有較大運量的工業等用地應布置在靠近城鎮出入口的邊緣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