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路鎮

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轄鎮

宜路鎮,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地處鄲城縣東南部,東與安徽省界首市盧村鎮、邴集鄉交界,南與沈丘縣北楊集鎮、洪山鎮接壤,西與東風鄉為鄰,北與石槽鎮、秋渠鄉毗連,距鄲城縣城23千米,區域總面積124.2平方千米。

西漢時,曾在現宜路鎮一帶置宜祿縣,屬豫州汝南郡;1987年,由宜路鄉改為宜路鎮。截至2019年末,宜路鎮戶籍人口為78949人。截至2020年6月,宜路鎮下轄27個行政村。

截至2019年末,宜路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6個。

歷史沿革


西漢時,曾在現宜路鎮一帶置宜祿縣,屬豫州汝南郡。至東漢永元十二年(100年),撤銷。
1956年,設宜路中心鄉。
1957年2月,設宜路區。
1958年4月,改為宜路區為宜路鄉。
1961年,又改為宜路區。
1965年,改為宜路公社。
1983年,由宜路公社改為宜路鄉。
1987年,由宜路鄉改為宜路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宜路鎮地勢平坦寬闊,略呈西高東低,海拔37.2—41.9米之間,高差4.7米。 
氣候
宜路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0℃,1月平均氣溫0.1℃,7月平均氣溫28℃;無霜期年平均220天;年平均降水量740毫米,7—9三個月雨量集中,佔全年的60%。 
水文
宜路鎮境內河流均屬淮河流域;四級河蔡河流經西部,另有長勝溝、拉縴溝、蘆草溝等。 
自然災害
宜路鎮主要的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大風、蟲害等。1994年,宜路鎮因降雨量嚴重不足,氣溫偏高,遭到特大旱災,糧食減產85%以上;2003年7—9月上旬,陰雨連綿,造成嚴重水澇。 

自然資源


2011年,宜路鎮有耕地7.9萬畝,人均1.00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下轄宜路北頭、宜路南頭、段庄、王康樓、前陳、劉老莊、三里、高庄、張寨、楊庄、孫寨、倪集、徐庄、牛庄、王樓、吳庄、張庄、黨庄、馬寨、於寨、岳庄、小侯、大侯、界碑、左庄、井路口、孫老家27個行政村,下設360個村民小組、141個自然村
北頭村左庄村小侯庄村張庄村
三里村牛庄村段庄村界牌村
張寨村馬寨村於寨村倪集村
南頭村楊庄村黨庄村高庄村
孫寨村大侯庄村前陳村王樓村
岳庄村劉老莊村王康樓村景路口村
吳庄村徐庄村孫老家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總人口有7926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598人,城鎮化率4.5%;另有流動人口2001人。總人口中,男性40901人,佔51.6%;女性38365人,佔48.4%;14歲以下16487人,佔20.8%;15—64歲57151人,佔72.1%;65歲以上5628人,佔7.1%。2011年,宜路鎮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4.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29.4人。
截至2017年末,宜路鎮常住人口為46501人。
截至2018年末,宜路鎮戶籍人口為85126人。
截至2019年末,宜路鎮戶籍人口為7894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宜路鎮財政總收入500萬元。2011年,宜路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972.8元。
截至2018年末,宜路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9個。
截至2019年末,宜路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6個。
農業
2000年,宜路鎮靠種植中藥材致富的農戶近6000戶,佔總戶數的40%以上,藥材種植面積已達2萬多畝,生產白朮、桔梗、生地、薄荷等中藥材品種12個;中藥材創產值4000萬元。藥材已成為該鎮支撐特色經濟的頂樑柱。2000年,宜路鎮先後建立了藥材生產基地,在品種布局上形成了三大區域,即以南頭、北頭等6個行政村為主的白朮生產基地,以王樓、吳庄等行政村為主的薄荷生產基地,以界牌、井路口等行政村為主的牛夕、桔梗生產基地。
2011年,宜路鎮農業總產值4.2億元。宜路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宜路鎮生產糧食48541噸。宜路鎮經濟作物有棉花、中藥材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
工業
2011年,宜路鎮工業總產值為4.7億元。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五金電子、鐵合金、機械製造、運輸、建材等6大支柱產業,年產值2億元,已成為富民富財的“半壁江山”。
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建設已成規模,形成了四縱五橫城鎮框架,給水、排水、綠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設施齊全,35KV變電站,可滿足工農業用電需求,通訊網路交織,建有基站2個,3000門程式控制電話直撥國內外,擁有省百強文化站、建有農民文化宮一處,初中三所,小學28所,宜路鎮實驗幼兒園等多家幼兒園,國家級衛生院一所,省級糧食儲備庫一處。
商機無限
宜路鎮--中州第一葯鄉
宜路鎮--中州第一葯鄉
一、區位優越,商貿興隆。自古以來即是輻射方圓百里的商貿重鎮,兩省三縣邊界地區畜牧、藥材、糧油等物資交流集散地。目前,各類服務、商貿批發零售網點600家,市場輻射周邊兩省50個鄉鎮,日上市萬餘人,商貿總額70多萬元。二、交通便捷,縣道鄲——界公路穿境而過,與漯阜高速公路相通,宜路中型客運站日發往洛陽,鄭州、石家莊、大連、上海等客車40餘輛。宜路每天有發往鄲城縣城公交,安徽省界首市盧村公交每天路過宜路環城路發往鄲城。
三、投資環境優越,對外商來鎮投資開發者,優先讓出地皮;經商辦企業者,三年無償使用土地,幫助辦理各種手續,免收三年工商稅、地方稅當年全部返還,第三年返還50%;優先辦理戶口登記,提供入托、入學等優質服務,凡為鎮引資10萬元以上者,按10%獎勵引入,凡介紹投資50萬以上,進鎮辦企業的,獎勵引進入投資金額的5%。
宜路鎮經是設計院規劃繪製了2010年鎮區佔地6平方公里遠景規劃和目前佔用地4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5萬人近期規劃藍圖,以原有基礎設施為基礎,由里向外,填空補缺成塊狀網路結構發展,形成工業區、貿易區、旅遊區、行政區,居民區等六大區域布局,一個經濟發達、功能齊全、輻射能力強、環境優越的鄲城東南經濟文化重鎮和對外開放的明星城鎮,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路鎮結合本鎮實際,把發展中藥材生產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點工程來抓,利用本地中藥材歷史悠久,緊靠全國著名的亳州中藥材市場的優勢,發動全鎮千家萬戶大規模發展中藥材生產。2000年,宜路鎮靠種植中藥材致富的農戶近6000戶,佔總戶數的40%以上,全鎮藥材種植面積已達2萬多畝,生產的白朮、桔梗、生地、薄荷等中藥材品種12個。全鎮中藥材創產值4000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1500元,藥材已成為該鎮支撐特色經濟的頂樑柱。該鎮先後建立了藥材生產基地,在品種布局上形成了三大區域,即以南頭、北頭等6個村委會為主的白朮生產基地,以王樓、吳庄等村委會為主的薄荷生產基地,以界牌、井路口等村委會為主的牛溪、桔梗生產基地,形成強有力的向外輻射力,經過加工的藥材已銷到蘭州、成都、亳州等全國各大藥材市場,被譽為中州第一葯鄉。

文化


● 地名由來
宜路鎮因西漢時,系宜祿縣故城,客商過往日益頻繁,有人以“驛路店”書之,后演為宜路鄉,也稱梅露店;宜路由此得名。

地方物產

土地肥沃。物富民豐,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是鄲城縣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省糧食生產“百強鄉鎮”,市糧食生產“十強鄉鎮”,有豫東糧倉之稱,年供應市場糧、棉、油1.5億噸,中藥材久負盛名,年購銷額2億元,素有“中州葯鄉”之譽。

交通


宜路鎮有207省道宜路南北北過境。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有縣鄉村級公路29條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582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30所,在校生6247人,專任教師422人;初中1所,在校生999人,專任老師90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有衛生院1個,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診所25個;設病床50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7.9萬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宜路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6戶,人數44人,支出8.5萬元,比2010年增長19%;城市醫療救助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459人次,共支出52.5萬元,比2010年增長25.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69戶,人數3203人,支出276.7萬元,比2010年增長19.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50人,支出33.6萬元,比2010年增長1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5人,支出8.6萬元,比2010年增長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0.5萬元,比2010年增長16%;有敬老院1家,床位180張。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有固定電話用戶5400戶。 
● 供電
截至2011年末,宜路鎮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售電量累計完成1232.7萬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