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槽鎮

位於河南省鄲城縣東南

石槽鎮位於河南省鄲城縣東南15公里處,38286人(2017年),7.8萬畝耕地。

轄石槽村、羅庄村、張善庄村、小曹樓村、余庄村、高庄村、劉庄村、馬庄村、梁庄村、位庄徠村、周庄村、翁小庄村、陳橋村、小信庄村、謝樓村、張寨村、宋樓村、宋狄樓村、大於庄村、杏店村、單摟村、孟庄村、大曹樓村、夏庄村、翟庄村25個行政村,107個自然村,是東南5個鄉鎮交通、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1955年8月,分屬秋渠、錢店區管轄。
1956年,設石槽中心鄉。
1965年,改為石槽公社。
1983年,由石槽公社改為石槽鄉
2000年7月,由石槽鄉改為石槽鎮。

地理環境


石槽鎮位於鄲城縣東南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74.2平方千米,人口6萬。鄲(城)秋(渠)公路過境。

行政區劃


行政劃分

轄25個行政村,107個自然村。
序號名稱
1石槽
2羅庄
3張善庄
4小曹樓
5余庄
6高庄
7劉庄
8馬庄
9梁庄
10位庄
11周庄
12翁小庄
13陳橋
14小信庄
15謝樓
16張寨
17宋樓
18宋狄樓
19大於庄
20杏店
21單摟
22孟庄
23大曹樓
24夏庄
25翟庄

鄉鎮代碼

411625108:
代碼名稱
201石槽村
202羅庄村
203張善庄村
204小曹樓村
205余庄村
206高庄村
207劉庄村
208馬庄村
209梁庄村
210位庄村
211周庄村
212翁小庄村
213陳橋村
214小信庄村
215謝樓村
216張寨村
217宋樓村
218宋狄樓村
219大於庄村
220杏店村
221單摟村
222孟庄村
223大曹樓村
224夏庄村
225翟庄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石槽鎮總人口有6493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81人,城鎮化率3.2%;另有流動人口3210人。總人口中,男性34092人,佔52.5%;女性30846人,佔47.5%;14歲以下14481人,佔22.3%;15—64歲45652人,佔70.3%;65歲以上4805人,佔7.4%。2011年,石槽鎮人口出生率10.7‰,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4.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75.2人。
截至2017年末,石槽鎮常住人口為38286人。
截至2018年末,石槽鎮戶籍人口為75792人。
截至2019年末,石槽鎮戶籍人口為75904人。

經濟


截至2001年底,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1.75億元,財政收入突破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0元。在縣綜合目標考核中連續5年名列第一名。由於秀邦書記政績突出,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記三等功一次。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為“優秀公務員”,同年被評為“科技明星”。

農業

石槽鎮
石槽鎮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石槽鎮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盛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自1998年作物布局調整以來,種植業初步形成了高產高效的發展格局,開始向現代高新農業邁進。種植模式由單一種植向多種套種和高效園區發展,品種結構正在向高產優質型轉變。作物布局調整形成石槽特色:禮品西瓜日本黃福、櫻桃番茄、反季節“三膜”西瓜、美國西芹、秋延遲辣椒、無菱山藥、章丘大蔥等一些經濟作物。帶動了全鎮經濟迅速發展。2000年被授予“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鄉”、“河南省科技示範鄉”。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紅旗渠精神杯”先進鄉鎮。

工業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逐步形成“造紙、印刷、麵粉加工、調味品加工、食品加工、養殖”六大支柱,年產值達1.7億元,連續三年被縣列為鄉鎮企業發展明星鄉鎮和企業重點鄉鎮。

交通


石槽鎮有207省道經石槽集縱貫南北,鄲(城)秋(渠)公路過境。截至2011年末,石槽鎮有縣鄉村級公路18條。

社會


文教衛生

鄲城縣廣場舞社區
鄲城縣廣場舞社區
成果輝煌。全鎮中學4所,中心幼兒園一所,小學25所。其中兩所中學、6所小學達到省窗口式學校,建築標準先後3次代表全縣迎接省達標考察組驗收。全鎮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基本達到100%,連續5年榮獲全縣綜合教育評估先進鄉鎮。
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素質不斷提高。以鎮文化為中心,每年舉辦2次大型經貿會,定期舉辦戲曲、歌舞等文藝節目。近期又大力開展了“道德規範進萬家”活動,以大幅漫畫、標語及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對全鎮廣大幹群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並開展“百名孝順兒子”、“百名孝順兒媳”及“行業標兵”的評選活動,起到了樹立一個典型,帶動一方文明的以點帶面的效果。99年被原地委行署命名為“地級文明單位”、2000年獲得省“百強文化站”,並實現撤鄉設鎮,開闢了石槽歷史新紀元。

計劃生育

再上新台階。圍繞“單項工作創一流,整體工作上水平”的指導思想,狠抓了“三結合”、“村室工程”、“鄉征縣管”、“優質服務”及全市在該鎮首先開展的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示範活動等工作。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為計劃生育先進鄉鎮。2001年政府機關被省人事廳、省計生委命為“計劃生育先進集體”。2001年被國家命為“全國婚育新風活動先進鄉鎮”、“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協會”。

獲得榮譽


農村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綜合治理網路齊全,村民自治工作紮實有序,信訪工作暢通。認真進行了“三五”、“四五”普法教育,積極開展了“治安模範工程”,連續3年沒發生一起越級上訪事件和刑事案件。先後三次代表鄲城縣迎接了中央、省、市三級檢查和二次全市“創安”工作現場會。連續三年被評為高級“綜合治理先進鄉”、“信訪三無鄉鎮”、“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2001年被市委命為“依法行政先進鄉鎮”。
黨的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加強。全鎮共有黨支部35個,其中農村支部25個,機關支部10個,共有黨員990人,其中農民黨員768人,村組幹部有90人,行政機關黨員32人,事業單位黨員90人。以“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為契機,按照“建一流班子,創一流鄉鎮,樹一流形象”的標準,切實加強行政村兩委班子建設,通過“三級聯創”,2000年底全鎮25個農村支部全部躍入一類支部。99年4月被省命為“省級先進基層黨校”、2001年被命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六好鄉鎮黨委”、同年7月被評為“建黨80周年先進基層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