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樓村
費樓村
費樓村(阿房村)位於江蘇豐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與安徽碭山相臨。費樓村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的故里。
費樓原為行政村,有人口1358人,在2005年江蘇省規劃時併入榮庄,成為容庄的一個自然村。但由於實際操作上的種種原因,在規劃后仍是按照原有的行政村在管理。費樓總用地面積為2158000平方米,其中村莊建設用地為215816平方米,佔總面積的10%;耕地為432640平方米,佔總用地面積的44.6%;水域及其他用地為422500平方米,佔總面積的44.9%。
費樓屬平原地區,無特殊地形地貌,地質條件較好,多為粘土,地面高程
在43.0-43.4之間。建築為7度防震。費樓處於北溫帶,四季分明,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年平均氣溫為13.8℃,年降雨量732.8mm。多年來沒有自然災害。
費樓的農業和林業和養殖業相對該村的其他產業算是發展得比較好。農業以種植棉花、花生為主;林業以種植梨和蘋果出名,且在村中有一片林地。農業總 產值佔全村總產值的比例不高,相對來說,林業總產值更為可觀。該村沒有第二和第三產業。居民平均年收入為2800,超過萬元的佔30%;每月平均生活費絕大多數都在300元以下,極少在600元以上;家庭儲蓄多在5000以下;家庭收入多數農民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部分居民主要用於蓋新房和孩子的教育。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居民都購買了水泵、拖拉機、貨車、農機等農機具;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居民還購買了很多耐用消費品。
費樓以的省級豐黃路(豐縣-黃口),是主要的對外交通道路,村到鎮、村到村已基本普及灰黑公路,交通較為便利。村子的規劃很規整,村內有東西向道路13條,長500m.其中有4條是14m寬的大街;南北向道路5條,長400m,寬12m。這樣的布局不僅交通方便,而且住房的排列也很規整。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費樓村向東通往劉王樓(華王線X306)的主幹道於2007年開始修建標準柏油路,於2008年正式使用,現在路寬了,村民的“路”也寬了。
張天師道觀
費樓村其他介紹
費樓僅有衛生所和村辦公室兩個公共設施,衛生所是私人開辦的,建於1970年,用地面積120平方米,造價3萬,有2個工作人員,設備簡陋;村辦公室建於1982年,用地面積350平方米,造價2萬,有8個工作人員。費樓原來有幼兒園和費樓小學。
費樓村民一直引以為豪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出生地即是費樓。村民為了紀念這個重要人物,自發集資在村子北部建造起來一個紀念堂。但由於資金投入有限相對比較簡單。紀念堂平時不對外開放,在正廳里供著張道陵的畫像。村中種植大量梨樹和蘋果樹,在每年4、5月份,這兒會有梨花節。這是一個很好的旅遊資源。
天師故里避暑山莊位於天師府原址附近,是費樓村靠近苗河的小漁村,是一道亮麗風景線。
2013年7月,全國最大的張天師銅像落戶徐州珠山景區,9.3米高,重13.5噸的張道陵銅像矗立在珠山景區的半山腰,立於珠山瀑布的源頭,近10米高的張道陵像在天師瀑布上端亮相后,立即引起遊客的關注,成為徐州珠山景區又一個引人矚目的焦點景觀。
據市重點辦工程處工作人員介紹說,張道陵像為銅質,重13.5噸,高9.3米,混凝土基座高1.6米。為把雕像運到半山腰,施工人員先在地面上鋪上枕木,在枕木上又鋪上鋼管,在鋼管上做了一個架子,把塑像放在架子上,用卷揚機在前面緩緩拉動,前進幾米后,再抽調後面的枕木和鋼管鋪到前面去。工作人員說近20名安裝工人,用了22天,才從 山腳下運到五斗瀑布上端,沿著創教路運到五斗瀑布上端后,又用鉸鏈、滑輪等,讓雕像立起來。
作為我市首個以道教文化為核心的景區,珠山景區內多個景觀打造道教文化旅遊勝地,傳遞著濃郁的文化底蘊。以徐州豐縣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仙路歷程(得道、修鍊、鬥法、立教、升天)為主線,設有鶴鳴台、百草壇、天師廣場、創教路、天師嶺等景點,來展示道家文化。 (圖文/王平 公元2013年4月)
“藥盒子”是地名而非物名。其位於豐縣宋樓鎮費樓村的庄前,是一個典型的毫無規則的大土坑,土坑的形成有個典故:天師張道陵祖居於費樓村,自幼在此讀書學習,修身參道。外出遊歷后,在四川鶴鳴山中得道成仙,成為世人供奉的神仙,因而與他相關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了帶有仙氣的聖物。張道陵成仙之後,家鄉人凡患病有疾者,便到他的舊居前撮把土,帶回去煎水服用,以為能治百病。在張道陵生活的那個時代,乃至以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對於封建迷信的人們是非常篤信的。
藥盒子
費樓大橋
如今費樓大橋已經更新,老的拱形橋已不復存在,確實能勾起那個年代人們的回憶。
費樓小學
時光荏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費樓90后們不再年少,有的已結婚生子,有的剛剛步入工作崗位,還在迷惘摸索。
兒時的年代,天還很藍,河還很清的,真的感謝能生長在那個年代。值得紀念的年代!(摘自《王平回憶錄》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