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八棱麻的結果 展開

八棱麻

植物

八棱麻(拉丁名:Sambucus chinese Lindl.又名接骨草、走馬箭、陸英)忍冬科接骨木屬植物,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達2米。

物種簡介


八棱麻為忍冬科植物接骨草Sambucuschinensis Lindl.的根或全草。又名阿沙魯嘎席、葉棱克思(土家語名)、八里麻、八棱蒿、落得打等。高大草本或半灌木,根莖橫生,圓柱形,黃白色,節上生根。莖具縱棱,幼枝有毛,髓部白色。羽狀複葉對生,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偏斜稍圓至闊楔形,邊緣有細密的銳鋸齒。復傘房花序頂生;花小,兩性,花萼5裂;花冠白色或乳白色,裂片5。漿果狀核果卵形,成熟時紅色至黑色,果核表面有小瘤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形態特徵


莖有稜角(約八條棱)易折斷,內有髓心,莖塊橫生地下。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9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葉揉之有臭氣。花小,白色,醬果球形,熟時紅色。6~8月開花,花朵不孕。9~10月果熟。

分佈範圍


喜生於村邊、林下灌木叢中,亦有栽培。全國各地均有生產。

生長習性


喜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喜溫暖濕潤較涼爽的氣候,能適應全日照,生長適溫在16-28℃,較耐寒,處於低溫狀態下也能生長良好,忌積水,影響植株根系的發育,不耐乾旱,長期乾旱植株葉片微捲曲,不擇土壤,一般的壤土均能生長。常生於山坡、野林。

生長繁殖


繁殖方式

採用育苗移栽法。八棱麻在2月發芽區選取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枝條剪成20-25厘米長的插條,而每個留有3個以上的芽節,八棱麻在最上面和最下面的芽節要距剪口1-1.5厘米,然後在整理好的地上開3米寬的畦,按行距26厘米開橫溝深16-20厘米,每溝放插條15-20根插條的最上一個芽節要露出地面,而然後覆土半溝、壓緊在蓋細土與畦面齊平。而移栽應在當年冬季落葉后或明年春季發芽前進行。按行株距各1.3-1.8米開穴、深21-25厘米、每穴移苗1株、填土壓緊、在蓋土使稍高於地面。

田間管理

八棱麻的苗高13-17厘米時,而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追肥;6月進行第二次。並且八棱麻的肥料以人畜糞尿為主,移栽后2-3年每年春季和夏季各中耕除草一次。

加工方式

八棱麻可全年採收鮮用或切斷曬乾。

病蟲防治

自從在2011年江西省宜春地區人工種植八棱麻面積逐年擴大,而八棱麻根腐病危害也逐年加重穆向榮等人研究根腐病為鐮刀菌。八棱麻在根腐病化學防治法通常採用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式篩選藥劑。而八棱麻多菌靈、百菌清敵克松、代森錳鋅、咪鮮胺、苯醚甲環唑等化學農藥常用於根腐病的防治。

主要價值


又名接骨草
又名接骨草
主治:活血散瘀,祛風活絡,發汗利尿,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脫臼,腎炎水腫,腳氣水腫,蕁麻疹。
其成分含綠原酸、α-香樹脂素棕櫚酸酯(α-amyrinpalmitate)、熊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油菜甾醇、硝酸鉀、黃酮、鞣質等。所含熊果酸具有明顯的抗肝損傷作用,對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損傷大鼠谷氨酸氨基轉移酶(SGPT)升高有明顯的降低作用,臨床用其治療病毒性肝炎療效明確;能治療鉤端體螺旋病;有止痛消炎作用,可用於治療手術后疼痛。
藥用全草,配藥治療爛鰓、腸炎、赤皮病等。藥用根莖,搗碎敷之,能活血散瘀,接骨,用於各種跌打損傷。民間有俗語“打得地上爬,只怕八棱麻”。又有人叫它“接骨草”,顧名思義,好像哪怕是不小心摔斷了腿,只要有了“接骨草”,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在人們的心目中八棱麻簡直可以和雲南白藥相媲美了。同時還有地區說“兩腳不能拿(抬),專吃八棱麻。”可見在民間認為其治療跌打損傷、風濕骨痛的著名草藥,尤善治下肢。

植物文化


很久以前,在湘西有兩座大山,一座是羅岩的燕子岩,另一座是新晃米貝的天雷山,兩山遙遙相望,天雷山上住著一位茶花仙女,燕子岩上住了一位叫楊二郎的小夥子。
兩位年青人經常對歌談心,一天,正當茶花仙女哼著"天雷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人過要彎腰,馬過要下鞍,若哥有心情,來看茶花仙"的歌聲時,天上幾聲轟響,掉下三塊巨石,楊二郎被昏過去。茶花仙女飛速趕到燕子山,可楊二郎已奄奄一息,她急得團團轉,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隨身攜帶的一把茶。聽仙祖說,遇有急事,可用該茶解圍,且該茶不僅供飲用,還能治病,於是便試泡開水喂楊二郎,三天之後,二郎蘇醒過來,可腳已骨折,繼續喝茶,再過幾天,楊二郎便能行走了,過不久二郎與花仙結為鴛鴦之合,二郎與花仙便把這種茶撒遍了整個侗家山寨,為山寨侗民接骨治病,經過他們醫治的病人,能達到葯到病隊。後人為紀念二郎與花仙,便起名該茶為"接骨茶"。

採收加工


隨時挖根,保留全草,洗凈,鮮用或曬乾。以莖質嫩、葉多、色綠者為佳。

藥性


性微熱,味辣、微苦、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