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玲玲,女,2009年畢業於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獲生物醫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同年5月受聘於康涅狄格大學幹細胞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並於2010年5月任助理教授。

2011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2017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霍德華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員。

2020年8月30日,.獲得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獎。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專業專業學位
2009年康涅狄格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2009年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09年5月作為獨立PI獲得Connecticut Stem Cell Seed Award研究經費資助,受聘於康涅狄格大學幹細胞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並於2010年5月任助理教授。
2011年1月任上海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
目前擔任國際期刊Trends in genetics、Genome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編委。
2011年1月至今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RNA編輯和長非編碼RNA對基因表達調控和幹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研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發現多於98%的轉錄基因組序列為非編碼RNA(ncRNA)。這些ncRNA包括housekeepingnc RNA(如tRNAs,rRNAs和snRNAs等)、小RNA(如miRNAs和piRNAs等),以及上萬條長非編碼RNA(lncRNA,>200nt)。最近幾年來的研究表明lncRNAs廣泛參與一系列細胞的重要功能調控,包括細胞核亞結構的形成、基因表達的遺傳與表觀遺傳調控等。
實驗室主要研究哺乳動物細胞中lncRNAs的功能調控,包括新類型lncRNA分子的發掘、其加工成熟機制、以及它們在轉錄、染色體、細胞核亞結構和幹細胞乾性維持等方面的調控功能研究。未來五年,將主要研究以下內容:
1、通過轉錄組測序和計算生物學手段結合的方法,發掘和鑒定人類基因組中的新類型lncRNA分子;
2、利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新lncRNA分子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機制;
3、用基因組編輯和活細胞成像等技術手段,研究lncRNA在細胞核亞結構和染色體維持和調控過程中功能;
4、以hESCs的多功能潛能性維持和分化為模型,研究lncRNA對人源胚胎幹細胞的命運決定的調控。
研究成果將能夠豐富對lncRNAs功能和機制的認識,也為hESCs的多功能性維持和命運改變提供一個全新水平的調控。
代表性論文
● ● Lingling Chen* and Li Yang *. Alu ternative regulation for gene expression.Trends Cell Biol. 2017. DOI: 10.1016/j.tcb.2017.01.002 
● ● Wu H, Yin QF, Luo Z, Yao RW, Zheng CC, Zhang J, Xiang JF, Yang L andChen LL. 2016. Unusual processing generatesSPAlncRNAs that sequester multiple RNA binding proteins.Mol Cell, 64:534-548. (Cover story and Issue highlights; preview by Li Y and Fox AH. Mol Cell, 2016, 64:435-437.)
● ● Hu SB, Yao RW andChen LL. 2016. Shedding light on paraspeckle structure by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J Cell Biol. 214:789-791.
● ● Chen LL. 2016. Linking long noncoding RNA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Trends Biochem Sci, 41:761-772. [Series: Fresh Perspectives from Emerging Experts] [Editorial interview by Trendstalk]
● ● Zhang XO, Dong R, Zhang Y, Zhang JL, Luo Z, Zhang J,Chen LLand Yang L. 2016. Diverse alternative back-splicing and alternative splicing landscape of circular RNAs.Genome Res, 26:1277-1287.
● ● Zhang Y, Xue W, Li X, Zhang J, Zhang JL, Yang L andChen LL. 2016. The biogenesis of nascent circular RNAs.Cell Rep, 15:611-624.
● ● Chen LL. 2016. The biogenesis and emerging roles of circular RNAs.Nat Rev Mol Cell Biol,17:205-211.
● ● Xiang JF, Yang L andChen LL. 2015. The long noncoding RNA regulation at the MYC locus.Curr Opin Genet Dev,33:41-48.
● ● Chen LLand Yang L. 2015. Gear up in circles. Mol Cell, 58: 715-717.
● ● Hu SB, Xiang JF, Li X, Xu YF, Xue W, Huang M, Wong CC, Sagum CA, Bedford MT, Yang L, Cheng D andChen LL. 2015. 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CARM1 attenuates the nuclear retention of mRNAs containing IRAlus at paraspeckles.Genes Dev, 29: 630-645. (Perspectives by Elbarbary RA and Maquat LE, Genes Dev, 2015, 29:687–689; research highlights by Bull Chin Acad Sci, 2015, 29:108)
● ● Chen T, Xiang JF, Zhu S, Chen S, Yin QF, Zhang XO, Zhang J, Feng H, Dong R, Li XJ, Yang L andChen LL. 2015. ADAR1 is required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neural induction by regulating microRNA processing in a catalytically independent manner.Cell Res, 25:459-476.
● ● Yang L andChen LL. 2014. Microexons go big.Cell, 159:1488-1489.
● ● Zhang XO, Wang HB, Zhang Y, Lu X,Chen LLand Yang L. 2014. Complementary sequence- mediated exon circularization.Cell, 159:134-147.(Featured article; preview by Vicens Q and Westhof E, Cell, 2014,159:13-14; research highlights by Nat Rev Genetics, 2014, 15:717 and Bull Chin Acad Sci, 2014, 28:282-284)
● ● Xiang JF, Yin QF, Chen T, Zhang Y, Zhang XO, Wang HB, Ge JH, Lu XH, Yang L andChen LL. 2014. Human colorectal cancer-specific CCAT1-L lncRNA regulates long-range chromatin interactions in the MYC locus.Cell Res,24:513-531. (Cover article; research highlights by Younger ST and Rinn JL. Cell Res, 2014, 24:643-644; research highlights by Nature.com, Global Medical Discovery and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 2:7-8.)
● ● Zhang Y, Zhang XO, Chen T, Xiang JF, Yin QF, Xing YH, Zhu S, Yang L andChen LL. 2013. Circular intronic long noncoding RNAs,Mol Cell, 51: 792-806. (Preview by Bolisetty MT and Graveley BR. Mol Cell, 2013, 51:705-706; research highlights by Nature, 2013, 501:464, Nature China, 2013, doi:10.1038; the most-downloaded article of the month in Mol Cell)
● ● Yin QF, Yang L, Zhang Y, Xiang JF, Wu YW, Carmichael GG andChen LL. 2012. Long noncoding RNAs with snoRNA ends.Mol Cell, 48: 219-230. (Cover article; preview by McCann KL and Baserga SJ. Mol Cell, 2012, 48:155-7; research highlights by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12, 13:686; recommendation in F1000 Prime by 5 articles; news coverage in Foundation for Prader-Willi Research;Best of Mol Cell 2012)
● ● Yang L, Duff MO, Graveley BR, Carmichael GG andChen LL. 2011. 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non- polyadenylated RNAs.Genome Biol,12: R16. (Editor's pick; highly accessed)

獲得榮譽


2012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項目資助。
2016年,獲亞太分子生物學聯盟(A-IMBN)傑出青年研究員獎。
2016年,獲華人生物學家協會傑出青年研究員獎(CBIS Young Instigator Award)。
2016年,獲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獎。
201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2017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2017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2017年,獲上海市科技系統三八紅旗手。
2017年,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8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2018年,入選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20年3月,入選《細胞》(Cell)雜誌學術顧問委員會名單。
2020年8月30日,獲得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獎。
2020年11月14日,陳玲玲獲得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
2021年6月,陳玲玲擬入選2021年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21年8月1日,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人物訪談
生命科學家陳玲玲:傾力探索未知、揭示謎底
2017-05-03來源:新華網劉雪
在生命科學奇妙世界里,存在許多鮮為人知的神秘“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領域的前沿研究,致力於發現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碼,揭開生命神秘面紗。
這位40歲的年輕女科學家認為,探索是極有意義的挑戰,“如果人們不再傾盡全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將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為“小胖”解密基因密碼
小胖威利綜合征”是高發遺傳缺陷基因疾病,每一到兩萬個新生兒中,就可能存在一個“永遠吃不飽”的小胖娃娃。他們體內的飢餓蛋白較常人高出數倍,時常處於飢餓狀態。由於病理機制至今不詳,且臨床癥狀複雜,這類患者很容易被疏忽,從而錯失治療時機。
“小胖威利綜合征是一種出生缺陷,如果能提早發現,可以提前進行干預治療。”陳玲玲說。
她的研究組發現兩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功能研究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征”發生髮展密切相關,其研究為及時干預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陳玲玲團隊正在精細分子調控機制方面進行努力,冀望新成果能對“小胖”患者的干預治療提供進一步的幫助。
長非編碼RNA分子是近年來新崛起的“分子家族”。自2011年回國建獨立實驗室以來,陳玲玲在長非編碼RNA研究的前沿技術、新型長非編碼RNA家族、特異長非編碼RNA的功能機制等領域開展前沿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新發現了四類分子家族。
“當我們更接近真相、看到謎底的時候,內心總是無比興奮。”陳玲玲說。
屬意科學:做自有知識產權的科研發現
問及為何選擇從事生命科學研究,陳玲玲笑著說,小時候就對生命現象很感興趣,上大學時陰差陽錯地選擇了生物學專業,在學習過程中迷上了生命科學。
陳玲玲擁有美國知名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和生物醫學博士雙學位,本可以進入企業工作。但最終,她選擇了科研。
“讀完商科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屬意科學。”陳玲玲說,生物是多變的,是基於想象力和研究對未知世界進行發掘,商科大多集中於對已有知識的轉化;相比而言,發現未知世界更有吸引力。
但是,那段跨學科的學習讓陳玲玲受益匪淺。作為一名研究組長,她將以前MBA課程中的知識和理念用來更科學、高效地管理團隊和運營實驗室。
2011年1月,陳玲玲和同樣從事科研工作的先生一起回國。不少人問她為什麼回來,她回答:想做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科研發現。
“科學創新無國界之別,無性別之分”
穿過器皿林立的實驗室,走進陳玲玲的辦公室,但見各種綠植遍布,其間放著女兒照片,滿滿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初為人母的喜悅。
“科學創新無國界之別,無性別之分。”陳玲玲表示。但她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女科學工作者往往要付出更多代價和努力,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團隊的協同努力、研究所的支持、家人的理解帶給陳玲玲莫大的安慰。
陳玲玲感到,新的歷史條件下,很多科研涉及交叉學科,科研工作者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談及未來,陳玲玲表示,要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研究,珍視每一分鐘,享受每一點滴的進步。“也許這在別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對自己來說可能是人生中的一大進步。”
作為兩歲孩子的母親,陪伴女兒是陳玲玲最享受的休閑娛樂。“希望能和她共同成長,用她的視角去感知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