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戰備大橋
漳州戰備大橋
漳州戰備大橋(Zhangzhou Zhanbei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境內連接薌城區與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過江通道,位於九龍江西溪(薌江)水道之上,為中國國內第一座部分斜拉橋,是連接漳州市區和南郊區的重要交通通道。漳州原戰備大橋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初,橋面寬27米,雙向四車道,全長438米,設計時速為每小時50公里,是原324國道上的主要工程。由於當時還是10年“文革”的中期,在當時“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下,針對漳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對台形勢,有關部門將這座橋命名為“戰備大橋”。
1971年5月17日,舊漳州戰備大橋建成通車;2000年,拆除舊戰備大橋,7月28日,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新的漳州戰備大橋;2001年10月1日,新的漳州戰備大橋建成通車。
● 舊漳州戰備大橋
20世紀70年代初,舊漳州戰備大橋開工修建。
1971年5月17日,舊漳州戰備大橋建成通車。
20世紀九十年代末,舊漳州戰備大橋被鑒定評估為危橋。
2000年,拆除舊戰備大橋,並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新的漳州戰備大橋;
● 新漳州戰備大橋
2000年7月28日,新漳州戰備大橋開工建設。
2001年10月1日,新漳州戰備大橋建成通車。
2017年7月,漳州戰備大橋至南江濱路立交橋開始施工。
2018年10月,漳州戰備大橋至南江濱路立交橋建成通車。
漳州戰備大橋
漳州戰備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連接薌城區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橋北起新華南路與下沙路、博愛西道、江濱路交匯口,南至南大道、琥珀路、雙庵路、南江濱路交匯口,是連接漳州市區和南郊的重要交通通道。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新漳州戰備大橋由主橋、橋塔、斜拉索、北引橋、南引橋、南江濱路立交匝道組成。
● 設計特點
新漳州戰備大橋主橋採用了雙塔單索麵三跨(矮塔)連續預應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橋,其結構形式為塔梁固結、塔梁與墩分離,墩頂設支座;主塔主跨採用實心矩形截面,塔根部順橋向布置在中央分隔帶上,塔上部設有鞍座,鞍座採用雙套管結構,外鋼管埋設於混凝土塔內,內鋼管置於外鋼管內,斜拉索從內管通過,斜拉索為單面雙排索,布置在中分帶上,塔根附近及跨中有一段較長的無索區。南北引橋採用預應力混凝土箱形連續梁,橋上設縱坡,主橋設人字坡,橋台採用鋼筋混凝土耳牆式輕型橋台;漳州戰備大橋與南江濱路立交,為南江濱路下穿戰備大橋南引橋處,下穿的南江濱路有四條匝道連接戰備大橋,形成一個簡易的立交系統。
漳州戰備大橋
設計參數
● 舊漳州戰備大橋
舊漳州戰備大橋上部鋼筋混凝土雙曲拱,下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橋長438.40米;孔數16;跨徑10至30米,4至15米,2至16米。橋凈寬17.5米。
● 新漳州戰備大橋
漳州戰備大橋全長1297米,橋面寬27米,其中人行道2米,非機動車道2.5米,機動車道8米,主橋長296.3米,主跨132米,兩邊邊跨80.8米,主橋設1%人字坡,豎曲線半徑為8000米,主塔高17.89米,結構高度16.5米,為主跨的1/8,塔根部順橋向長3.0米,橫橋向寬1.7米,斜拉索從內管通過,每根斜拉索對應1個鞍座,斜拉索橫橋向呈2排布置,鞍座亦設2排,樑上索間距4.0米,塔上索距0.7米;主墩墩頂寬16.24米,墩底寬15.24米,墩高11.18米;墩身截面中間部分厚3.0米,兩側厚2.5米。
漳州戰備大橋南北引橋分別為6x32米及5x32米;引橋縱坡分別為0.55%及3.5%,豎曲線半徑為4000米及16000米;南北引橋各設1個橋台,0號橋台台身高5.62米,14號橋台身高7. 81米,台身寬27米,與橋面寬度相同。
技術標準 | |
道路等級 | 城市二級主幹路 |
設計速度 | 50千米/小時 |
車道設置 | 雙向四車道 |
通航標準 | 內河航道6級 |
洪水頻率 | 1/100 |
抗震烈度 | 7度 |
荷載標準 | 汽車—20,掛車—120,人群:2.4千牛/平方米 |
● 燈光設施
漳州戰備大橋箱梁以暖色光源為主對全線橋樑兩側進行表現,冷暖色光的配合,適當對箱梁底面進行照明,大橋共設4組夜景燈具,在橋面上橋塔四周安裝400瓦投光燈投射塔體,光源採用白色金鹵燈,同時在橋塔東西立面中部凹槽處安裝藍色通體發光的光導纖維,橋塔夜景照明共計採用400瓦投光燈12套,18光纖約120米,負荷約為6.2W,橋塔平均照度約為100勒克斯;拉索採用面光法(指用光面進行渲染);漳州戰備大橋道路照明燈具採用 250瓦高壓鈉燈,燈桿高度為8.8米,懸臂1.5米,燈桿為錐體桿,桿高8.8米,燈具採用半截光型,燈桿間距為 30米。
漳州戰備大橋
● 票價票制
2001年10月1日,新漳州戰備大橋竣工通車,全橋免費通行,不實施收費制度。
● 技術難題
漳州戰備大橋為中國國內首次採用預應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橋,全部施工僅用14個月,主要包括如下施工項目及施工工藝強孤石層的大孔徑鑽孔樁施工,強透水層中的大面積基坑開挖和防護,高溫地熱層的鑽孔樁鑽進及混凝土灌注,寬幅斜拉掛籃的設計與施工,主塔錨固區的整體定位和混凝土灌注工藝,斜拉索等值張拉和單索,離散性控制工藝和測定,部分斜拉橋主橋斜拉索一拉到位優化控制手段,拉索體系的安裝和防護,全橋合龍及體系轉換,主塔鞍座灌壓環氧砂漿錨固的研究和應用等,為中國國內同類工程的施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名字由來
漳州戰備大橋20世紀70年代初建成時由於還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在當時“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下,針對漳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對台形勢,有關部門將這座橋命名為“漳州戰備大橋”。
漳州戰備大橋
● 周邊景點
漳州戰備大橋”名稱具有時代特徵和跨時代的意義,承載漳州歷史,已被漳州人民廣泛接受,並已打下深深烙印和感情。(摘自薌城區人民政府《關於保留漳華路、漳州戰備大橋道路原名的報告》 評)
新建的漳州戰備大橋採用塔梁固結塔墩分離結構體系,為在中國國內首例,它開啟了漳州現代化橋樑建設的先河。(漳視新聞 評)
漳州戰備大橋位於漳州市市區南部,曾經是原324國道(現已改道)的咽喉地段,駐漳部隊軍用車輛進出的重要通道;由於大橋與漳州市舊城區與新城區緊密相連,因此該橋也是城市內橋樑,擔負兩岸人民生活交通;漳州戰備大橋建設成具有漳州特色,反映漳州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具有標誌性的景觀大橋,使大橋成為城市夜景的標誌物。(《漳州戰備大橋夜景景觀設計》評)
漳州戰備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