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

前蘇聯高爾基創作長篇小說

《我的大學》是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其餘兩部為《童年》、《在人間》,該書首次出版於1923年。

該書中作者描寫了他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

內容簡介


《我的大學》描寫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阿廖沙16歲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與他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麵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阿廖沙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

作品目錄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
1大學夢破滅11到農村去
2貧民窟12當售貨員
3搬運工13農民朋友
4雜貨鋪14伏爾加河之夜
5風雪夜15木柴事件
6麵包坊16伊佐爾特被害
7老警察17烈火見真情
8老警察18遠走高飛
9老工人19新的生活 
10小型聚會

創作背景


在阿廖沙所生活的時代,俄國正處於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時期,此時俄國正處於大革命前夕,社會處於黑暗的統治之下。在大革命發生之前,俄國處於封建思想與沙皇的統治之下,人們的生活十分貧苦,特別是那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人民,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流離失所,痛苦不堪。由於人們生活的拮据,偷竊已經在農村成為一種風氣,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已經不擇手段,完全不在意道德與倫理的約束。這時期兒童的生活更加困難,他們沒有錢去接受教育,只能靠拾荒為生,淪落街頭。正是這樣的社會生活現狀,使得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完全敗在了生計上,人們變得自私自利,親情、愛情與友情在它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1923年在國外療養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他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人物介紹


阿廖沙: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堅強勇敢、正直、有愛心的人,也是善於觀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別好壞,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影響和現實生活的壓力下度過。
外祖母:外祖母是一個果敢、剛強的婦女,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人物:她喜歡唱歌,跳舞,講各種各樣的故事,她很善良慈愛,善於忍讓,胸懷廣大,外祖母是阿廖沙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他最了解和珍愛的人。
外祖父:年輕時曾在伏爾加河上做過縴夫,後來開了一個染坊,當他還有錢時,對人作威作福,對一切獨斷專行。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愈來愈吝嗇、貪婪、專橫、殘暴、冷酷無情。最後他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變得一無所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乞丐。
房客“好事兒”:一位成年人,是這部作品中最有思想的一位人物。他見識廣闊,對生活與人生有著不同於他人的感悟,同時他也是一個善良的人物形象,對於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他從不會拒絕。阿廖沙生活的艱難與不幸被好事兒看在眼裡,於事他開始對阿廖沙進行開導,讓他閉上眼睛去欣賞、觀察與發現生活的本質,並告訴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講究技巧與方式等等,好事兒對於阿廖沙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使他在痛苦與無助時找到心靈的安慰。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我的大學》將農民的愚蠢、落後、無知、卑鄙、野蠻、殘暴、勢利等醜惡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為之憤怒、哀嘆、惋惜。在當時俄國社會不怕農民沉默,就怕農民從眾,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美德,缺乏自己的價值判斷。一個農民是善良的,但是一群農民就可能變成群氓,好人一心一意想幫著他們改變現狀,他們去反過來傷害好人。在當時想要觸動農民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想要改變他們的奴性是難之又難的,對於思想觀念的改變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使用休克療法,必須要先改變他們的經濟基礎,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才不會做無用功。對於當時俄國社會知識分子的慘痛遭遇,也讓讀者潸然淚下,革命者不能讓人們餓著肚子去正義明道,必須要給予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知識分子的力量太過薄弱,他們沒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沒有群眾基礎,最後慘遭工人迫害,連自己都無法保護自己,這樣的自相殘殺讓讀者為之悲痛。《我的大學》以阿廖沙在社會這個大學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給讀者生動地展現了俄羅斯舊社會的腐朽之勢和當時人性的醜惡,血淋淋的歷史告訴讀者知識才是力量。
在《我的大學》這部作品中,阿廖沙以及周圍人的生活都很不幸,如果非要給這種不幸找一個原因,那大概就是那個社會的生活環境了。在這部作品中,高爾基著重於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市民進行描寫,通過對這些小市民人物的描寫,將社會與人性的病態表現了出來,因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正是作者表達思想與觀點的重要切入點。在這部作品中,阿廖沙是童年高爾基的化身,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因病去逝了,母親一個人帶著阿廖沙回到了娘家。但當他們回到外公外婆家之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阿廖沙的兩個舅舅開始吵著要分家,他們生怕母親來分奪他們的財產。在這之後,作品圍繞著外公外婆家裡的這些人展開了小說的敘述,充分地將小市民的自私自利、人情冷漠表現了出來。
在《我的大學》里,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中,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醜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經幻想自己做一個強盜,劫富濟貧或者用祈禱上帝的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當時他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該怎麼辦”的問題的解答。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緒的知識分子,高爾基又想從他們那裡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雖然沒能進大學的門,但在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里,他接觸到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結識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農民的生活現狀,逐步提高了覺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爾基自己回顧時所說的:“我雖然出生在下諾夫哥羅德,但精神上使我獲得生命,卻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歡的一所‘大學’。”
藝術特色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所描寫的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自利的人,這包括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六親不認,根本沒親情而言;另一類則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這包括阿廖沙的好朋友“好事兒”,他們都是阿廖沙喜歡的人,是與外公這一類形成鮮明對比的人。這兩類人物形象的塑造,將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不斷向前發展,從而將高爾基想要揭示的黑暗社會現狀揭示出來。
《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說里,作者並沒有對阿廖沙這個人物進行正面的描寫,反而是把他當作當時社會的旁觀者進行敘述,因而,對於阿廖沙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並不是很多。但是,在對阿廖沙周圍人物進行描寫時,作者明顯的把自己(即作品中的阿廖沙)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表現了出來,特別是在對待外公這樣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描寫時,他明顯的運用了諷刺的手法,以表示對市民庸俗、自私的厭惡,從而也將阿廖沙的形象從側面樹立了起來。

作品影響


《我的大學》這部作品既描寫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生活的風貌,又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狀況以及民粹派反抗沙皇專制的活動,是一部教育意義深遠的作品。
1941年,《我的大學》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該片由馬克·頓斯闊依執導。

作品評價


我的大學圖書
我的大學圖書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裡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里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小說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著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成為中學生喜歡的文學經典名著之一。幾代人都是讀著這本書一步步成長,最後邁入了大學的門檻,而“苦難是一所大學”、“人是在不斷反抗周圍的環境中鍛鍊出來的”這幾句話已經成為許多有志者的座右銘,激勵著人們無論在什麼樣的困境中都不放棄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簡介


高爾基
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彼什科夫,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28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后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后,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后決定回國定居。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后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1936年6月18日2時30分,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