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指在陸地生活的動物,絕大多數都呼吸空氣。地下動物中,有些靠呼吸孔隙水中的溶解氧而生存的微小動物,亦屬陸生動物。陸生動物為了適應陸地生活而呼吸空氣、防止體內水分蒸發、支撐身體的運動、保護卵和幼體,以及氮素代謝的最終產物不是以氨態氮而是以尿素和尿酸態氮排出。

簡介


陸生動物是指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陸生動物生活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中,其皮膚蒸發、呼吸和排泄都可能造成身體的失水,為了保證體內的水分平衡和細胞的正常代謝活動,陸生動物的形態、體色、生長發育、行為和生態分佈等都與陸地生活適應,如生活在乾燥寒冷地區的動物體色較淺,而生活在濕潤地區的動物體色較深。陸生動物還必須適應陸地上顯著變化的溫度,體溫的調節和溫度的耐受性是動物能否在陸地生存的關鍵因素。陸生動物的體溫有變溫和恆溫兩種。變溫動物的體溫維持和調節主要靠太陽的照曬等外界熱源,它們的體溫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溫度下降或上升到它們無法適應的極限時,這類動物就開始進行休眠。陸生動物還有一大類―恆溫動物,它們依靠體內的高效代謝產生熱量和自身特殊的保溫結構來保持體溫。這類動物對環境的依賴性不像變溫動物那麼大,白天、黑夜、寒暑都可以自由活動,生存競爭力強,可以不斷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生活和分佈的範圍廣闊。

發展歷史


遠古的動物在海洋的搖籃中度過了“幼年時期”,以後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就;要離開這個搖籃,去尋找新的世界了,那就是它們從未涉足的陸地。
最早登陸的動物是古蠍類和蜘蛛類,它們都屬於節肢動物。而在寒武紀的淺海中,最典型的節肢動物是三葉蟲,古蠍類和三葉蟲是近親,它們最早可能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
節肢動物的登陸並不是偶然的,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由於地殼擠壓所引發的造山運動,使陸地大面積地從海底升起來,水面面積減少,氣候也變得乾燥,水生節肢動物常常處在淺灘或泥潭裡。為了適應這種環境,它們開始分化出氣管進行呼吸,並利用附肢和分節的身體在乾涸的泥地上跳躍或者爬行。漸漸地,它們的鰓退化了,搖身一變,徹底成了陸生動物。
此後,登上陸地並且能夠安全生存下來的動物越來越多,陸地慢慢成了動物們的第二故鄉。在這個過程中,脊椎動物的登陸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們以後要演化出人類這樣的陸生智慧生命。

身體構造


陸生動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特點,它們都可以從力學的基礎定律中找到解釋。實際上,這條定律是:動物四肢的工作能力與身長的三次方成正比;用來控制它們四肢所消耗的功與身長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動物的身軀越大,它們的腳、翼、觸角等肢體就會越短。在所有的陸生動物中,身軀越小的動物,四肢越長。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盲蜘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動物的身體尺寸非常小,那麼它們的形狀就會跟盲蜘蛛相似。這些現象都可以利用力學定律進行解釋。不過,如果它們的身軀達到了一定的尺寸(比如,狐狸),那它們的體形就不再相似了。這是因為,它們的腳會支撐不住身體的體重,而且這會使得它們的行動非常不便。但是,在海洋裡面,動物的體重可以通過水的排斥作用進行平衡,所以它們的形狀也可能長成盲蜘蛛那樣的形狀,比如,深水螃蟹,它的身長只有半米左右,但是腳都長達3米。

特徵


動物最基本的特徵是可以自由行動。通常,動物可以自如地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但植物卻做不到,這是動物和植物的區別之一。動物四處走動可以獲取食物並找到棲身之地,可以擺脫食肉動物的侵擾。動物的種類不同,其身體的運動部位也不相同,絕大多數的陸生動物小到臭蟲、蜘蛛,大到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都是靠它們的腿來走動的;猴子和樹懶則是依靠上肢的協助攀爬到樹上;蝸牛依靠腹部的分泌物滑行;蛇則通過整個身體的扭動前進。動物在運動時肌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椎動物的肌肉與它們的骨骼是緊密連在一起運動,使得動物可以爬行、走動、飛行或者游泳。
在類似草原一樣廣闊的環境中生活的動物,例如羚羊、瞪羚和斑馬,能夠急速奔跑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與它們的性命息息相關。只有極快的速度才能使它們擺脫諸如獵豹、獅子以及野狗等食肉動物的追趕,不會成為它們的獵物。這類動物的肌肉主要集中在大腿和軀體上,它們的小腿和腳都比較輕,可以有效地協調往複運動。

哺乳類


哺乳類
哺乳類
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
哺乳類動物(Mammal)哺乳類是一種恆溫、脊椎動物,身體有毛髮,大部分都是胎生,並藉由乳腺哺育后 代。

鳥類


鳥類
鳥類
鳥類通常是帶羽、卵生的動物,有極高的新陳代謝速率,長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鳥類都可以飛。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他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肌胸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氣囊可以進行雙重呼吸,沒有膀胱、直腸很短則可以減少身體質量。這些身體特徵都很適應飛翔。

爬行類


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
爬行類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能比兩棲類更能適應陸地生活環境。身體已明顯分為頭、頸、軀幹、四肢和尾部。頸部較發達,可以靈活轉動,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發揮頭部眼等感覺器官的功能。骨骼發達,對於支持身體、保護內臟和增強運動能力都提供了條件。用肺呼吸,心臟由兩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兩心室構成,逐步向把動脈血和靜脈血分隔開的方向進化。大腦結構比兩棲類有了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也增加了複雜程度,功能增強。

兩棲動物類


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
陸生動物
兩棲動物是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既有適應陸地生活的 新的性狀,又有從魚類祖先繼承下來的適應水生生活的性狀。多數兩棲動物需要在水中產卵,發育過程中有變態,幼體(蝌蚪)接近於魚類,而成體可以在陸地生活,但是有些兩棲動物進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產卵,有些從卵中孵化出來幾乎就已經完成了變態,還有些終生保持幼體的形態。兩棲動物最初出現於古生代的泥盆紀晚期,最早的兩棲動物牙齒有迷路,被稱為迷齒類,在石炭紀還出現了牙齒沒有迷路的殼椎類,這兩類兩棲動物在石炭紀和二疊紀非常繁盛,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在二疊紀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迷齒類也只有少數在中生代繼續存活了一段時間。進入中生代以後,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其皮膚裸露而光滑,被稱為滑體兩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