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大橋

龍津大橋

宋紹興八年(1138年),安溪縣令倪察始建,初為浮橋。時隔60年後,縣令趙師戩改建為石址木樑橋。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大橋被水沖毀。

目錄

正文


龍津大橋
位於縣城南后垵渡,橫跨晉江西溪。宋紹興八年(1138年),安溪縣令倪察始建,初為浮橋。時隔60年後,縣令趙師戩改建為石址木樑橋。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由繼任縣令龔晏建成,橋面上建有長廊式蓋屋43間,以朱熹標題“清溪八景”的“龍津夜月”命名為“龍津橋”。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湖頭李氏先祖李森曾捐資重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大橋被水沖毀。新中國成立后,1982年10月新橋動工建造,上部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凈跨40米,下部為重力式石墩北台為空心台,設一凈跨9米的圓弧拱以備環城路(今河濱北路)與橋立交之用。橋長251.23米,寬12米,高15米,把舊城區與后垵連成一片。2005年,龍津大橋進行拓寬改造,在原大橋的下游加寬一座14.5米的橋樑,其上部結構為1×20米簡支板梁+(42.5+3×43.6+42.5)米等截面預應力箱形連續梁,下部為鑽孔灌注樁基礎,花瓶式橋墩,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與改造的舊橋橋面組合后,成為一座擁有21.5米寬的雙向6車道,兩側各2.5米的人行道橋樑。2006年5月竣工。為泉州市第二寬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