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隸

今隸

今隸,楷書的別稱。隸書自篆書演化而來,相傳為秦程邈所創,稱漢隸,又稱古隸徠;楷書自漢隸演化而來,相傳為三國魏鍾繇所創,稱今隸。

發展形成


隸書
隸書
即楷書,又稱真書。與“古隸”相對而言,由篆書發展而成的隸書稱漢隸,由隸書發展而成的楷書稱今隸。明李贄《疑耀》:“唐以後之楷書稱今隸,因謂漢隸為古隸。”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一稱:“建初中以隸書為楷法,本一書而二名。鍾、王變化,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則楷、隸別為二書。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也就是說,鍾、王變體之後,為了與古隸相區別,才有今隸之名。

區別


今隸
今隸
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餘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