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山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東海縣城西南約16公里處,於1994年2月 動工興建,1998年基本完成,同年4月對外開放。佔地面積69300平方 米,建築面積33300平方米。陵園中主要包括安峰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東海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安峰山阻擊戰烈士紀念碑,“突圍”雕像,慰烈工程等。
安峰山烈士陵園
安峰山烈士陵園坐落在東海縣城西南約16公里處的安 峰山上。為紀念“
安峰山事件”中死難的烈士而建。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犯我解放區,10月間國民黨軍第七十四師和第二十八師侵佔
漣水、沭陽等地,我軍作了戰略轉移。淮海區宿北、沭陽、
東海、
灌雲等縣級機關和地專機關幹部和家屬三四千人北撤山東。1947年2月,根據華東局要求,北撤的幹部要南返淮海區原地堅持鬥爭。由於“淮海區駐魯前方辦事處”對南返路線情況不明,組織鬆散,當幹部隊到達安峰山麓時,遭到國民黨軍第二十八師的包圍,幹部隊員雖奮力突圍,仍被俘、失蹤、傷亡近千人,是為“安峰山事件”,又稱第二皖南事件。“安峰山事件”是蘇北解放戰爭中我軍損失最大的一次。
合併圖冊
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圓老一輩革命家和人民群眾的夙願,縣政府於1994年在安峰山上興建烈士陵園。烈士陵園正門寬20米。大門正中立有碑牆,碑牆上鐫刻著時任
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安峰山烈士陵園”七字園名,大門南側豎一花崗岩石柱、柱上鑲嵌著直徑為1.2米的安峰山烈士陵園園徽,園徽圖案為青松和花環,象徵著為國捐軀的400名革命烈士英靈與世長存。陵園大門至塔基共設98個登山台階,寓意陵園主體工程是1998年落成並正式開放。園內分五個坡段平台,象徵著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歷史 時期。從東大門入口處拾級而上,依次步入陵園六個功能區,即:紀念瞻仰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遺址區、烈士墓區、遊憩區、恭祭區;可供參觀者遊覽十景,即:柱、雕、牌、廊、堂、館、林、墓碑、亭、塔,到達恭祭廣場。陵園內藥草繁花簇擁著高30.472米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紀念塔,蒼松翠柏掩映著錯落有致的東海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及造型各異的建築物。春夏秋冬,全國各地群眾時常來謁陵、瞻仰,緬懷英雄業績,表達崇敬心情。
為進一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品位,東海縣民政局積極向省民政廳爭取項目立項,安峰山烈士陵園創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改、擴建現在的安峰山烈士陵園,將面積擴大一倍,由現在的100畝,擴大為200畝;功能適度增加,改建紀念館。現有紀念館由於建成較早,空間小、設備陳舊需重新改建;增設碑廊、青少年活動中心。在陵園廣場北側修建兩座碑廊,雕刻老前輩的筆墨,讓遊人真切感受到老一輩對他們的殷切期望;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中央修建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浮雕作為標誌物;在陵園路東端、南北大路口修建門樓一座,以突出陵園肅穆雄偉的氣氛。同時,將現代科技手段引入到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改擴建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