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山事件

安峰山事件

1947年2月20日,我北撤幹部隊伍1800多人,在返回蘇北堅持地方鬥爭途中,到達沭陽縣安峰山休息時,遭到國民黨軍隊包圍,損失慘重,犧牲幹部戰士500餘人,被俘800餘人,失蹤100多人,突圍300餘人。這就是歷史上震驚全國的“安峰山事件”。中共華中局和淮海區黨委指出:安峰山事件是繼皖南事變后,我方又一次遭敵圍剿損失慘重的事件。

基本介紹


1946年,湯恩伯集中15個旅12萬兵力大舉進攻我蘇中解放區,我華東野戰軍在陳毅指揮下,根據中央“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奮起還擊。在先後取得蘇中七戰七捷,兩淮、漣水、鹽城、宿北戰役后,實行大踏步戰略轉移,進入山東境內與敵人周旋。不久,淮陰、漣水、沭陽相繼失守,淮海區大批幹部也開始向北轉移,在這批北撤隊伍中,不僅有來自宿遷(時劃為宿北縣)、沭陽(時劃分潼陽、潼北、潼南等縣)、泗陽(時划泗沭縣)、灌雲、東海等地地方幹部,還有淮海中學學生,後勤和幹部家屬等等。
1947年初,面對敵人圍追截堵和重兵壓境,隴海鐵路又被敵人嚴密封鎖,這批北撤的非戰鬥力隊伍,無法隨大部隊行動。上級決定凡地方幹部和家屬一律返回蘇北各縣,疏散潛伏就地堅持鬥爭。
在返回的淮海區各幹部大隊,拖家帶謄,行動不便,況白天行軍,極易暴露行蹤,整支隊伍既缺乏戰鬥力,又缺乏統一指揮,唯一保衛隊伍轉移僅靠軍分區一個警衛連。南返幹部大隊負責人羅清渠(時為淮海區民兵副司令)對敵況分析失誤,片面認為“過隴海鐵路萬事大吉”,導致南返幹部大隊在安峰山地區釀成重大慘案。
2月底,北撤的隊伍分批陸續到達沭陽境內的安峰山(1953年11月安峰山划入東海縣),安峰山地處沭陽、東海、新沂三縣交界處,海拔60多米,山脈呈西北往東南坡形走向,逶迤綿延20多里,這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帶隊負責人對地形不清,敵情不明,沒有及時疏散人員,也沒有主動和各縣地方武裝聯繫,自認為這裡“太平無事、萬事大吉”,便輕率地決定集中就地休息。
由於羅清渠的失誤,數千人的幹部家屬隊伍集中居住,沒有加強崗哨布置和嚴加防範,犯了兵家戰略轉移之大忌,導致遭到國軍整編28師和沭陽保安隊突襲合擊。
駐守沭陽的國民黨軍隊是整編28師,計9000多兵力,且配有許多美式重型武器。少將師長李良榮是黃埔一期學員,曾參加過北伐等戰役。李良榮足智多謀,善於調兵遣將,深受蔣介石器重,在軍隊改編時,蔣介石有意將28軍主力和70軍80師合併,設28整編師,轄52、80、192旅。28整編師和佔領漣水的張靈甫74師一樣,均是蔣家嫡系部隊。
28師佔領沭陽一帶的任務,主要是封鎖蘇北與魯南的交通線,確保該路運兵補給通暢,也是蔣介石精心設計在隴海線南堵住我華野退路的一支伏兵。
李良榮不愧老謀深算,他不但將新安(沂)到淮安260多里長沿線布崗設哨,還利用沭陽還鄉團熟悉地形,冒充地方百姓,四處打探情報,協助28師圍剿我地方幹部。
李良榮從各地反饋的情報來分析,安峰山一帶情況異常,初時認為是潛伏一支華野部隊,后經偵察人員報告,在安峰山聚集的是南下共產黨地方幹部大隊。遂於2月19日中午,李良榮在沭陽縣城召開軍政聯席會議,參加會議不僅有28師團以上軍官,還有國民黨沭陽縣長湯儀南、縣黨部書記潘儒林等人。會議擬定分三路合擊安峰山我黨地方幹部大隊的計劃,調遣一個旅兵力,加上沭陽還鄉團-保安大隊,共計5000餘兵力,兵分三路,一路向廟頭、陰平、高流調動;另一路進入萬匹、桑墟;第三路在陳通口、賢官亭待命。
李良榮這樣布兵設點,聲東擊西,給人的錯覺是加強兵力重點保護公路交通,實質上已運兵對安峰山地區呈包圍狀。
針對敵人突然調兵到陰平一帶封鎖公路線,沭陽縣委接獲情報,懷疑敵人有不可告人目的,便速派潼北工委書記李鐵民趕赴安峰山,向沭陽縣委副書記舒漢潤報告,說明蔣軍28師正沿公路運動,要北撤隊伍注意防範。
舒漢遠等人立即向淮海宣慰大隊和南下帶隊負責人報告,但帶隊領導對此情報沒有認真重視,片面認為敵軍調防不過是加強沿線交通保障,不會派兵來這偏僻的安峰山。
由於羅清泉不在安峰山,其他帶隊負責人都機械地行事,麻痹大意,沒有採取必要防範措施。結果,一份重要情報被忽視擱置了。
2月20日深夜,從東、南、西三個方向的蔣軍一個旅和沭陽還鄉團悄悄對安峰山展開扇形包圍。凌晨,當山上哨兵發現敵情時,敵人已接近南下隊伍駐地,哨兵立即鳴槍報警。正在熟睡的各分隊人員毫無思想準備,一時驚慌失措,頓時大亂。由於敵情不明,與大隊相互聯絡不上,各縣只得自行組織反擊和突圍。
敵軍一步步收緊包圍圈,將各縣分隊切割圍剿。緊急之中,潼陽縣長(抗日戰爭時沭陽的地方區劃,後撤銷併入沭陽縣)江劍農鎮靜自若,遇事不慌,冒著敵人猛烈火力,指揮人員竭力抵抗,率隊衝破重重包圍,佔據有利山頭,經過激烈戰鬥,終於從山西薄弱點突圍成功。經事後清點人員,沭陽幹部隊200多人,僅剩下60多人,大多數幹部壯烈犧牲或被俘。
宿北縣(時為宿遷的地方區劃)幹部隊警惕性較高,晚上住宿全不脫衣服。聽到外面槍響,迅速集合隊伍沖了出來,宿北武裝連在連長王樹林指揮下,邊打邊撤。脫離了敵人第一道包圍圈。但敵人第二道包圍圈又圍了上來,王樹林率隊與敵人展開激戰,吸引大批敵人,掩護其他幹部隊衝出敵人重圍。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宿北武裝連傷亡了四分之三,衝出只有二十多人。
灌雲縣幹部隊40多人,在突圍中慌不擇路,糊裡糊塗鑽進敵人口袋,傷亡損失慘重,負責人趙明、陳儒柱當場被俘,並丟失大批槍支和文件。文教科幹部朱克帶剩下10餘人奮勇衝出成功脫險。
東海縣幹部隊在組織部副部長趙立人率領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搶登安峰山山頭,從敵人包圍圈空隙中安全衝出。。
潼北縣(抗日戰爭時沭陽的地方區劃,後撤銷併入沭陽縣)幹部隊和縣大隊三連共300多人,在縣委書記李鐵民、三連指導員張徳超、連長張少鼎指揮下,邊打邊撤,集中火力掩護非武裝人員向東山突圍,突破敵人三道火力防線,成功突圍。潼北聯防大隊300餘人,在縣敵工部長周鏡涵率領下,向山北轉移,跳出敵28師包圍后,又遇到外圍還鄉團的兩次進攻。最終與房山區武裝會合,打退還鄉團武裝。
戰鬥打響時,負責保衛南下幹部隊的軍分區某連,迅速採取應變緊急措施,搶佔安峰山有利地形,與敵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打死打傷了大批敵人。牽制敵人主要力量,掩護各縣幹部隊乘機突圍。敵軍見我方火力猛烈,便調兩個營兵力進攻,動用十幾挺重機槍封鎖我退路。
軍分區某連頑強抵抗,擊退數倍於我的敵軍多次進攻,子彈打完了,便與敵軍拼刺刀,刺刀折斷了,就用槍托砸,與敵人肉搏,浴血安峰山。最終100多名指戰員除10多人突圍,其餘均壯烈犧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從敵人包圍圈衝出去的300多人,他們又受到敵軍和還鄉團的追擊和搜捕。在生死攸關的緊急情況下,安峰山的群眾紛紛掩護我突圍幹部和傷員。在敵人面前,有的群眾將幹部認作家人:有的群眾將幹部藏起:有的群眾將幹部混入蓋房瓦工之中:有的群眾將幹部隱入弔孝隊伍之中。使突圍人員在關鍵時刻得到保護,化險為夷,從而為我淮海區各縣保護了一批幹部。體現了黨和群眾血肉聯繫和魚水關係。
安峰山事件,我方損失慘重,有500多人血灑戰場,被敵軍俘虜800多人。被俘人員中年青力壯者被敵軍強迫充入當兵,其他人員被押往沭城,關押在“沭陽感化所”。經敵人威逼利誘,王震東、蘆瑞伍等8人公開叛變投敵,向敵軍指認出區長、科長級幹部10餘人,遂被押往徐州綏靖署關押審訊后殺害。其餘30多名地方幹部,被28師上校處長李文開殺害於沭城北亂崗。
被關押在敵“沭陽感化所”內的470人,經敵人嚴刑拷打,寧死不屈,不向敵人投降。關押期間,敵人採用打毒針、用水灌、繩勒、沙袋壓、活埋、石頭墜井、飯里摻石英粉等手段,被酷刑折磨致死者100多人。被俘人員中還有100多名女幹部和家屬,部分亦被敵軍姦汙和殺害。剩餘婦女被押往新浦,逼她們做敵軍官女傭。
為圍剿我地方幹部群眾,進行反攻倒算。沭陽還鄉團又配合敵28師,重回安峰山。一個星期內,敵人四處掃蕩,燒殺搶掠,殘害我地方幹部和革命群眾,搜出大量隱藏的槍支彈藥和文件檔案。黨組織和地方武裝遭到敵人沉重打擊,個別黨員、幹部自首、叛變,安峰山地區處於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安峰山事件后,中共華中局和淮海區委指出,這是繼皖南事變后,我黨地方組織和武裝又一次遭到重大損失的事件。根據突圍人員的反映,對南下幹部隊的負責人進行了責任追究和嚴肅處理,責成作出深刻檢討,並對犧牲人員表示哀悼,對遭到敵人迫害的人員和家屬表示慰問。
針對後來突圍人員的反映,對懷疑有內部人員向敵人通風報信的疑問,為徹底查清安峰山事件來龍去脈,淮海區委專門組成調查組調查,了解部分突圍者,對帶隊負責人進行詢問調查,審問了淮海戰役中被我軍俘虜的28師軍官,查閱敵人在沭陽潰逃后丟失的大量文件,認定安峰山事件主要原因為我方南下行動保密不嚴,行蹤暴露,且帶隊負責人思想麻痹大意,疏忽管理,沒有分散休息和加強戒備,讓敵人諜報隊鑽了空子,獲取了許多重要情報。
雙手沾滿安峰山事件我烈士鮮血的國軍整編28師中將師長李良榮,在我淮海戰役中,遭到我軍毀滅性打擊,兵敗后逃往台灣。在撤出沭陽城時,下令處決被關押在“沭陽感化所”內的我方被俘人員。值得一提的是,李良榮也沒給叛徒王震東、蘆瑞伍等8人留條活路,將他們殺死在程(震泰)家大院內。
李良榮逃往台灣后,被蔣介石任命為金門前線總司令。1976年6月2日在馬來西亞遇車禍死亡。結束其罪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