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雲縣

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東部瀕臨黃海;西部與宿遷市沭陽縣及連雲港市東海縣為鄰;南部隔新沂河灌南縣相鄰;北部與連雲港市海州區接壤,介於東經119°2′50″—119°52′9″,北緯34°11′45″—34°38′50″之間,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

灌雲縣歷史悠久,素有“東海福地、北方水鄉”和“東贏勝境,少昊古國”之稱。早在65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由孫中山命名建縣,因南有百川灌河,北靠名山雲台而得名。

灌雲文化屬江淮文化,縣境擁有大伊山風景區(4A級)、潮河灣景區、伊蘆山景區、開山島、沂河淌風光帶、灌雲縣烈士陵園、灌雲縣博物館等旅遊景區,歷史文化名人有伊尹、李汝珍、汪德昭、汪德耀、朱仲琴、許喬林、許桂林等。地方特產主要有灌雲紫菜、汪恕有滴醋、沙光魚、圓幫櫻桃、仙健無花果、酒醉螃蟹、灌雲豆丹、灌雲大豆等。

2018年,灌雲縣下轄1個街道、10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農場、1個鹽場、2個功能區,常住人口80.86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75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9.1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9.06億元,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146.7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8.4:42.4:3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374元。

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21年5月,連雲港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灌雲縣常住人口72.5萬人。

歷史沿革


大約距今20000年以前,大伊山一帶就有人類生活,在朝陽(現屬市區)等舊石器時期遺址中,發現簡陋的工具,證明當時先民們已學會同自然作鬥爭並能從事簡單的勞動。
據《尚書·禹貢篇》記載,灌雲境屬“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的徐州之域。
西周時地屬兗州。
春秋戰國時期,屬郯國,歸越地,旋為楚域。
秦時是朐縣的一部分,先後分屬薛郡、郯郡。
漢代屬東海郡。南北朝時,南朝宋武帝改朐縣為朐山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首設海州於龍苴(今龍苴鎮),統轄6郡19個縣,灌雲縣境為東彭城、海西、東海3郡的領地。
北齊年間,海州首邑從龍苴遷至朐山,縣境乃為海州轄地。
至隋、唐、五代十國、宋、金仍為朐山縣的一部分,隸屬海州。
元朝時屬海寧州。
明初改海寧州為海州,朐山縣撤銷,縣境併入海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設縣,析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灌雲二縣,縣治始設板浦。因南帶灌河水,北枕雲台山,取二地名首字為縣名,與東海、沭陽、贛榆合稱海屬4縣,屬徐海道。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03月,江蘇省划十三督察專員行政區,灌雲屬東海行政區轄地。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略軍佔領灌雲縣境,成立日偽縣政權。
解放戰爭時期,屬蘇、皖邊區第六行政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08月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政府成立,隸屬於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
民國三十年(1941年)曾一度改為東灌沭辦事處,隸屬於淮海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06月,恢復灌雲縣政府。根據當時鬥爭需要,成立灌東辦事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裁撤灌東辦事處。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07日,灌雲縣解放。
1949年後,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屬江蘇省淮陰專署。
1958年03月,將新沂河以南的鄉鎮以及同漣水縣的百祿、新集、花園、六塘、碩湖五鄉合併設立灌南縣。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管轄。
2005年,將灌雲縣寧海鄉整建制劃歸新浦區管轄。
2009年,調整后的板浦鎮劃歸海州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后,灌雲縣行政區域面積1775.25平方千米。
2010年,灌雲縣管轄的江蘇省東辛農場和劃歸連雲港市連雲區管轄。
2019年12月18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政府關於同意變更灌雲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蘇政復〔2019〕72號)撤銷小伊鄉南崗鄉建制,設立小伊鎮、南崗鎮。
據《尚書·禹貢篇》記載,灌雲縣境屬“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的徐州之域。
西周時地屬兗州。
灌雲縣風光
灌雲縣風光
春秋戰國時期,屬郯國,歸越地,旋為楚域。
秦時是朐縣的一部分,先後分屬薛郡、郯郡。
漢代屬東海郡。南北朝時,南朝宋武帝改朐縣為朐山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首設海州於龍苴(今龍苴鎮),統轄6郡19個縣,灌雲縣境為東彭城、海西、東海3郡的領地。
北齊年間,海州首邑從龍苴遷至朐山,縣境乃為海州轄地。
至隋、唐、五代十國、宋、金仍為朐山縣的一部分,隸屬海州。
元朝時屬海寧州。
明初改海寧州為海州,朐山縣撤銷,縣境併入海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設縣,析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灌雲二縣,縣治始設板浦。因南帶灌河水,北枕雲台山,取二地名首字為縣名,與東海、沭陽、贛榆合稱海屬4縣,屬徐海道。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江蘇省划十三督察專員行政區,灌雲屬東海行政區轄地。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略軍佔領灌雲縣境,成立日偽縣政權。
解放戰爭時期,屬蘇、皖邊區第六行政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灌雲縣政府成立,隸屬於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
灌雲縣區域位置
灌雲縣區域位置
民國三十年(1941年)曾一度改為東灌沭辦事處,隸屬於淮海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恢復灌雲縣政府。根據當時鬥爭需要,成立灌東辦事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裁撤灌東辦事處。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7日,灌雲縣解放。
1949年後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屬江蘇省淮陰專署。
1958年3月,將新沂河以南的鄉鎮以及同漣水縣的百祿、新集、花園、六塘、碩湖五鄉合併設立灌南縣。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管轄。
2005年,將灌雲縣寧海鄉整建制劃歸新浦區管轄。
2009年,調整后的板浦鎮劃歸海州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后,灌雲縣行政區域面積1775.25平方千米。
2010年,灌雲縣管轄的江蘇省東辛農場劃歸連雲港市連雲區管轄。
2019年12月18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政府關於同意變更灌雲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蘇政復〔2019〕72號)撤銷小伊鄉、南崗鄉建制,設立小伊鎮、南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灌雲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東部瀕臨黃海;西部與宿遷市沭陽縣及連雲港市東海縣為鄰;南部隔新沂河與灌南縣相鄰;北部與連雲港市海州區接壤。介於東經119°2′50″—119°52′9″,北緯34°11′45″—34°38′50″之間,總面積1538平方千米。隸屬於連雲港市,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縣之一。

地形地貌

灌雲縣地形地貌簡單,除分佈有孤島狀低山殘丘及西部狹長的岡嶺外,其餘均為海陸交互沉積的濱海平原,西高東低呈微傾斜狀,地勢低洼,岡嶺地面高程5—25米,中部平原地帶為2—4米;個別低洼地區高程1.5—1.8米。山地與丘陵佔總面積8%,平原佔92%。

氣候特徵

灌雲縣氣候屬暖溫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冬季受西伯利亞變性冷氣團控制,以寒冷乾燥天氣為主;夏季受海洋性季風控制,炎熱多雨,高溫期同多雨期一致,春秋兩季處於南北季風交替時期,干、濕、冷、暖天氣多變。日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年均日照總時數2456.2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5%,在作物生長季內為62%,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3-15度;雨量充沛,年降水800-900毫米。

水文概況

灌雲縣境內河流屬淮河水系的沂、沭、泗流域尾閭河道,其中新沂河為流域性排洪河道,鹽河和古泊善後河為跨市、縣河流,東門河、五圖河、五灌河、枯溝河、牛墩界圩河、車軸河、燒香河等干河均為獨立的人海河流,稱為沂、沭諸河;叮噹河、官溝河、雲善河貫穿縣境南北。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灌雲縣可利用灌溉水資源共5.5—6.5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灌雲縣林木植被20餘種,水生植被10餘種,全縣森林覆蓋率25.5%。

礦產資源

灌雲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砂石、陶土和礦泉水,其中陶土礦和瓷石礦蘊藏量達2億噸以上。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灌雲縣下轄1個街道:侍庄街道,10鎮:伊山鎮楊集鎮燕尾港鎮同興鎮四隊鎮圩豐鎮、龍苴鎮、下車鎮、圖河鎮東王集鎮,2鄉:小伊鄉、南崗鄉,328個村(社區)。灌雲縣政府駐灌雲經濟開發區幸福大道。
截至2018年,灌雲縣下轄1個街道、10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農場、1個鹽場、2個功能區。灌雲縣人民政府駐幸福大道306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320723001000侍庄街道
320723100000伊山鎮
320723102000楊集鎮
320723103000燕尾港鎮
320723104000同興鎮
320723105000四隊鎮
320723106000圩豐鎮
320723107000龍苴鎮
320723108000下車鎮
320723109000圖河鎮
320723110000東王集鎮
320723209000小伊鎮
320723212000南崗鎮
320723401000五圖河農場
320723402000灌西鹽場
320723403000灌雲經濟開發區
320723404000灌雲臨港產業區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灌雲縣戶籍總人口達105.2128萬人,其中男性55.3347萬人,女性49.8781萬人;出生人口11233人,死亡人口1504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80.51萬人,較年初增加0.41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80.305萬人;出生率12.74‰,死亡率7.41‰,自然增長率5.33‰;城鎮人口39.16萬人,城鎮化率48.64%。
截至2018年末,灌雲縣戶籍總人口達103.7435萬人,其中男性54.7204萬人,女性49.0231萬人;出生人口12450人,死亡人口6519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80.83萬人,較年初減少0.07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80.865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9.12‰,死亡率7.2‰,自然增長率1.92‰;城鎮化率50.92%。
2021年5月,連雲港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灌雲縣常住人口72.5萬人。

民族

灌雲縣人口以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2018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3億元,增長4.5%;固定資產投資215億元,增長13.5%;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億元,增長9%;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160元、15583元,分別增長8.5%、9.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33億元,增長8.6%。
2019年經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0%、13%,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2%,實際利用外資8500萬美元;單位GDP能耗下降2.4%。
2019年,灌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01億元,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235.6億元,增長12.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44.6億元,增長16.1%,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3.4億元,增長13.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59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5億元,增長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388元、16872元,分別增長8.5%、8.9%。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灌雲縣完成全社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72.19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1.4%,其中5000萬元以上投資201.49億元,增長17.0%;規模以上工業投資174.79億元,增長7.7%;服務業投資83.59億元,增長48.7%,其中房地產投資27.26億元,增長42.9%。
2018年,灌雲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0.13億元,增長20.1%,其中項目投資190.91億元,增長20.1%;房地產投資19.21億元,增長20.2%。工業投資143.17億元,增長35.4%,工業技改投資67.97億元,增長14.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0.63億元,增長39.8%;製造業投資122.92億元,增長24.9%。
財稅收支
2016年,灌雲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52億元,同比2015年下降45.3%,稅收收入佔比82.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9.64億元,下同比下降9.7%。
2018年,灌雲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33億元,增長8.6%,其中稅收收入16.42億元,增長14.7%,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3.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6.57億元,增長3.1%。
人民生活
2016年,灌雲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565元,同比2015年增長9.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79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9元,增長9.2%。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47.02億元,增長11.2%;人均儲蓄餘額達到18308元,增長10.7%。
2018年,灌雲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802元,增長9.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86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3元,增長8.9%。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77.02億元,比年初增加15.64億元,增長9.7%;人均儲蓄餘額達到21891元,增長9.5%。

第一產業

2016年,灌雲縣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128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2.3%。其中,農業產值62.47億元,增長1.3%,林業產值2.84億元,與上年持平;牧業產值35.46億元,增長1.5%;漁業產值16.34億元,增長4.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79億元同比增長長9%。新上農產品加工項目20個,培育“三品一標”56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家,家庭農場552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43家,創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8家,市級示範家庭農場11家。
2018年,灌雲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2%,其中農業68.78億元,增長2.林業收入;林業2.97億元,增長牧業收入2%;牧業35.66億元,漁業收入1.8%;漁業17.93億元,增長5.1%;農林牧漁服務同比增長3.35億元,增長8.2%。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7.08億元,增長3.4%,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7.93億元,增長8.3%。新增高效農業5萬畝、高效漁業1萬畝。獲批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38個,新增綠色食品企業20家、綠色食品33個。“灌雲豆丹”獲批農產品國家地理標誌。
種植業
2016年,灌雲縣糧食播種面積112.67千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81.88萬噸,糧食畝產為484.5公斤。其中:夏糧播種面積為51.47千公頃,夏糧畝產為399.5公斤,夏糧總產量為30.84萬噸;秋糧播種面積為61.2千公頃,秋糧畝產為555.9公斤,秋糧總產量為51.04萬噸。蔬菜產量91.5萬噸;油料作物產量862噸。新增高效農業5萬畝。
2018年,灌雲縣糧食播種面積120.03千公頃,糧食總產量86.87萬噸,糧食畝產482.5千克,其中:夏糧播種面積為56.83千公頃,夏糧畝產為390千克,夏糧總產量33.24萬噸;秋糧播種面積為63.2千公頃,秋糧畝產為565.7千克,秋糧總產量53.63萬噸。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產量91.33萬噸;油料作物產量599噸。
畜牧業
2016年,灌雲縣肉類總產量5.41萬噸,同比2015年增長1.3%。
2018年,灌雲縣肉類總產量6.22萬噸。
漁業
2016年,灌雲縣水產品產量5.77萬噸,與2015年基本持平。新增高效漁業1萬畝。
2018年,灌雲縣水產品產量5.62萬噸。
農業基礎
2016年,灌雲縣農機裝備總動力達127萬千瓦,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
2018年,灌雲縣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6%,入圍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創建行列。

第二產業

工業
灌雲縣臨港產業區船舶工業園
灌雲縣臨港產業區船舶工業園
2016年,灌雲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09.3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0.1%。全社會工業用同比增長6.05億千瓦時,增長15.2%。全縣262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759.19億元,增長17.9%,其中臨海化工、裝備製造、輕工紡織、新能源等四大產業實現產值659.2億元,增長22.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9.66億元,增長18.0%;實現利稅總額62.3億元,增長15.1%,其中:利潤44.07億元,增長10.3%。
2018年,灌雲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19.46億元,下降2.8%;工業應稅銷售收入113.4億元,下降3.6%;工業增值稅4.38億元,下降1.4%。全社會同比下降用電量5.0億千瓦時,下降30.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14家,退出147家,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96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0.22億元,下降53.1%;銷售收入82.21億元,下降54.7%;利稅3.52億元,下降52.4%;利潤2.61億元,下降57.9%。
建築業
2016年,灌雲縣38家有資質建築業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84.94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5.6%,全部建築業增加值33.82億元,增長6.5%。
2018年,灌雲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9.資質的建築業長11.1%。全年有資質建築業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82.8億元,增長1.3%;房屋施工面積303.03萬平方米,增長30.1%;同比下降竣工面積18.26萬平方米,下降18.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灌雲縣大伊山石佛寺
灌雲縣大伊山石佛寺
2016年,灌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45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2.1%。批發業商品銷售額為243.53億元,增長10.3%;同比增長業商品銷售額為205.78億元,增同比增長3.0%;住宿業營業額2.71億元同比增長長21.4%;餐飲業營業額16.4億元,增長17.4%。
2018年,灌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49億元,增長8.1%。分行業零售額分別為:批發業18.93億元,增長93業收入8%;零售業102.1億元,下降0.5%;住宿同比增長.34億元,下降5.9%;餐飲業20.13億元,增長12.6%。
對外經濟
2016年,灌雲縣實現進出口總額2.3330億美元,同比2015年增長17.9%,其中出口總額2.0309億美元,增長12.6%;進口總額3020萬美元,增長72.9%。註冊外資實際到帳2426萬美元,下降27.6%。
2018年,灌雲縣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0375億美元,下降0.9%,其中出口總額1.8418億美元,增長0.6%;進口總額1958萬美元,下降12.6%。註冊外資實際到帳2117萬美元,下降75.7%。

旅遊業

2018年,灌雲縣接待遊客突破200萬人次。大伊山景區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伊甸園景區、伊蘆山梅園景區獲批國家3A級景區,潮河灣景區獲評江蘇省自駕游基地;成功舉辦首屆旅遊節,梅花節、梨花節等節慶活動。
金融業
截至2016年末,灌雲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260.8億元,較年初增加44.1億元,增長20.4%,各項貸款餘額183.79億元,增加17.89億元,增長10.8%。
2018年,灌雲縣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4.86億元,增長9.8%,佔GDP比重4.0%。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320.06億元,比年初增加11.66億元,增長3.8%,各項貸款餘額244.12億元,比年初增加32.25億元,增長15.2%。

文化


地名由來

灌雲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處黃海之濱,南以新沂河與灌南縣交界,西接沭陽、東海兩縣,北與連雲港市區毗鄰,建縣於民國元年(1912年),因南有大川灌河、北依名山雲台而得名。
灌雲縣早在65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境內有新石器時期原始墓葬群、伊蘆摩崖石刻、龍苴古城等古迹,石棺墓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夏第一賢相商朝伊尹、漢朝大將鍾離昧、東晉“元嘉三大家”之一鮑照、清代武狀元卞賡、近代水利專家武同舉等,或生於灌雲,或曾在灌雲駐足,客居灌雲的清朝文壇巨匠李汝珍創作的名著《鏡花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文學名著”,蜚聲中外的“汪氏三傑”,以及陳吉余、程津培等當代科學泰斗皆門出灌雲。

地方特產

灌雲縣
灌雲縣
狀元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正街後街有個姓卞名賡字虞卿的仕人,考中武狀元,清廷帶刀侍衛。他曾將家鄉半路橋茶亭茶葉,微以龍腦香料進行窨,加工成為“龍團鳳餅”似的珍品,進貢給慈禧太后。慈禧品飲后,贊曰:“狀元茶,撲鼻香!”據《御香縹緲錄》記載,卞狀元進貢的半路橋茶亭茶葉,慈禧喝了很長時間沒有更換過,因此譽滿京城,茶商爭相來海州購茶。
灌雲縣
灌雲縣
王圩西瓜
王圩牌西瓜產業是伊山鎮設施農業的主打品牌,有近5000畝的種植規模、50多個種植大戶、130多人的銷售經紀人隊伍,培植的西瓜皮薄、肉嫩、味甜、口感好。先後被農業部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授予“無公害農產品”,國家農業部質監司認證為“綠色有機產品”,被連雲港市工商局評為知名商標。
灌雲縣
灌雲縣
伊荷淺水藕
淺水藕全身是寶,它的根、莖、葉、花、果都有經濟價值。除了藕和蓮子供食用外,花粉、荷葉、蓮芯等,也都可以作菜肴或飲料及保健食物。小伊鄉淺水藕基地主要位於董集、洪河等村,年產量5500噸,2013年註冊伊荷商標,進一步擴大小伊淺水藕的知名度。

風味小吃

灌雲縣
灌雲縣
豆丹
豆丹是灌雲縣特色的美味佳肴,學名叫豆蟲,體形與蠶相似,危害豆葉,嚙成孔洞,嚴重時植株盡成光稈,不能結莢。豆丹雖然是大豆的天敵,但是它的肉漿卻無毒無害,是一種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鮮美,並有治療胃寒疾病和營養不良的特殊療效。豆丹皮經食油炸后,噴脆松香,口味極佳。豆丹入菜,形式多樣,清燜、制湯、燒炒、炸生皮做盤子。
灌雲縣
灌雲縣
灌雲大糕
灌雲大糕,又名“玉帶糕”,民間通稱“桂片糕”。清朝康熙年間,河道大總督、左殿張丞相,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治理河道時,曾駐蹕大伊山古佛寺,他感到寺內素餐單調乏味,便問主持僧人,大伊山有何名貴食品,老和尚即捧出本地特產的桂片糕。形狀似本朝一品官飾玉腰帶,潔白如雪,清香四溢,蟬翼般的薄片,放進口中,窮滋甘甜。回京時張總督特將桂片糕改名為玉帶糕,僅供康熙品嘗。1990年,灌雲大糕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牌僅,為省優、部優產品。

交通


2016年,灌雲縣燕尾港5萬噸級2號碼頭開港運營,1號、2號碼頭涉港資產融入港口控股集團,5萬噸級3號碼頭岸線使用手續獲交通部審批,5萬噸級航道正式通航、海河聯運全面開通;港口年吞吐量突破400萬噸,一類口岸臨時開放獲批。204國道灌雲段改擴建工程全線路基填築及中小橋涵基本完成,324省道城區段路面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北環路項目啟動實施。連鹽鐵路連續梁鋪架基本完成,連淮揚鎮鐵路墩台完成65%工程量。完成連雲港港疏港航道灌雲段護岸修復工程。新開通南崗等3條鎮村公交線路。
灌雲縣燕尾港
灌雲縣燕尾港

公路

灌雲縣境內有汾灌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4條高速公路以及G233、204、324、236、242、226等6條國省幹道。灌雲縣境內集高速、國省幹道、縣、鄉村道路與水上交通為一體的現代化交通網已具規模。

鐵路

連淮揚鎮鐵路、連鹽鐵路貫穿全境。

海運

東部沿海地區有39千米長的海岸線;擁有國家三級航道鹽河等5條等級航道,燕尾港為江蘇唯一的海河聯運港和連雲港南翼重要組合港。有3000噸級、5000噸級泊位各一座,向西通過灌河與大運河連接。

空運

連雲港新機場選址在灌雲縣小伊鄉境內。

社會


教育事業

2016年,灌雲縣新創省優質園8所、市優質園5所;統籌推進“改薄工程”,新建加固校舍5.5萬平方米;東城區九年制學校、開發區九年制學校、益海圖文中心等重點工程推進;高考本二以上達線1800人。
2018年,灌雲縣新建校舍1.4萬平方米,縣實驗小學綜合樓、新區實驗小學綜合樓竣工,創成省優質幼兒園8所、建成市文明校園19所;全縣2018年高考本科上線2344人。

文化事業

灌雲縣文體廣場
灌雲縣文體廣場
2016年,灌雲縣連連續4年蟬聯全國、全省無線電測向錦標賽金牌數和獎牌總數第一;舉辦“伊山放歌”等文化演出300餘場次,“伊山放歌”廣場演出活動被確定為省級文化活動品牌;縣文化館成功創建國家一級館,縣博物館成功創建成為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縣圖書館被命名為市社科普及示範基地。
2018年,灌雲縣舉辦第八屆豆丹美食文化節、2018中國·灌雲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中國砂板乒乓球超級聯賽、全國青少年無線電測向錦標賽等重大文體活動成功舉辦。《灌雲縣誌(1984-2005)》出版發行。

體育事業

2016年,灌雲縣舉辦全國汽車摩托車越野精英爭霸賽、蘇北地區足球邀請賽等各項體育賽事50餘項。

醫療衛生

2016年,灌雲縣伊山鎮、南崗鄉2家衛生院通過國家級“建設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考評;新建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2家、示範村衛生室5家;縣老年健康護理院與縣兒童診療中心投入運行。
2018年,灌雲縣實現公立醫院藥品和醫用藥材陽光採購全覆蓋,獲評江蘇省基層衛生十強縣。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0年6月2日,灌雲縣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社會福利

2018年,灌雲縣發放低保金、惠民殯葬補貼、臨時救助金、醫療救助金等救助資金1.06億元,發放重度殘疾人兩項補貼1955.2萬元,發放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資金406萬元。

脫貧攻堅

2018年,灌雲縣投入扶貧資金3.2億元,實施集體扶貧項目223個、入戶項目3800個,完成1.39萬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和20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新八有”建設。

勞動就業

2016年,灌雲縣新增創業2200人,城鎮新增就業1093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1476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7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2%,低於3%的市控目標。
2018年,灌雲縣新增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8%。

社會保障

2016年,灌雲縣社會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800餘萬元。實施鄉鎮敬老院升級改造,星級敬老院達標率達100%。侍庄街道實現村(居)級殘疾人之家全覆蓋。全年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2億元,完成2.8萬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和12個經濟薄弱村“新八有”建設目標。
2018年,灌雲縣新增參保單位281家,新增職工社會保險7960人,社保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

基礎建設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
2016年,灌雲縣黃山路、沂河路等11條道路開工建設,完成伊尹路北段、勝利西路等路網新建改造任務。山前河整治工程南岸、原旋耕機公司西側、織布廠、縣醫院家屬區等地塊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東城區城中村、燕尾港老鎮區等地塊房屋徵收工作加快推進,完成危舊房改造1531套,改造面積76.5萬平方米。完成區域供水127千米主管網建設工程,實現區域供水主管網鄉鎮全覆蓋,對縣城區管網老化地區進行改造升級,新鋪改造供水管網20千米,污水管網6千米,鋪設天然氣管網14.2千米。東城區鹽河片區安置房、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消防站等重點工程建成封頂。臨港產業區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疏港路、景觀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車,公租房及限價商品房主體完工,灌西安置小區三期工程全面啟動。新擴建道路3.6萬平方米,新增綠化3.4萬平方米,中小企業園2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投入使用,開發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封頂,阿里巴巴農村服務中心投入運營。新開工鎮村建築面積165萬平方米,小伊、東王集等鄉鎮集鎮區改造基本完成。鄉鎮集中居住區開工建築面積46.6萬平方米,同興伊蘆康居示範村一期、圖河安福安置區、小伊唐庄鐵路安置區等集中居住區基本完成。新培育美麗鄉村28個。實施農路橋樑改造提升工程,完成農路128千米、農橋11座。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完成危房改造400戶。
2018年,灌雲縣國家級衛生縣城創建通過綜合評審驗收,新創省級衛生鄉鎮10個。幸福大道、產業大道、新民路、復興路等10條城區道路改建完成,改造提升縣城區公廁150座;縣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東城區嵩山路竣工通車,商務大廈完工交付,伊雲湖應急備用水源建設穩步推進。北部新城乾錦大道建成通車,3.5萬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封頂。完成舊城改造面積128萬平方米,農村危房改造395戶,完成農村改廁2.5萬座,龍苴鎮楊范村通過省級美麗鄉村驗收,伊山鎮川星村被評為“2018中國最美村鎮”。

旅遊


灌雲縣得山水之利,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迹眾多。全縣形成以大伊山風景區為龍頭,以潮河灣生態旅遊和灌河口海濱旅遊為節點的旅遊產業格局。縣境內有大小山脈12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1個,鄉村旅遊點二十多個;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處。
灌雲縣
灌雲縣
大伊山(AAAA)
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千米,國家4A級景區,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屬泰山支脈,因商朝宰相伊尹在此隱居而得名。由12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佔地5平方千米,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點。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是大伊山的主要看點。
灌雲縣
灌雲縣
灌雲縣烈士陵園(AAA)
灌雲縣烈士陵園坐落於大伊山,始建於1958年,佔地51畝。2000年被連雲港市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連雲港市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江蘇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同年被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13年4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陵園紀念碑文“與日月同光”由革命老人謝覺哉親筆題寫。
灌雲縣
灌雲縣
灌雲縣博物館(AAA)
灌雲縣博物館佔地面積18畝,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園林式建築,主體兩層,局部三層,分庫房、展覽、辦公三區。工程總投資3500萬元左右,2009年8月開工建設,2011年3月底工程基本結束,4月份布置展覽,5月1日對外開放。展廳面積2000多平方米,由序廳、遠古流長廳、歷朝遺風廳、字畫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廳、灌雲人民革命史廳和臨時展廳七個部分組成。
灌雲縣
灌雲縣
潮河灣景區(AAA)
潮河灣景區位於灌雲縣城東18千米沂北鄉境內,距瀋海高速灌雲東出口3千米,因潮河貫通景區南北且河面自然形成反“S”狀而得名。規劃面積1066畝,其中水體326畝,總體格局為“六島兩區一園一中心”,即綜合服務島、果園島、家園島、農耕島、花木島、垂釣島、商務會所區、濱河遊覽區、植物園及拓展中心。景區於2007年開始建設,已完成一期、二期開發,累計投入達8600萬元。2011年底,景區順利通過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的評估驗收。
灌雲縣
灌雲縣
伊蘆山(AA)
伊蘆山,位於灌雲縣伊蘆鄉境內,屬泰山支脈,因華夏第一賢相、商朝伊尹建國有功,晚年隱居於此而得名。最高峰212米,總面積4.3平方千米。伊蘆山人文景觀首推石刻,多處留有古代文人墨客石刻文字,其中休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備。花果山孔望山上的“高山流水”等石刻文字都是從伊蘆山拓刻。
灌雲縣
灌雲縣
開山島
開山島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位於灌河入海口處,海撥高度為30.4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全島由黑褐色的岸石組成,陡峭險峻。島上無樹林泥土,亦無淡水水源,兀踞在海天之間。開山島雖為彈丸之地,但因位於灌河口,地形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新中國成立后,開山島由濟南軍區部隊駐守,山上修築了軍事設施。每逢農曆閏年七八月份,多有大魚成群由海口隨漲潮順灌河而上,至龍王廟一帶即轉回。這就是傳統的“大魚朝拜龍王”奇觀。
灌雲縣
灌雲縣
陸海漁苑
景區位於圩八路東側的洋橋農場和圩豐鎮結合部,景區東接灌西鹽場和縣臨港產業區,西連沿海高速灌雲東出口,南沿界圩河自然風光帶,北通過跨海大橋與連雲港市徐圩新區對接,是灌雲縣構建以發展現代高效漁業為重點,以推進鄉村休閑旅遊為主線的三大功能片區之一。旅遊區核心區佔地面積3130畝,從功能區劃上分為五大片區,即:綜合服務區、科普區、漁家生活體驗區、生態垂釣區、體能拓展區。景區為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遊區(點)。
灌雲縣
灌雲縣
興雲現代農業科技園
興雲現代農業科技園位於灌雲縣侍庄鄉境內,324省道與淮連高速交匯西1千米處,園區佔地面積10000畝,核心區1500畝,帶動50000畝,輻射全縣。實行“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計劃投資5億元,形成集高效種養示範、諮詢服務、良種育苗、特色養殖、科普展示、科技超市、農資服務、科技推廣、流通網路平台、垂釣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產業帶動型休閑觀光服務型科技園區。

代表人物


伊尹(約前17世紀初)
名伊,一說名摯,號阿衡。商代莘(今山東莘縣)人。伊尹是中國最早的美食家和創製中藥湯液的始祖。
鍾離昧
漢代人,生卒年不詳。為西楚霸王項羽麾下大將。
鮑照(405—466)
字明遠,東晉義熙元年(405)出生於北海郡(今江蘇灌雲)。與妹令暉均為中國南朝宋時著名文學家。
鮑照之妹,生卒年不詳。中國南朝宋時女文學家。
李汝珍(1763—1830)
字松石,號松石道人。原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慶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過小官外,先後在板浦生活達30多年。
許喬林(1775—1852)
字貞仲,號石華。祖籍安徽,生於四川樂山縣其父的任所。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許洪中、許德中兄弟倆棄文經商來板浦;其父許介亭做過乾隆年間的運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錄》等書。
許桂林(1779—1822)
字同叔,號月南,又號月嵐,是清乾嘉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經學家、數學家。
卞賡(1850—1906)
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稱卞三,清末武狀元。故居在灌雲中正街。卞賡幼時,即不喜文墨,樂意武行,經常耍刀弄棒,到處拜師學藝。光緒十八年(1892),他如願以償,一舉奪得狀元。
武同舉(1871—1944)
字霞峰,別號兩桿、一塵,灌雲縣南城人(今雲台區)。清光緒年間先後考中秀才、舉人、拔貢,清末任海州直隸州通判。民國建立后,武同舉曾任《江蘇水利協會雜誌》主編、國民政府江蘇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學水利史教授,江蘇建設廳第二科科長、“視察”等職。
張大宗(1872—1925)
字棟臣,祖籍蘇州閶門,明末清初遷至薔薇河畔,傳至第三世,移居現小伊張庄。大宗受朝野尚武風氣影響,自幼習武,終日與弓、刀、石為伴,並悉心背誦《武經》等應舉科目。光緒十九年(1893)秋,大宗與二哥大標在南京鄉試同榜中舉。
張大標(1864—1938)
字霞城,灌雲縣小伊張庄人。光緒十九年(1893)秋,與其弟張大宗同榜中舉。誥封武顯將軍,授武義都尉,正五品。先後在山東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備、都司等職。。
顏振高(1875—1938)
祖籍海州南四十里顏灘,排行第五,復聖公顏子74代孫,人稱“高五太爺”。
厲達
生卒年不詳,灌雲厲盪人。明永樂年間征西涼,當地有童謠曰:“若有西涼破,須得厲達過。”朝廷遂以為將。據傳,厲達身材高大,力大無比,能勞能武,多智多勇。他提出使用“莽牛陣”的戰術,戰敗了敵人,收復30餘城,因其征西涼有功,被升為都指揮,鎮守其地。死後,皇帝傳旨予以厚葬。
汪懿余(約1633—1714)
祖籍徽州(今安徽歙縣),於清康熙初年遷來板浦。初建作坊熬“老糖”為生,后改制食醋。他精明強幹,心靈手巧,鑽研製醋配方,醋質越做越好,酸度濃醇,食用只需數滴則醋香彌足,風味特別,故人們稱之為滴醋。
凌廷堪(1755—1809)
祖籍安徽歙縣。祖母為板浦許氏,著有《禮經釋例》13卷,《通鑒翼胡》4卷,《元遺山年譜》2卷,《充渠新書》2卷,《校禮堂文集》36卷及《燕樂考源》、《陵陽讀余錄》等書。
吳振勃(1770—1847)
字興孟,一字容如,號筠齋,祖居安徽歙縣豐溪之南,故晚年稱丰南居士。秉資聰慧,弱冠即工詩善書,甚為時人稱道。35歲時方中舉。道光十三年(1833)以歲貢生候選儒學訓導。
劉清韻(1841—1915)
女,又名淑曾,小字觀音,字古香,灌雲縣中正(今東辛鄉)人。擅長詩詞,精通書法、繪畫。劉清韻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萊仙館傳奇》、《小蓬萊仙館曲稿》、《小蓬萊仙館詩鈔》、《瓣香閣詩》等共24種。
江問漁(1885—1961)
名恆源,字問漁,又號蘊愚,以字行。生於灌雲縣板浦鹽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現屬東辛鄉尤庄村),是著名的職業教育家。
馬仲殊(1900—1958)
灌雲縣伊山鎮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參加創造社,在魯迅先生的支持鼓勵下,出版了處女作《周年》(自傳性質,創造社叢書之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長篇小說《太平洋的暖流》問世,風行全國。
汪德昭(1905.12.20—1998.12.28)
大氣電學家、水聲學專家,中國水聲事業的奠基人。所從事的大氣中大小離子平衡態的研究成果,被國際物理學界認為是“普遍接受的郎之萬-汪德昭-布里加理論”。
汪德耀
核化學化工專家。江蘇灌雲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世紀50至80年代籃球名將,曾是八一隊和國家隊後衛,退役后執教過八一青年隊、八一隊和中國青年隊。鄭海霞是她當教練時帶的第三代球員,一些甲級隊的主帥都曾經是武心慈的學生。

獲得榮譽


灌雲縣是全國生態特色旅遊縣、全國十佳金融生態示範縣、全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中國豆丹美食之鄉、中國名廚之鄉、中國旋耕機之都、全國旅遊百強名縣以及江蘇省財政收入增收表彰單位、土地執法模範縣創建工作先進縣、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海洋管理工作先進單位、人民防空先進城市、水利工作先進單位、糧食生產先進縣、雙擁模範縣、平安縣、社會治安安全縣、無邪教地區先進縣、生豬產業大縣、特種設備使用安全管理標準化示範縣和全省體育強縣。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