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州區的結果 展開
- 江蘇省連雲港市下轄區
- 遼寧省阜新市下轄縣
海州區
江蘇省連雲港市下轄區
海州區,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北部,江蘇省東北部;地處黃海之濱,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三角經濟圈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交匯點,是連雲港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連雲港市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源,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
海州區地形以平原為主,約佔總面積的80%。境內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為5米。錦屏山馬耳峰海拔為433.6米,為全區最高點。平原佔總面積80%。城區南側有錦屏山、白虎山,東部有較著名的孔望山、石棚山等。
海州區歷史悠久,自先秦時期置朐縣建置歷史2000多年。《西遊記》、《鏡花緣》兩大世界名著誕生於此,中國四大磷礦之一的錦屏磷礦位於境內。公元前212年建郡,1500年前設州,擁有將軍崖岩畫、孔望山摩崖造像、漢代圓雕石像、“五大宮調”、九庵十八廟等諸多國家級文化遺產,有國家和省市級文保單位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6類205項。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海州區行政區域面積701平方公里,轄4個鎮、11個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1個國營崗埠農場,共有79個村、100個社區,戶籍人口73萬,常住人口91.8萬。
201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8.2億元,同比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7%,稅收佔比達90%以上,財稅收入總量和質量均居全市前列;工業應稅銷售收入、工業增值稅同比增長均在20%左右,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16%,發展質態持續向好,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五連冠”。
海州區景觀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后楚,屬郯國。秦朝屬東海郡。
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東漢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三國魏時屬東海國。
西晉隸屬於徐州東海郡。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立青州、冀州。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
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置總管府。武德七年(公元625),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海州屬河南道。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東海郡復改為海州。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海州入吳國。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公元959),為後周所佔。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后改為海寧府。至元二十年(公元1284),海寧府改為海寧州,屬淮安路。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2),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從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屬安徽省淮安府。康熙五年(公元1662),淮安府復歸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裁州存縣,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治海州城內。同年4月,析東海縣東南境11鎮置灌雲縣。民國3年6月,江蘇省划設5道,東海縣隸屬徐海道。民國16年4月,道廢除。民國18年,海州劃為東海縣第一區,區公所設於海州城內。民國22年後,江蘇省試行行政督察區制,東海縣先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和東海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海州城內。
民國28年3月,日軍侵佔海州后建偽縣政權,后成立東海縣治安維持會和偽東海縣政府;民國東海縣政府轉移農村,至民國30年冬解體。民國35年,第八行政區屬徐州綏靖公署,轄區及行政專員公署駐地未變。
民國37年11月6日,駐守海州地區的國民黨44師棄城西撤。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海州,中國共產黨新政權合海州、新浦及東境連雲市成立新海連特區,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公署,下轄新海市、連雲市和雲台辦事處。同年11月15日,成立以海州城為中心的新海市錦屏區,區公所設於海州城內。
1949年11月25日,新海連特區改稱新海連市,錦屏區隸新海連市。1949年12月,東海縣河南鄉劃歸錦屏區。1950年5月1日,新海連市與東海縣合併稱新海縣,同年11月,改錦屏區為新海縣第四分區。1950年12月,撤新海縣,恢復新海連市建制,同時改新海縣第四分區為新海連市錦屏區。
1952年7月,錦屏區易名為海州區,仍隸新海連市。1952年8月後,東海縣富安鎮劃歸海州區。1953年1月,新海連市改屬江蘇省。
1953年11月,經海州區首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成立海州區人民政府。1955年11月,海州區人民政府改稱海州區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政社合一,稱海州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新海連市改稱連雲港市,海州區隸屬關係未變。1963年5月,改海州人民公社稱海州區人民委員會。1969年11月,成立海州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海州區人民政府。
1978年,海州區增設幸福路街道辦事處,下設新增划的幸福路、紅旗、洪門、江化、車站、新海、文化7個街道居民委員會;改海州街道辦事處為硯池街道辦事處,領硯池、市橋、南中、鼓樓、中大街、新建、東門、西門、雙龍9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1983年6月,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並海州、新浦兩區為新海區。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複,海州、新浦兩區分治,恢復海州區建制。
1992年6月,經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區政府派出機構。
連雲港市海州區位於連雲港市西南部,南與灌雲縣接壤,北與贛榆區相連,東臨連雲區,西以薔薇河為界與東海縣相望。地處北緯34°25′45″~34°35′13″和東經119°4′17″~119°13′10″,居淮河流域沂沭水系的下游。東西平均寬10.5公里,南北長19.25公里,總面積158.9平方公里,平原面積佔80%。中部錦屏山主峰馬耳峰海拔427.7米,為全區至高點。
海州區景觀
海州區地形以平原為主,約佔總面積的80%。境內地勢低平,平原高山齊觀,河湖丘陵、灘塗俱備,平均海拔為5米。錦屏山馬耳峰海拔為427.7米,為全區最高點。平原佔總面積80%。城區南側有錦屏山、白虎山,東部有較著名的孔望山、石棚山等。
孔望山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城東,在錦屏山的東北麓,是南雲台山的余脈。
在孔望山和錦屏山之間,有一座高不過百米的小山——石棚山,距市區僅5公里。
錦屏山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因山色錦繡,美如畫屏,而被康熙皇帝命名為錦屏山。
氣候:連雲港市海州區屬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區,處於暖溫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4℃,最冷月平均氣溫零下0.2℃,最熱月平均氣溫27℃,冬季基本上無凍土層。春季氣溫回升較快,平均每5天回升1℃。年平均降水量961.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60%~65%。年平均日照時數2530.8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16天,全年大於0℃的日照時數1600小時以上。海州區和連雲港市其他地區一樣,盛行偏東風,年平均風速為3.1~3.6米/秒,大風日數每年9~18天。
水文:玉帶河橫貫區境北側。最南面是與灌雲縣交界的泊陽河,向東直通黃海。城西有全市最大的薔薇河,它不僅是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用水資源,更是全市人民唯一的飲用水源。
農業、煤炭、煤矸石等資源十分豐富。農業資源豐富,現有耕地12萬畝,林地3萬畝,水域5萬畝。近幾年來,不斷加大農業機構調整力度,建成了新壩無公害菜豆、傲來牌珍珠鳥、興順牌紅提葡萄等省級無公害品牌和3個無公害生產基地,形成了精細蔬菜、優質瓜果、特種養殖、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是市區重要的“菜籃子”。
水
連雲港市海州區可利用地下水資源集中在錦屏山周圍的崗嶺地帶,早在明清時代即被用作居民飲用水和菜田灌溉水,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的雙龍井至今仍然存在。錦屏山南側平原的高庄、李圩一樣,有淡水淡化體存在,有利用價值。玉帶河橫貫區境北側。最南面是與灌雲縣交界的泊陽河,向東直通黃海。城西有全市最大的薔薇河,它不僅是連雲港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用水資源,更是連雲港市人民唯一的飲用水源。
礦產
海州區境內礦藏以磷最豐富,蘊藏量在2300萬噸以上。海州磷礦在中國磷礦地質特徵中最具代表性,國家地質部門對這一類型的礦床,命名為“海州式磷礦”,礦體分上、下兩個層位,磷源來源主要是深海底的火山噴發作用,經洋流上涌,將磷帶至有利的沉積區,再受區域變質作用和後期改造而成。錦屏磷礦在錦屏山南麓,分東山、西山兩個採礦場,與磷半生的有錳礦以及少量的鉛、鋅礦點,但未形成工業開採規模。
北朝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海州轄東彭城郡、東海郡、海西郡、沭陽郡、琅琊郡和武陵郡,領龍苴、安東、渤海、贛榆、安流、廣饒、下密、襄賁、海西、臨海、下城、臨渣、懷文、服武、朐縣、海安、山寧、上鮮、洛要等19縣。
北齊和北周時,海州轄東海、朐山、武陵、沭陽、海安等5郡,領廣饒、東海、朐山、上鮮、洛要、沭陽、襄賁等7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東海郡領朐山縣、東海縣、漣水縣、沭陽縣和懷仁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總管府領海、漣、環、東楚4州,海州轄朐山、龍苴、新樂、曲陽、沭陽、厚丘、懷仁、利城、祝其9縣。
五代時,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贛榆、漣水5縣。
元朝時,海寧州領朐山、沭陽、贛榆3縣。
明朝時,以州治朐山縣省入,領贛榆縣。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直隸州領贛榆、沭陽2縣。
民國18年(1929年),東海縣第一區轄海州鎮、新浦鎮、石東鎮、環城鄉、太平鄉、魯蘭鄉、張灣鄉、新壩鄉。
民國37年11月,新海市錦屏區轄鼓樓鎮、文廟鎮、南中鎮、硯池鎮和城東鄉、西門鄉、丁庄鄉(城北鄉)、朐山鄉、山南鄉、河南鄉、太平鄉、富安鄉。
1951年8月,東海縣太平、富安二鄉劃歸錦屏區。
1952年7月後,海州區所屬鎮為街,轄鼓樓街、文化街(原文廟鎮)、南中街、硯池街和西門鄉、南門鄉(原城東鄉又稱東門鄉)、車站鄉(原城北鄉)、錦屏鄉(山南鄉又稱磷礦鄉)、棉廠鄉(原朐山鄉)、富安鄉、太平鄉、河南鄉。同年8月後,東海縣富安鎮劃歸海州區。1954年10月後,河南鄉、太平鄉、富安鄉、富安鎮相繼復歸東海縣管轄。
1958年9月,海州人民公社撤西門鄉、南門鄉,設園藝場和南門大隊、新建大隊;撤車站鄉,設車站大隊和洪門大隊;合棉廠鄉、錦屏鄉成立錦屏人民公社(1960年後為市直屬公社)。同年,成立海州街道辦事處,下設鼓樓、南中、硯池、文化、新建、和平、西門7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63年2月,海州人民公社撤園藝場,分設成白虎山、園林、西門丁庄4個生產大隊。
1978年5月海州區革命委員會街道辦事處改辦硯池街道辦事處並新增幸福路街道辦事處。
1983年6月,原連雲港市直屬的錦屏、新壩2個人民公社和新浦農場、錦屏林場及洪門、孔望山2個果園划屬新海區,並轄硯池、幸福路、浦東、浦西、路南、市東、臨洪7個街道辦事處。
1986年6月,海州區轄錦屏鎮、新壩鄉、朐陽鄉、洪門鄉,海州、幸福路2個街道辦事處,錦屏林場和洪門、孔望山2個果園。
1983年7月,新壩人民公社改稱新壩鄉。1983年9月,錦屏人民公社改稱錦屏鄉,1984年7月,又改建為錦屏鎮。1984年3月,硯池街道辦事處復稱海州街道辦事處。1984年4月,組建成立洪門鄉,下設洪門、車站、臨洪、沈圩4個村民委員會。1984年8月,組建成立朐山鄉,下設白虎山、園林、西門、丁庄、新建、南門6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海州區轄4個街道、2個鎮:幸福路街道、海州街道、朐陽街道、洪門街道、錦屏鎮、新壩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44759人,其中:海州街道22423幸福路街道20612朐陽街道20945洪門街道13438新壩鎮31024錦屏鎮36317
海州區地圖
名稱 | 詳情 |
海州街道 | 5個社區居委會(鼓樓社、新建、雙龍、硯池、南門)。 |
洪門街道 | 2個社區居委會(紅旗、洪門);2個村委會(新莊、洪門)。 |
錦屏鎮 | 3個社區居委會(東山、中山、西山);11個村委會(劉頂、新海、李圩、桃花、酒店、崗嘴、獅樹、陶灣、朐山、范庄、許庄)。 |
朐陽街道 | 3個社區居委會(西門、錦化、孔望山);4個村委會(西門、園林、網疃、孔望山)。 |
新壩鎮 | 16個村委會(大屯、大穆、未口、樊庄、普安、新西、新壩、四里、陳戶、武圩、牆框、沙杭、王付、小盪、朱圩、大井)。 |
幸福路街道 | 5個社區居委會(文化、幸南、幸中、西大嶺、江化)。 |
截至2020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海州區常住人口91.8萬。
海州古代轄境很廣,且多變化。時轄郡,時屬府;時轄數縣,時轄1縣。故人口隨政區變更而增減。
民國元年(1912年),海州為東海縣治所,全縣計有126271戶480766人。民國36年,東海全縣有106664戶,542750人。民國37年11月7日建錦屏區時,全區有4296戶,21257人。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海州區人口增長增速。1976年以後,海州區全面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增長得到控制。1986年以後,區政府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為總目標,提倡和鼓勵“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全區人口素質大為提高。至1992年,海州區有人口12.3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78%。
2011年末海州區戶籍總戶數69255戶,戶籍人口236209人,比2010年末增加253戶、3049人。戶籍人口性別比為103.28(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3.36‰,比2010年下降1.4‰,人口自然增長率10.31‰,人口死亡率3.05‰。
2012年末海州區戶籍人口23.83人,比上2011年增加2079人,其中男性12.14萬人,增加1420人;女性11.67萬人,增加659人,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91。當年出生人口4668人,人口出生率為19.68‰,人口死亡率為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18‰。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海州區主體民族為漢族。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海州區漢族人口為127068人,佔總人口數的99.84%,蒙古族、回族、苗族、壯族及朝鮮族等6個少數民族人口為206人,佔總人口數的0.16%。
2011年,連雲港市海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51.85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6.34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增加值17.06億元,增長16.0%。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10年的18.4:45.74:35.86調整為16.3:50.8:32.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54%、57.98%和37.48%,其中第三產業對經濟拉動不斷增強,貢獻率比2010年同期提高5.16個百分點。
2012年,連雲港市海州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6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35.73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19.51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11年的16.3:50.8:32.9調整為14.5:55.3:30.2。三次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54%、63.54%和30.92%,第二產業拉動作用突出,貢獻率比2011年提高5.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減弱,比2011年減少6.56個百分點。
海州區區劃
新石器時代,海州先民即有種植作物和養牧牲畜的實踐。海州東門外漢墓中出土的棗核、板栗,也證實了2000多年前海州地區已有果品種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動亂,大批官民移避海州,帶進農業生產技術,並墾荒種植,興修水利,開發漁牧,農業生產一度繁榮。北宋時海州一帶種植的稻、麻、麥、茶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泗入淮以後,海州地區災難重重,農業生產一蹶不振,災年糧食無收而賦役不減,農民逃亡以避徭役,年復一年,田地荒蕪;市井蕭條,鄉村寥落。
清末至民國初期,沈雲霈等人在海州創建海贛墾牧公司,開闢洪門果園,創辦桑蠶試驗場、植棉試驗場,開闢數百畝菜園,海州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漸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多種經營方面發展。但生產方式落後,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發展緩慢。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至1958年,歷經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海州區農業由個體經營逐步走上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營。60年代以後,海州區採取了比較科學的方法,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至1976年,海州區農村全部實現農田河網化、耕作機械化、管理集約化,建成旱澇保收田9萬餘畝,開闢常年菜田6687畝,建成果園10156畝,營造大片山林和農田林網,並發展畜禽飼養場,成為連雲港市區糧食主要產區和蔬菜生產基地。
2011年,海州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8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農業產值10.78億元,增長7.1%;林業產值0.26億元,增長8.3%;牧業產值3.69億元,增長53.8%;漁業產值0.35億元,增長16.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8元,增長8.1%。
海州區位於市區西南部,總面積15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萬畝、水域5萬畝、林地3萬畝,山石資源豐富),人口14萬。農業生產水稻、小麥、蔬菜、花卉、水果、生豬、水禽、珍禽(其中洪門古安梨曾為歷代貢品),是連雲港市區重
海州區景觀
海州區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屬於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受海洋調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適中,雨熱同期。常年平均氣溫14度,降水量904.8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適宜於南北兼容的生物生長繁育。
海州區農業充分發揮城郊特色,觀光農業特色,以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特色種養殖基地為主要發展方向,以“海州裕苗蔬菜基地”為龍頭企業,運作朐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的“錦翠”牌番茄、翡翠黃瓜等無公害蔬菜逐步走入市場和超市;珍珠雞,年產量達30萬隻,珍珠雞蛋、烤雞等系列產品已大量投放市場;500畝花卉盆景基地與孔望山景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紅提葡萄、芙蓉烏等特色種、養殖基地正飛速發展。
早在西漢,海州就有鹽、鐵工業,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朐地置鹽、鐵官,屬少府。至北宋中葉,海州紡織、冶鍊、製鹽、制茶、窯瓷、金銀器製作等手工技藝已非常精湛。清末至民國,海州地區志士仁人提出“實業救國”、“設廠自救”等口號,興辦民族工業,境內始有現代工業。
新中國成立后,海州區人民政府大力恢復、發展工業生產,積極扶持手工業作坊。通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境內工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從業人數成倍增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1984年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整頓改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加速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基本形成以市屬大中型工業為主體,區、鄉(鎮)、街工業全面發展的局面。至1992年,境內計有147家工廠,5000多種產品,職工總數36119人,年產值達12億元。
2011年,海州區全部工業增加值24.19億元,同比增長16.1%,工業化率達到46.7%,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9%。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9.41億元,增長13.3%。其中,輕工業產值32.2億元,同比下降6.9%;重工業產值57.2億元,增長29.1%。園區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產值的72.7%。全區擁有年產值超億元的製造業企業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4.38億元,其中超5億元企業2家,超10億元企業2家。
自2003年換屆以來,新一屆政府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把振興工業作為富民強區攻堅的主要戰場,作為全面推進小康工程的關鍵舉措,作為增強執政能力的具體實踐,堅持外向驅動,突出龍頭帶動,狠抓項目推動,克服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4年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偏緊等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全區工業發展呈現出引進項目體量大、規模效益好、建設速度快的良好態勢,園區的軟硬環境建設、工業項目產出效益等方面都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4年底,全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9億元、全部工業稅收7601萬元,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55.6%、73.5%,工業企業對全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增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牢固樹立項目為先、服務至上的理念,強化重點項目的全程服務,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全區工業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2003年以來,全區共計引進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1個,計劃總投資11.8億元,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8億元。截止目前,已經竣工投產35個,在建26個,累計安排就業人數達5000多人。這些項目的引進建設,在促進全區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二是工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招商引資工作過程中,不僅注重工業項目數量的增加,更加註重工業項目的體量規模。2003年,全區共引進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17700萬元,項目平均投資1180萬元;2004年,共引進投入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達到31個,總投資54638萬元,項目平均投資1763萬元;今年以來,全區引進投入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達到45940萬元,項目平均投資突破3000萬元,與2003年相比,項目單體規模增長了154.2%。同時,工作中我們強化導向,狠抓關鍵,突出培育引進對我區產業發展有深遠影響的重大項目,全區的重大項目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簽約引進了投資3億元的旋挖鑽機項目、投資1.2億元的全自動紡絲卷繞機設備項目、投資1億元的流體裝卸設備項目、投資1.2億元的鷹游紡機三期項目和投資1.1億元的力龍紡機項目,為夯實我區經濟發展後勁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是項目整體質量不斷提高。在投資額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從簡單的加工製造到自主研發,產品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也在逐步地由弱
變強。天明紡機、遠洋流體、鷹游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都有了自己的研發隊伍,形成了自己拳頭產品,相互配套的規模經濟也正在形成。如連雲港遠洋流體設備裝卸有限公司自行研製的高新技術產品,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約佔80%。
四是園區支撐作用日趨明顯。海州開發區和洪門工業園區,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政策支持、強烈的招商意識,通過近幾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的發展,園區對全區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並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從投入規模看,2003年以來進入園區的500萬元以上項目中,87%集中在兩個園區,並且園區的項目平均投資是其他鎮辦的2倍多;從銷售收入看,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佔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21.55%提高到2004年的45.74%;從財政收入看,海州開發區、洪門辦事處2002年財政收入分別是1041萬元、663萬元,2004年提高到1800萬元、1090萬元,分別增長了72.9%、64.4%。
洪門工業園區地處本市市區西大門,規劃面積1.01平方公里,是海州區主要的工業集中區之一。園區緊鄰204國道,距汾灌高速公路僅1.5公里,西至民航機場20公里,東距港口30公里,北到火車站不足5公里,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網路。園區自2003年開發建設以來,始終堅持“以招商引資為主題、以基礎設施為主導、以項目建設為主線”的發展思路,加大投入、科學規劃、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先後投入2000餘萬元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鋪設了經四路、經五路、緯二路、緯三路等園區道路近5公里,架設“洪門線”、“新浦線”兩條10KV供電線路,並配套實施了沿路排水、亮化、綠化工程,基本實現了“七通一平”,為進區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目前,園區進區項目已達40個(含已簽約項目),其中建成投產24家,年內可產生稅收近700萬元。2007年基礎設施方面:園區已完成了經四路、緯三路西段、11家廠區綠化工作以及經四北路、緯二路、創業園主幹道建設工程及緯二路西段供電線路延伸工程,園區硬體環境明顯改善,創業園已完成兩棟標準廠房的建設任務。2007年工業園區新上項目14個,其中過5000萬元項目1個;總投資過2000萬元項目5個。
據考證,四、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海州地區繁衍生息。自夏商以來,海州隸屬多變,幾經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稱海州,其後一直為歷朝府、州、郡、縣之治所,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海州人文薈萃,先民創造了具有龍山、青蓮崗文化交匯特徵的史前文化,孔子兩次率弟子來海州講學論道並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讀書遺跡,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詩詞,李汝珍以海州風土人情創作了《鏡花緣》。
加吉魚:加吉魚,是海州灣的名貴經濟魚類,屬鰓科,學名真鯛。魚群多活動於前三島一帶。加吉魚是肉食性魚,肉質最美,嫩似豆腐,味鮮勝仔雞,頭尤鮮美,越嚼越香。民間素有“加吉頭,馬鮫居,鰳魚肚皮唇唇嘴”之說。加吉魚又因身形優美,色彩吉慶,常被人們捧上喜宴席。
海州區景觀
海州區境內山川秀麗、風光迷人,資源豐富、遺存眾多,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目前,已有國家4A級風景區一個,國家3A級風景區兩個。主要景區有孔望山、石棚山、桃花澗、白虎山、海州古城等,全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0餘處。
其中,海州古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十一年(512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此立秦東門,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發的門戶,素有“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譽。90年代以來,相繼修復了古牌坊、鐘鼓樓、百子庵、雙龍井、朐陽門廣場等景點或標誌性建築。城內的道路、沿街的店鋪及景觀建設,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有著“蘇北夫子廟”之稱。
海州區景觀
1、佛教摩崖造像,位於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勢鑿成。現存造像105個,分佈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山崖上。造像有佛、菩薩、弟子、力士和供養人。大多反映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傳統。本生故事有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圖。佛教故事有“說法圖”、“涅磐圖”等。
2、龍洞庵,位於孔望山南側,始建於北齊年間,唐中宗時改建為龍興寺。明代於舊址上重建,更名“龍洞庵”。“文革”中龍洞庵也遭受了劫難,塑像被毀,文物流散。龍洞庵的整個建築以大殿的山門為一中軸線,組成一個高低錯落,左右對稱的建築群。從山門拾級而上,穿過圓洞式山門,進入院中,單檐硬山頂的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的佛像,兩側是阿儺和迦葉兩個弟子。兩側周圍是十八羅漢彩繪塑像。前山門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彌勒佛,后是韋馱塑像,兩側是四大天王。東廂房是觀音殿。整個建築輪廓雄渾,氣勢壯觀。大殿兩側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蒼翠欲滴。東側有棵始植於宋代的糯米茶樹,春季花開時節,菊院清香。院內還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
3、孔望山杯盤刻石,位於孔望山的最高處,是在一塊天然大石上鑿成。大石全形如硯,故稱“硯石”,大石略呈長方形,東西320厘米,寬200厘米,厚70—120厘米,底部有三塊小石支撐。大石東段鑿成平面,平面正中有一直徑40厘米的盤形凹刻,周圍有8個標形凹刻。大岩東北端厚壁上鐫有隸書體“硯石”兩字,字徑14厘米。孔望山杯盤刻石是東漢時期祭祀東海君之物。
4、孔望山石象,位於孔望山摩崖造像東約70米處,石象為主體圓雕,是依一塊花崗岩巨石的自然形狀雕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軀體還要大得多。身高2.60米,身長4.8米,背寬3.5米。象身西側有一高88厘米,寬49厘米,深0.2厘米的陰鑿凹面,系未見刻銘的題榜。象身東側以陰線刻一高113厘米,寬62厘米的方框,內刻隸書體“象石”二字。在刻銘與象前腿之間,有一個平面淺浮雕象奴,高92厘米,頭帶“T”字型髮髻,雙腳帶有腳鈴,右手持一鐵鉤。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蓮花。
5、龍洞石刻,位於孔望山龍洞庵兩側“龍洞”的內外石壁上。題刻20多處,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龍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為豐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陳文燭寫的《孔望山銘》。有明代嘉慶時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書題刻“歸雲飛鳥”,還有明邵瑞良的“歸雲洞”題刻。明代林廷玉的詩刻:“看龍洞偶成,幻化成溟濛,丹崖一洞空。地靈呼即應,應是訝相逢。”還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詩刻,最具代表性,詩曰:“龍洞良宵月照,黃花滿地秋香,此時此會文彥,一殤一詠情長。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東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憶綢繆。”字體嚴謹,風格古拙,筆力遒勁,風格猶如宋篆,而且寫景抒情,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
6、東海廟遺址及東海廟碑,位於孔望山西南端,碑的內容為東海相桓君修繕東海廟的緣起、經過及“尊靈祗、敬鬼神”的宗旨。碑背有一行17字:“闕者,秦始皇所立,為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
海州區景觀
1、桃花澗,是錦屏山最大最長的一條山澗,全長4.4公里,發源於馬耳峰,“兩岸桃花夾古津”的美景重現人間。桃花澗兩側象形石很多,形態各異,造型逼真。有形似兔子的,稱之為“玉兔望月”,名列桃花澗景區奇石之首。向桃花澗南側的崖頭上看,整個山頭像一個猿人的頭部,而且五官相當清楚,這處景點叫做“猿人嘯峽”。“猿人嘯峽”的下方有一巨石形似觀音,稱之為“觀音說法”。它的對面有一處古祭台,祭台中間供奉的是石祖,又叫“泰山石敢當”,當地人稱之為“石干大”。在桃花澗景區既有石祖崇拜,,又有石母崇拜,這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在桃花澗的入口處,一股清泉順石而下,這兒叫做“石門流水”,這裡有青峰、怪石、古潭、流水、蒼松,也是桃花澗里最精彩的一段。到了石門口的觀景平台上,可看的東西很多。對面山崖上叫“仙人曬靴”,澗南的山崖有“母子情深”。
海州區景觀
2、將軍崖岩畫,又被譽為“東方天書”。該岩畫位於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因崖壁上原有人、馬的圖象而得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國發(1988)5號文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畫共分三組,分佈在崖下一塊混石岩構成的覆缽狀山體上。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岩畫的線條寬淺不一,斷面呈“V”形,面壁光滑,應是以石器鑿磨而成。岩畫所處的位置海拔高度為20米。
考古還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甚至遠在1萬至2萬年前,將軍崖這一帶依山傍海,氣候溫暖溫潤,適宜於原始農業和漁獵經濟的發展。200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專家在將軍崖南側就發現了很多1萬年前人類使用過的石器。這表明,早在萬年以前,這一帶就生活著上古時代的東夷先民。岩畫的內容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對農作物、天體星象、鳥獸的崇拜和依附意識,是當時生產生活圖景的一幅真實寫照。
3、桃花澗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桃花澗的兩岸,磷礦家屬樓的后側,坡積厚約兩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唯一含有小石葉工藝的遺址。這片遺址的時代為舊石器晚期,花文化類型上屬於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約四五萬年,甚至更遙遠。經考古發掘,發現了不少打制石器,其中包括船形石核,漏斗狀石核,石片刮削器等。
4、女陰石刻遺存,也叫石母、始母石。在將軍崖的下面,站在這個位置,如果朝東望和朝西望,就會發現這兩兩邊的山頭很像兩隻石獅,中間一塊巨石就是繡球,民間稱為“雙獅抱球”。女陰石就到這兩個獅子中間的山坡上,經專家初步分析,這很可能是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女陰石刻,它與贛榆徐福村和錦屏山桃花澗里發現的“石祖”,也就是“男陰”崇拜,同樣是人類生命和生殖崇拜的產物。
海州區景觀
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