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長沙村

於家長沙村

1957年,人均糧食220公斤。 1978年,人均糧食360公斤。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

基本概況


另一說為,先有孫姓遷來,繼之于姓由文登縣大水泊村遷入,因村傍依長沙河,故稱於家長沙。后尚姓由平度縣尚家疃遷入,高姓、趙姓相繼遷來定居。於家長沙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7°09′。東與康家河村為鄰,西與高家長沙村隔河相望,南與矮槐樹村相連,北與棲霞市接官亭村接壤。原屬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西距鎮政府駐地13公里。全村轄區面積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06戶,918人。有孫、於、高、尚、趙、李、欒、賈、周、王、劉等11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于姓和尚姓。

大事記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65年村投資修建小(二)型水庫1座。
1984年村民用上電網供電。
1990年修建護村石壩600米。
1998年安裝程式控制電話80多部,成為全市電話普及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4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21.6萬公斤。1966年,整建大寨田3.3公頃。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280公斤,總產50.4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27公斤,總產量46.1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620萬元,其中農業510萬元,畜牧養殖業110萬元。
第二、三產業解放前,僅有制網扣、織布等小手工作坊。1966年,辦起供銷社代銷店。1984年,村投資2.6萬元辦起麵粉廠,從業人員6人。1999年,引進了石材加工項目,從業人員120餘人。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90人,收入210萬元,其中工業110萬元,建築業100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60人,總收入166.5萬元,其中運輸業100萬元,服務業66.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1年成立小學,1997年併入長沙堡學區小學。本村素有尊師重教傳統。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7人。 1984年,村購入16mm電影放映機1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難以維持溫飽。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2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6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80輛,摩托車40輛,電話87部,彩電150台,電冰箱25台,洗衣機3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1978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村民逐步住上瓦房。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16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尚申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12月,成立黨支部,於德進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裡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隨軍參加孟良崮戰鬥。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德進、高長友、於人傑、於德芳、於德明、趙洪德、於永福、於仁、於孟江、于濤、於建友、於化。2002年,全村有3個黨小組,32名黨員。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12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高長友、尚申文、於永生、於湖、於平、崔龍、于濤、於建友、尚申強、周官浩、於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