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

徠成語:水土不服,拼音:shuǐ tǔ bù fú,簡拼:stbf,解釋:對於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葯自可療。”

示例: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飢餓。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十,近義詞:不服水土、水土不伏,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適應異地的環境

目錄

典故


旅居在外,不適應當地的氣候、飲食、習慣而產生的癥狀。《水滸傳》一○一回:“〔童貫、蔡攸〕說軍士水土不服,權且罷兵,以致養成大患。”《鏡花緣》四四回:“小山受不慣海面風浪,兼之水土不服,竟自大病卧床不起。”《孽海花》一四回:“可憐祝寶翁自從那年回京之後,珠兒水土不服,一病就死了。”亦作“水土不伏”。《醒世恆言》卷二八:“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飢餓。”亦作“不服水土”。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豆腐》:“凡遠客之不服水土者,服此即安。”亦作“不習水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亦作“不伏水土”。唐.韓愈《黃家賊事宜徠狀》:“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遠鄉羈旅,疾疫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