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村

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張店村

張店村位於山東省樂陵市城區西北11公里處,東北距鄉政府駐地3.2公里。據傳,明永樂年間,張氏始祖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因張氏祖先曾經開過一家店鋪,在當時較為有名,交易繁榮,因此命村名為張店村。后其他姓氏相繼遷入。張店村是個傳統農業村,全村355戶共1244人(2017年底)。2018年獲得德州市市級文明村稱號。

簡介


張店村坐落於魯西北,隸屬於樂陵市西段鄉,整個村落以河為界,分為前街、後街兩部分,其中前街坐落於河南,後街坐落於河北,主體以後街為主。河流躍豐一干穿村而過,自西向東流,本村流程約為1.5公里。截至2017年底,全村共355戶,人口約1200人,以漢族為主,主要姓氏有張、潘、王、孫、鄭、楊、梁等,其中張姓為本村最大姓。
張店村衛星圖
張店村衛星圖

村名史話


張店村自建村迄今約有600年歷史。據傳,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張氏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為張氏開設過一家店鋪,故命村名為張家店,簡稱張店,其後潘、王、孫、鄭、楊、梁等其他姓氏相繼遷入。
另據《樂陵縣誌(1989年)》記載:1939年(民國28年)夏,西段、張店一帶發生瘟疫,僅張店村一天死亡40餘人。

地理位置


張店村位於東經117.12°、北緯37.79°,隸屬於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管轄,東抵東崔村,西靠粉陳村,北臨小梁村,南接東大梁村,區域地位顯著。西鄰京滬高速樂陵北站出入口,距248省道僅2.5公里,東南距離城區約15公里,東北距離鄉政府駐地約3公里,北距河北鹽山縣約5公里,交通便利。2018年6月開通了通往城區的新能源公交客車,並設停靠站點,新建240省道從村東穿過。

河流地貌


張店村屬於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古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及風化物在下游沉積形成,屬於河流決口沖積地貌,地勢平坦,海拔約14米。土壤肥沃,多為砂土、潮土等,土層深厚,利於農耕。
村內主要河流為躍豐一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所挖,取躍進、豐收之意,河道平直而深闊,流向為自西向東,主要依靠引黃和降水補給,夏季流量較大,冬季有結冰期,流經本村長度約為1.5公里,主要用於農田灌溉等,也可作為境內泄洪河道。

動物植物


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樹木種類主要有楊樹、柳樹、槐樹、榆樹等,以及棗樹、桃樹、杏樹、桑葚樹、蘋果樹等果樹,植被覆蓋率高。糧食類植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豆、地瓜等次之。瓜菜類有西瓜、甜瓜、黃瓜、南瓜、冬瓜、白菜、茄子、菠菜、西紅柿、大蒜等。油棉類主要有棉花、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等。
野生動物資源種類豐富,有兔、鼠、黃鼬、蟬、蛇、刺蝟、蝙蝠、麻雀、喜鵲、啄木鳥、布穀鳥、鷹、燕子、野鴿子、蚯蚓、泥鰍、鯽魚、鯉魚、鱔魚、蝴蝶、蜜蜂、螳螂、蜻蜓、螞蟻、螞蚱、蛐蛐、飛蛾、蜘蛛、螻蛄、壁虎等。家庭飼養動物主要為羊、驢、牛、豬、貓、狗、兔、雞、鴨、鵝、鴿、蝦等。

氣候季節


張店村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型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溫和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
春季(3~5月)氣溫回升,冷暖氣團交替影響,天氣多變,降水較少,蒸發較大,氣候乾燥。
夏季(6~8月)高溫乾燥天氣繼續發展,7月中旬開始,東南風漸強,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增大,常伴有大風、對流天氣。
秋季(9~11月)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高,陽光充足,天氣逐漸轉涼。
冬季(12月~次年2月)盛行偏北風,氣壓升高,氣溫逐漸下降,南下冷空氣活動頻繁,開始出現降雪,天氣寒冷、乾燥。
境內年平均氣溫約為13℃,夏季氣溫較高,最高可達38℃,冬季氣溫較低,一般為-5℃左右,年較差較大。年降水量平均500毫米,夏季為雨季、降水較多,冬春季節偏少,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受亞洲大陸與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冬夏氣壓差異較大,季風氣候顯著,其中夏季多吹溫和的偏南風,冬季多為寒冷乾燥的偏北風。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氣旋及華北地形等影響,境內有時出現7至8級大風天氣。

方言土語


先秦時期,本地為東夷部落活動區,位於齊國北部,處於燕齊兩國交界地帶。在朝代更迭、戰亂以及南北朝游牧民族南下、明清移民等諸多歷史作用下,多種語言的交融與結合,張店村形成了獨特的方言。方言土語既能反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物候特徵,又能體現當地居民的品質與性格。
張店村方言艮直而雄渾,語調低沉、平直,聽感不甚清晰分明,日常口語表達重拙意直、言簡意賅、樸素無華。由於地理位置靠近河北鹽山,方言深受冀南官話與魯北官話交融影響,屬於冀魯官話方言區。
名詞類如中午讀作“晌火”、晚上讀作“哄上”、廁所讀作“茅子”、玉米讀作“棒子”、花生讀作“長果”、知了讀作“嘰了”等。形容詞類如“刺毛”形容不良言行或者品質太差等、“一根筋”形容辦事不靈活、行為呆板、鑽死胡同、“不大離兒”形容差不多、自以為了不起等。動詞類如“知不道”,即不知道,而不是雖然知道而不說;“就活”,表示將就、忍耐;“卷街”,即罵街;“央個”,表示央求、哀求。

基礎設施


村東有一處完全小學張店中心小學,約有50年建校歷史。另有橋頭超市、饅頭房、鄉村衛生院、文化活動廣場等幾處公共設施。本村共有橋樑兩座,分別位於村東、村西,兩橋相隔約1.2公里,南北跨度均為30米,且皆為混凝土製式石柱橋,兩側建有護欄。
2000年,村裡挖淺溝鋪設了自來水設施,村民逐漸告別了傳統手壓井的飲水方式。2003年,得益於樂陵市“村村通”道路修建工程,通過政府補貼、村民集資等方式,村裡修建了第一條柏油公路,與鄉鎮公路連接一處,大大方便了村民們的出行。2014年7月,沿村主幹街道又重新鋪就了一條厚實的水泥公路。
2012年,在我市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張店村與小梁村進行合村並居,建成張梁社區,部分居民搬進樓房居住。2016年6月,在全市移風易俗工作的潮流下,建成一座鄉村祠堂,可為附近十個村莊提供喪葬安置服務,從此告別傳統的土葬方式。2017年8月新建揚水站一處,並建成養蝦池一座。
此外,據《樂陵市志(2001)》記載,張店村的農村集市肇始於1989年左右,為樂陵市最早的鄉村集市之一,本村每逢農曆二七日有鄉村集貿市場,往來客商與交易人員絡繹不絕。2005年左右,集貿市場發生空間變遷,從後街街中心轉移到村西的公路位置。
張店村[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張店村]
張店村[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張店村]

社會發展


張店村為傳統農業村,過去主要依靠單一的種植業為收入來源。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從八九十年代起、特別是2000年後,村民外出務工、經商逐漸增多。青壯年勞動力主要湧向北京、天津、濟南、唐山、大連等附近城市。
2003年後村內逐漸興起一股“拆舊建新”的房屋改建熱潮,低矮土屋逐漸消失,代之以起脊掛瓦的洋灰新房。2008年起新農村建設日益高漲,村裡安了有線電視,手機電話以及各類家電等逐漸得到普及。2015年以來,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張店村各項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均收入位居全鄉前列。村裡路通了、燈亮了、環境好了,貧困戶脫貧了。
2017年,利用村西有15畝廢棄坑塘,確立了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並與孟氏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養殖合同,當年南美白對蝦收益4萬餘元。
2018年3月,張店村爭取單位扶持資金1萬元,將村委會辦公場所進行整修,並將張店中心小學建成“四點半學校”。同時,實施了村莊綠化美化工作,村內已補植綠化苗木330株。
張店小學新貌
張店小學新貌

民間習俗


節日文化

主要傳統節日有填倉日、二月二、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春節、元宵節。

婚喪嫁娶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地傳統婚禮大概可以分為議婚、訂婚、約期、婚禮幾個部分,講究的是一個媒妁之言,父母操辦。但隨著社會發展和移風易俗,自由戀愛的風氣逐漸展開。
張店村的墳場主要分佈在前街的西南角和後街的東北角。死者一般三日以內入殮,著壽衣、壽鞋入棺,孝子孝女均披麻戴孝,設靈堂並擺設食物祭品以及焚燒車馬等儀式,最後入土為安。
嬰兒出生十二天後,俗稱“過十二”,親朋好友載著食物如燒餅、點心等前來道賀、探望,一般還會送上看錢,期盼孩子平平安安、健康成長。另外還有過滿月、壓枝、抓周、戴長命鎖等慶生儀式。

起居生活

民以食為天,受地理環境與農業的影響,張店村的飲食習慣充滿了典型的北方色彩:窩頭、大餅、饅頭、包子、麵條、菠菜湯、香椿魚、玉米粥、小米粥、大米粥…… 整體上以麵食為主,飲食習慣喜咸好甜。
房屋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坐北朝南,門前一般建有屏風式的 影碑,正房用以居住,側房多用於作為廚房、儲藏、飼養等功能。現代木床逐漸取代了火炕,電磁爐煤氣灶取代了傳統 灶火和煤球爐子,鐵制焊接門取代了木製門,瓷磚地取代了土磚地。此外,張店村居民較為迷信,講究住宅風水。
在交通工具方面,翻斗車、電三輪、電動車等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騾馬車、木推車等,而且自行車、摩托車也陸續被電動車、小汽車取代。家家戶戶基本都用上了手機,並接入全國網際網路,電腦、網路電視等設備普及開來。室內沙發取代了普通座椅,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工藝娛樂

除了傳統的泥塑、編織、剪紙、書法等,還有木匠、瓦工、理髮師、焊接工等也較為有名。民間集體娛樂活動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蹺、舞獅子、吹嗩吶、敲鑼打鼓等。兒童遊戲有跳房子、捉迷藏、打元寶、呼洋錢、溜冰、摔泥巴、彈彈珠、丟沙包、走五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