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胡良偉的結果 展開

胡良偉

胡良偉

胡良偉,男,漢族,四川省古藺縣藺陽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瀘州市知名教師。2008年主編《藺州神韻》被評為瀘州市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類二等研究成果獎。2008年榮獲藺陽中學教師技能大賽第一名。2009年2月14日,市教育局決定授予胡良偉等251名教師“瀘州市第二批知名教師”稱號。2013年1月縣政協組織編輯出版古藺縣藺陽中學高級語文教師胡良偉主講的《古藺方言》。

人物簡介


胡良偉,男,漢族,四川省古藺縣藺陽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傑出的語文高級教師。瀘州市知名教師

知名教師

2009年2月14日,為繼續發揮“知名教師工程”的積極作用,根據《瀘州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知名教師管理的意見》(瀘教局發[2007]112號)文件,市教育局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第二批知名教師評選工作,經過個人申請,學校推薦,組織審查,評比認定,市教育局決定授予 胡良偉等251名教師“瀘州市第二批知名教師”稱號。

多才多藝

藺陽中學隆重舉行2008年教師技能大賽。全校老師參加了粉筆字、鋼筆字書寫,普通話朗讀、即興演講,限時課件製作和特長展示等四個項目的比賽。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第一名由 胡良偉老師獲得。此次活動鍛煉和提高了參賽者教學基本功,同時為全校教師提供了學習觀摩的機會。

教學特點

胡良偉
胡良偉
一、課堂教學:課堂運用生動活潑的地方語言,語文教育趣味性強,靈活機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深受學生的歡迎。
二、知識淵博:多年來連續多次獲得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綜合素質強,個人魅力凸顯,語言功底極其深厚。在書法、普通話、戲曲、花燈等多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三、文化底蘊:
①對川南地區(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古藺方言)語言有很深入的了解,對古藺方言形成的歷史因素、地域因素、發展現狀有著具體的了解;對古藺方言中的聲韻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以及方言中的連續變調有著系統和完善的歸納。
②著力研究古藺民間文學並且成績顯著,對地方上的古藺民歌(漢、苗)、民間敘事歌、古藺花燈進行了詳盡的收錄和整理,彙編成冊。
③對古藺民俗有著深厚的了解。

主要作品


胡良偉
胡良偉
胡良偉
胡良偉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30個習慣改變你的一生》 《偏愛浮生六記》
《中學文科課程開發應用研究》·胡良偉、李希國、余其松、郭楓。藺陽中學課題研究——瀘州市第十三次優秀教育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

最新力作


為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發掘地域文化特色,縣政協已於2013年組織編輯出版古藺縣藺陽中學高級語文教師胡良偉主講的《古藺方言》。

地方文化考略


《藺州神韻——古藺地方文化考略》
藺州神韻
藺州神韻
《藺州神韻——古藺地方文化考略》為內部出版物,2008年8月自印。成果形式:資料書。
申評人:古藺縣政協文史委、古藺縣藺陽中學課題組(集體申報)。
責任編輯:胡良偉本成果以真實、客觀、翔實的實物圖片和文字,從史前文化、方言、民間文學和民俗四個方面,考證、記述了古藺地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古藺地方文化及其特色。既有探索,又有弘揚,把古藺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提升到了理論層面和新的高度,對於該地區苗、彝少數民族同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次傳承、保護和拯救。研究者的良苦用心,令人欽佩。
全書地方特色鮮明,綱要清晰,資料翔實,語言明快。圖文並茂,數據和考證相對準確,為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做出了貢獻。
古敘地區歷史文化底韻是深厚的。特別是在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和旅遊文化諸多方面,還有很多值得發掘與亟待搶救的東西。專家組殷切期望研究者擴大研究視野,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把這項研究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取得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作為進行鄉土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教育的教材,促進地方文化建設,進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
被評為瀘州市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類二等研究成果獎。

主要學術


【藺陽中學胡良偉老師】對學校教學教研及其管理現狀的思考
提升學校品位的主要因素是教學、教研和教育科研,而這些構成因素依賴於學科建設,學科建設的的核心在於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素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學校管理層的督和導,學校的督導水平需要講科學發展觀。唯其如此,方能凈化形式主義籠罩下的一潭死水。
學校優秀教育傳統的精華,依我看主要在兩點:一是在於抓師資建設,即教師素質和學科水平的提高;二是在於科學化而不是形式化的管理。針對學校的現狀,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關於師資隊伍建設
(一)對教師隊伍專業行為萎縮現狀的思考 ‑:‑
1、教學——教學理念問題
“繼承型”的照本宣科太多,有特色的“創新型”教學太少。按道理,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應該不僅僅是“知識”,而應該是“學問”。而事實上,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有學問的教師實在太少,怎麼給學生以學問?
現狀:課堂教學進退維谷,教學模式陳舊老化。教師每天應付的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即按既成的教科書或教學參考資料上的知識“繼承式”的原封不動的傳授給學生。一堂課下來,與其說是上課,不如說是學生在觀看教師演戲——沒有生氣的、沒有互動的“滿堂灌”。一學期下來,甚至一輩子下來,自己頭腦里沒有獨到的東西,何談教育創新?甚至有的教師教了幾十年,離了“教參”或參考答案就無法上課,就教不了書。但是你不能單單責怪他們,因為他們原本就只有這點招式,甚至早已是“黔驢技窮”了。
2、教研——教研的學術氛圍問題
教師忙於例行的上班教書,疲於應付各種形式的檢查,沒有時間、也沒有管理者組織其進行關於教育教學的專題學術研討與研究,無從吸收新的教學理念、教學信息與教學方法手段,從而也導致了教師專業行為的萎縮。
每學期例行的教研活動,無非就是聽一聽某某上一堂課,然後把這一活動的相關內容按既成的繼教形式記載下來(以備檢查、以充繼教)完事。年年如此,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沒有組織者到教研現場介紹過有學術指導意義東西,更沒有誰提出過有探討價值的中心議題。這樣的“教研活動”,除了形式上的應付,無實質內容可言。
備課活動:現狀:備課活動長期無人監督,可有可無,流於形式。每周例行的備課活動,沒有教材,沒有教法,沒有問題設計,沒有相關資料,沒有考慮學生,沒有具體針對性,沒有對問題的深入探討,一群同科同行團團圍坐,來去匆匆,填完繼教所需書面材料,海闊天空,草草了事。
3、教育科研。
由於缺乏督導,問題不少:
(1)若干教師交了半輩子書不知道論文怎麼寫,甚至連論文的基本格式也不知道;到了要評職稱時,請人代寫或抄襲他人或拿錢買文章“發表”。
(2)搞課題拿不出自己獨到的東西。參與者濫竽充數,應付了事;內容東拼西湊,材料似曾相識。
這種現狀必然導致教師隊伍專業行為的萎縮。這種現狀延續至今,這種教學教研及教育科研風氣蔓延至今,相關專職管理者誰來認真思考過?過問過?關注過?督導過?因此,這不能僅僅責怪於教師本身。
(二)對教學教研管理現狀的思考
1、管什麼?管了什麼?怎樣管?
以學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學教研職能部門為例:
(1)管什麼?“教務”和“教導”兩個職能應有明確分工,誰該幹些什麼?遺憾的是,管理者們恐怕至今未予明確。
(2)管了什麼?有若干教學教研管理人員和普通職員的一個龐大教學教研管理機構,管理現狀是,成天流於形式上的常規管理——即瑣碎的檢查和於事無補的雞毛蒜皮的監督及幾近無效的暗箱式數據操作——之中,管理人員和普通職員的職責幾乎沒有區別;而被管理者即一線教學人員究竟教些什麼?怎樣教?教得怎樣?教學教研管理人員則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聽課評課好像成了教研組長的事情。
(3)怎樣管?
依我看,日常“教務”管理有一人足夠,另外的人應主要放在“教導”即教學教研督導上——單獨參與或組織學科相關教學人員隨堂聽課,評價其優劣,提出改進措施;參加各科教研活動,制定出提高學科教學的具體措施。這種督導形式應制度化、常態化。學校是否可以考慮,能者任之,勤者酬之後;不具備督導能力者,是否應從該職位下崗——讓位於有能力者。
2、關於“形式”與“內容”問題——從形式主義中解脫出來。
各項常規檢查多年來流於形式,而形式主義又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弄虛作假的“兩面派”——學生學會如何應付老師,教師知道如何應付管理者,管理者懂得如何對付上司。
以教學“六認真”檢查為例:檢查前事先書面或會議通知,使每個被檢查者事先做充分準備——或抄襲,或作形式上的裝點,草草應急了事。 (1)作業批改檢查:以“量”即以“次數”為依據。有的教師就使勁給學生增加單科課業負擔,學生為了應付老師,則抄襲他人作業或乾脆拿錢請人抄作業;老師則在同一次批改作業時標上若干個批改日期以應付檢查——只是在相關課業上打個表明批改時間的號數而已;而學校相關管理者者則派一個教務處職員隨便翻翻,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做個登記了事。四個字概括:敷衍塞責! (2)備課教案檢查:教務的例行檢查宗旨是,以翻看教師是否寫教案或寫教案的字數多少即所謂“備課量”為依據,從而打出ABC等級則完事。至於教案的內容、質量如何,那是做不出任何反饋信息的。許多教師懂得這一點,則拚命抄襲教學參考資料,抄得越多,等級越高。何時讓教師從無效的教案抄襲和繁瑣的批改作業時間中解脫出來干點實事,如個別指導學生、為學生真正解決點實際問題或做些教材鑽研、教法研究等等,那麼,這所學校就有點希望了。
(三)關於提高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 1、關於學科教學教研督導。
(1)管理者深入課堂。教學教研管理者多深入課堂或組織相關學科教師聽課以“知其然”——多年來,聽課似乎是教師本身的事,最多也只屬於教研組長的事,對於教學管理者好像還未有過,至少是不多見;聽了課之後應說出其“所以然”——褒其優,貶其劣,讓教師知其不足,取長補短;或教學管理者主動獻課,給年輕的執教者或平庸的執教者以示範,甚至也讓年輕的教者也參與評評優劣,說說“所以然”。
這種做法也須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合格率。
(2)管理者參與教研活動。教學教研管理者參與教研活動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①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有教研管理者常態化參加的教研活動,教研活動的氛圍截然不同——至少敷衍了事的狀況可得到改變。
②介紹最新教育教學教研信息。做到資源共享,避免坐井觀天,因循守舊,開闊教師眼界。
③展開專題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動,都能針對教學實際,拿出有目的性、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專題展開研究——包括高考對策的研究,而非以往流於聽課評課層面上的敷衍塞責。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理論水準和專業品位。至少,能教書不會寫論文的現象可得以改變。
(3)管理者參與備課活動。教學教研管理人員參加備課活動,不是看你抄了多少參考資料,寫了幾本教案,而應督促做些實質性的事情(而不是海闊天空的放任)。 ①備教材——備鑽研教材所得而不是形式上的抄教案;
②備教法——備靈活生動的課堂教法而不是各行其是的程式化照本宣科; ③備問題設計——備重難點問題而不是毫無目的的海闊天空,隨心所欲;
④備相關資料——備參考資料及訓練資料的選擇使用,而不是多多益善的照搬照抄; ⑤備學生——備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⑥備具體針對性——備教學目標、備教學效率而不是課文、考綱以外的無效思維。
注意:管理者是“參與”而不是“參加”。
2、關於評價機制
①科學化。評價標準應考慮“可量化”與“無可量化”結合,工作熱情與工作能力結合,工作投入與實際效果結合,短期數據與長期效果結合,教學能力與綜合技能結合。若用幾個紙上談兵式的公式或暗箱操作式的數據來作為常式量化標準,不僅調動不了工作熱情,甚至適得其反。
②合理化。評價不講科學化必然導致不合理因素。評價是為了激勵,應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並激發其工作熱情,而不應受評價者的一時衝動與想當然所制約。合理化評價一是摒棄私心與雜念,不要以評價者自己的私利而設標準;二是要講點辯證思維,切忌主觀臆斷,充分考慮被評價者個體的主客觀原因;三是門檻的高低要適度,不要一刀切、一竿子掃一船人。一所學校好比一個交響樂團,管理者好比樂團指揮。樂團的演奏水平如何,除了每一位演奏者的基本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指揮,即指揮者的總體構思與調音協律。
管理者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被綿羊似的平庸者的逆來順受(所謂聽話)所迷惑;不要被那些一無所長者的假面具這所迷惑;更不要被那些狗屁不通的搖尾乞憐者所迷惑;因為這往往會被兩面派手段耍得越高明的人遮了眼,佔了便宜。敢說真話的能者未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