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花燈
古藺花燈
古藺花燈是以古藺為中心,流傳於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區。是流行於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鬧、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
相傳源於唐宋,據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又據《古藺縣誌》記載:清代中葉,古藺花燈已盛行民間,俗稱“扭扭燈”,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燈棚走街串巷“耍花燈,賀新年”,說唱吉祥,祝福平安。經曆數代人的傳承,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古藺縣也因之被稱為“花燈之鄉”。
古徠藺花燈節目的內容有“賀年祝福”、“贊勤斥懶”以及傳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現的內容則是山區男女之間純樸的愛情。
2014年11月11日,古藺花燈成功申報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藺花燈的表演
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民風》記載:“正月初八日始,各街豎燈桿下搭燈棚,蕭鼓喧闐,遊人如蟻,十二至十五夜,加以龍燈、獅燈花燈,謂之鬧元宵。”可見,古藺花燈有史籍記載也有上百年的歷史。
另據古藺縣丹桂區本口鄉燈首牟道睛介紹:“牟家燈班的花燈,是一個從赤水縣來的名叫馬增堂的民間藝人傳授的,家傳至今,能說出名和姓的已有五代人”。以此口碑推算,古藺花燈至少也有百餘年歷史。
古藺花燈的表演者主要是一男(“唐二”)、一女(“幺妹”),幺妹由男子扮演,民間稱為“童子扮幺妹”,另外還有一詼諧的丑角。謂之“打岔老者”,在節目中穿梭逗趣。
古藺花燈表演服飾
戴草帽,穿淺藍色鑲白邊中式對襟上衣、中式長褲,系紅綢腰帶,外套淺黃色鑲黑邊坎肩,扎綁腿,穿草鞋。
幺妹
梳雲髻,髻圍插花,束長發,戴銀耳環、銀手鐲,穿粉紅色繡花大襟上衣、繡花長裙、大紅繡花鞋。
古藺花燈在表演過程中,一般會用到摺扇、蒲扇、拂塵、方巾、長方巾、牌燈、八面燈、蓮檯燈、桃兒燈、荷花燈、鼓鼓燈、蟬兒燈等道具,主要以各種燈為主,各種道具的運用和動作手法皆有不同。
古藺花燈中的道具
音樂曲調短小精幹,多為一段體的上下旬結構。在主要唱詞後面有豐富的襯瀏,民問稱為“須子”,無論表演什麼節目,“須子”可任意採用,稱為“九轉卜三腔”,使花燈歌舞生活氣息更加濃郁。花燈歌舞以馬鑼、鈸、大鑼、堂鼓等打擊樂器為主要伴奏,舞蹈的主要動作和雙人造型,都在鑼鼓聲中進行,而鑼鼓又是隨著表演者的情緒變化,敲擊出輕重緩急的節奏,鑼鼓點和舞蹈緊密配合,融為一體。建國后,專業和業餘舞蹈工作者,頻頻地來到己i藺偏僻山區,進行搜集、整理、加工。
古藺花燈表演圖片
古藺花燈在年前便開始“備燈”(組織隊伍、準備樂器、服裝、道具等),然後“擇期”。一般從正月初二“起燈”,燈班在第一場表演的人家進行參神、辭神(花燈班子都要供奉“燈神”)。在每年第一場表演前,先要舉行參拜燈神和辭別燈神外出表演的儀式)的儀式后,便開始走村串戶,唱春燈、賀新年,喜慶活動一直延續至正月十五。這天,各燈班要回到第一場表演的人家,舉行“罷燈”儀式。儀式是從“參神”開始,然後“翻摺子”,即將該燈班從當年起燈始,所有演過的節目,選擇其中片段連接起來表演一次,接著“辭神”。儀式進行完畢,燈班敲鑼打鼓離開主家,至村外河邊,將所扎的各式彩燈焚燒,謂之“送燈歸天”,一年一度的花燈活動方告結束。
古藺花燈花燈的造型
古藺地處川、滇、黔三省交匯處,是一個少數民族雜居地,境內26個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漢族民間舞蹈的古藺花燈,使得居住於此的彝、苗等民族及黔北的仁懷、赤水、金沙、畢節、習水等地對此漢族舞蹈予以傳習。伴隨著民俗節慶活動,以“燈班”為組織,以雙人對舞的形式,集地域漢族舞蹈、音樂、戲劇、說唱、文學、美術等多種文化為一體。古藺花燈基本為雙人對舞形式,其豐富的舞步與各種造型具有極高的舞蹈技巧性。
古藺花燈的各類造型則都冠以名字,如觀音坐蓮台、龍鳳翻身、蛤蟆曬肚、盤根錯節、鴛鴦展翅、犀牛望月、膝上栽花、日月相印、金龍抱柱等。
古藺花燈的演出是在“堂屋”或院壩進行的。由於演出場地的限制,花燈動作幅度較小,一般沒有大的跳躍或翻騰,隊形也無多大變化,多是原地邊唱邊扭或二人擦身交換位置。舞蹈步伐以“十字步”、“花綁歩”、“矮子歩”為主,並按“繞盤架”、“三穿花”的隊形流動。
古藺花燈在唱歌詞時,舞蹈動作比較單一,主要是隨唱詞的內容,男女相對做一些象徵性的動作,而基本動作與各種雙人造型,則是在鑼鼓聲中表演。舞蹈中的基本動作有“梭銅盤”(唐二右手執蒲扇,圍著幺妹左右穿梭)、”“跳轉步”(唐二面對幺妹左右跨腿跳轉)、“踩十字”與“雙飛燕”等。
• 綜述
古藺花燈舞蹈分幺妹(男扮女角)、唐二、打岔老者三人的角色扮演。各角色的舞蹈動律動態各有其特點,其中尤以唐二與幺妹的雙人造型為主要特色。
• 幺妹
• 蹭擰動律動態
古藺花燈的造型
• 拽扭動律動態
拽扭的舞蹈動律動態主要以躺身和胯部扭動為主。拽扭基本體態雙手在順風旗的位置,左手手巾,右手握扇或各式花燈;上身往後躺,胯部向正前方頂出,雙腿自然屈伸,重心在後腳跟,眼睛俯視斜下。拽扭動律在基本體態的基礎上腳跟先著地,胯部做前後的水平扭動帶動上身扭動,雙腿隨腳跟的前進做自然屈伸。出腳與胯部扭動是一順邊的方向。
• 基本動作
三步進退
1―3拍,左腳起向前跳三步,頭略左傾,手做“前雙繞花”。
4―6拍,右腳起向後跳三步,頭略右傾,手做“后雙繞花”。
游顫步
古藺花燈動作特徵
2拍,雙膝屈膝一次。
3~4拍,做第一至第二拍的相反動作。
5拍,腳動作同第一拍,雙臂向左小的橫擺,頭微左傾,眼前視。
6拍,右腳向左前邁步,右“雙晃手”頭先右傾再向左,眼前視。
7拍,上左腳成右“踏步半蹲”,右手經掏向右前“推掌”,左手叉腰。
8拍,停住。
• 唐二
唐二的舞蹈動律動態特徵主要是半蹲、屈膝、直腰、頂胯。右手一般持蒲扇,左手徒手。
• 基本動作
梭銅盤
古藺花燈動作
2拍,腳做第一拍的相反動作,右手“繞蒲扇”至“托掌’位,左手經胸前划至旁。
橫踏踢步
1拍,右腳全蹲,左腿向左伸出,腳跟著地,兩手於頭上方向左擺,身左傾,眼視前。
2拍,做第一拍的相反動作。
• 雙人造型
古藺花燈動作特徵
準備,兩人面對面站“小八字步”
1―4拍,幺妹先雙手扶唐二肩,雙腳跳起,兩腳夾住唐腰
5―8拍,幺妹做“撣花”,唐二碎踏步轉圈,眼視幺妹。
金龍抱柱
1―2拍,唐上右腳成“前弓步”,幺妹左腳站唐二腿上,右腳踏踏唐二左肩,唐“搖蒲扇”
3―8拍,唐以右腳掌為軸左腳移動,向左轉圈。
古藺花燈以古藺為中心,流傳於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區。曾經不同程度地分佈於古藺縣的24個鄉鎮,其中尤以永樂鎮、太平鎮、二郎鎮、茅溪鎮為盛。每個鄉鎮都有一、兩棚(“棚”當地稱一個花燈班子為一棚燈)甚至四、五棚燈,每棚燈少至七、八人,多至十餘人,由民間藝人和愛好花燈表演的人組成。
截止2014年,古藺全縣20餘個鄉鎮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花燈隊。主要的分支有椒坪花燈隊、永樂花燈隊、奢香花燈隊、丹桂花燈隊、土城花燈隊五支民間骨幹花燈隊伍,輻射著古藺花燈傳習、授教、展演等活動。
古藺縣對古藺花燈傳承人進行考察,並於2014年6月2日,確定了陳躍均、姚占楷、謝建剛、陳澤開、程第昌五位古藺花燈優秀代表傳承人,將按《古藺花燈傳習活動考核細則表》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唐二、幺妹人才,建立展演隊伍參與非遺公益性宣傳展示活動,共同保護好古藺花燈這一優秀漢族傳統文化。
古藺花燈大型表演
古藺花燈的表演從未間斷,唱詞內容均以反映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為主要。經曆數代人的傳承,以民間藝術形式通過傳統的節俗活動延續至今,成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花燈歌舞代表作。
1995年以來,古藺縣對花燈進行了多次全縣性普查摸底,對所收資料予以了整理,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藺花燈進行了錄音、錄像,並對境內每個燈班及傳承人予以了登記、造冊。
2005年,古藺縣對花燈的道具、服飾、場記、音樂、動作等作了詳細研究,編製了優秀漢族民間文化《古藺花燈》,錄製了《古藺花燈》專題光碟,系統介紹了古藺花燈。
2005年至2007年,古藺花燈先後被列入古藺縣、瀘州市、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起,古藺縣財政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於古藺花燈的傳承、保護與宣傳,並給予古藺花燈代表性傳承人經費支持,定期開展傳習活動。
2014年,古藺花燈成功申報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 年秋季,古藺花燈正式在古藺鎮一小、古藺中學、永樂中學、大寨中學、馬蹄中學、馬蹄小學6 所試點學校開展古藺花燈進校園活動。並編印了中小學生《古藺花燈知識讀本》,創作了適合中小學生練習的花燈操,將古藺花燈簡介、歷史、傳說、流程、角色、道具、服飾、音樂、舞蹈基本知識普及給每位中小學生,培養新型的花燈接班人。
古藺花燈獲獎記錄 | |||
---|---|---|---|
節目名稱 | 活動名稱 | 獲獎級別 | 獲獎時間 |
《古藺龍燈》 | “首屆四川瀘縣中華龍文化活動周” | 二等獎 | 2012年6月 |
《鬧花燈》 | 四川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展演活動 | 一等獎 | 2012年8月 |
《古藺花燈—四季花兒開》 | “唱響山歌——四川省首屆傳統民歌大賽” | 一等獎 | 2012年9月 |
《鬧花燈》 | 全國少兒春晚 | 金獎 | 2013年1月 |
《古藺花燈》 | 四川省首屆廣場舞大賽 | 二等獎 | 2013年9月 |
《醉花燈》 | 瀘州市第三屆群眾文化旅遊節 | 獲一等獎 | 2013年9月 |
《醉花燈》 | 四川省第十四屆戲劇小品比賽 | 劇目獎 | 2013年11月 |
《醉花燈》 | 四川省第十四屆戲劇小品比賽 | 觀眾最喜愛節目獎 | 2013年11月 |
“古藺花燈”是流行於古藺縣一帶的民間漢族歌舞藝術,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鬧、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深受當地民眾喜愛。(鳳徠凰網評)
古藺花燈是四川省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譽為南方的“二人轉”。(新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