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禮和

郭禮和

郭禮和 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原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CELL RESEACH編委等職。

現任國家科技部973計劃諮詢組專家、國家SFDA新葯評審專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上海國聯幹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賽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基本信息


1940年1月生,著名分子生物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1968年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生畢業,同年留所從事研究工作,后擔任原中國科學院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郭禮和教授幾十年來主要從事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研究工作,作為主要負責人和參與者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工作獲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參與的“家兔個體表達系統研究”獲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他主持的“人生長激素基因工程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他負責的“DNA化學合成及試劑及研製”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郭禮和教授曾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中國科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先進科技工作者。發表論文有80多篇,培養近2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曾被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華東華工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校聘為兼職教授。現為美國紐約科學院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成員。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理事。

個人履歷


1. 基本信息
郭禮和 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0年1月出生於上海。
1964年本科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前身)生物物理化學系理化細胞專業,1968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前身)生化細胞學專業。
九三學社成員。
2. 工作經歷
1968年研究生畢業后留在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從事核酸化學和酶促合成研究工作(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並擔任該項研究主要負責人之一。後於1980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吳瑞實驗室工作,主要對重組DNA技術進行改進和完善,尤其建立了DNA在質粒上直接進行雙鏈測序,改變了當時流行的單鏈DNA測序法,這為後來的DNA自動測序儀和基因組計劃研究發展奠定了基礎。1983年回國后開展了“人胰島素基因工程”、“人生長激素(hGH)基因工程”、“青霉素醯化酶蛋白質工程”和“轉基因兔”等研究;1986-1987年在美國貝勒醫學院進行“神經遞質轉運蛋白基因”合作研究;1991年赴香港協助建立“香港生物技術研究院”(HKIB),同時繼續進行“神經遞質轉運蛋白基因”合作研究;1993年之後相繼開展“異種器官移植”、“人源抗體轉基因鼠”、“重組染色體與基因組工程”、“神經藥物篩選”、“幹細胞與羊膜細胞”和“腫瘤免疫”等項目研究。1991-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0年研究機構調整后,工作於整合后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3. 主要學術兼職
現任國家科技部973計劃諮詢組專家、國家SFDA新葯評審專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
曾被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和第三軍醫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校聘為兼職或名譽教授。
原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CELRESEACH編委等職。

成就及榮譽


1983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
1989年 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
1990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家兔個體表達系統的建立》
1991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人生長激素基因工程微生物表達系統實驗室研究成果》
199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DNA化學合成試劑的研製與應用》
1994年 國家人事部 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5年 上海市科技精英
1996年 國家科委等三委一部“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先進工作者
2000年 上海醫學科技獎 二等獎《兒童青少年糖尿病防治研究》

主要學術成就


在幹細胞研究領域有諸多建樹
在國內較早開展幹細胞研究,尤其在羊膜幹細胞研究領域已經開展了十餘年的研究。證明羊膜上皮細胞不僅具有胚胎幹細胞特性,而且是目前除神經幹細胞之外已發現的最好的神經前體細胞,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神經損傷性疾病臨床治療有著不可估量的前景。研究證明羊膜上皮細胞不僅能作為幹細胞來治療需要修復的疾病,同時也能用於炎症、組織纖維化、過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等疾病的治療,包括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以及增強移植物的免疫耐受等功能。本項研究已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5項,已獲授權2項。目前研究正向臨床方向推進,和醫院合作開展臨床試驗,在某些疾病治療方面已獲得明顯療效。
重組人生長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產業化研究
1985年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生長激素基因工程”,領導“人生長激素基因工程”項目組完成了從實驗室研究到rhGH產業化的整個過程。重組人生長素(rhGH)基因工程實驗室階段研究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80立升發酵罐中試工藝》通過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經委組織的驗收,重組人生長素(rhGH)獲國家衛生部頒發《新葯證書》,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隨後又持續對rhGH的新劑型、新配方展開研究,在治療小兒垂體性侏儒症、抗衰老、護膚美容等領域的應用中都取得良好效果,申請並獲得發明專利授權一項。
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
作為此項工作的發起者、組織者、領導者之一,此項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陳嘉庚等獎項。。
創立了質粒上雙向DNA測序法
可以雙向測定克隆在多克隆位點內的任意DNA序列,為後來的DNA自動測序儀和“基因組計劃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為生命科學發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在國內最早(1985年)開展轉基因動物研究
在國家立項的重大科研“個體表達系統”項目下,開展了轉基因兔的研究。該研究成果在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異種器官移植與移植免疫
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列為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和國家科技部列為“863項目”,共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人源抗體轉基因鼠研究
在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委的重點項目支持下,完成了染色體的打靶、人源染色體庫的構建、人源免疫球蛋白輕鏈染色體片段合成、嵌合體鼠的構建等研究工作,為最終完成“人源抗體轉基因鼠”做好了技術準備工作。
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研究領域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
此項研究工作在國際上起步較早,比較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各種神經遞質的轉運蛋白,發表SCI論文40餘篇,申請了十餘項國內外專利。

社會職務


作為科技界的代表,自一九八六年起,連續擔任上海市第六、七、八、九、十屆政協委員。一九九二年擔任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委員。一九九七年擔任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常委。一九九八年擔任上海市第九屆政協常委,二零零三年連任上海市第十屆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