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

山西交城縣寺廟

永福寺位於交城縣城東1.5公里陽渠村。創建於隋開皇二(582),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重修,后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總佔地面積72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2250餘平方米,均為明清遺構。是交城縣平川創建較早、規制較大的佛教寺院。寺內現存碑刻5通。

建築特色


寺坐北向南,南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的樂台一座。樂台迎面正對山門(天王殿),左右又設邊門,成三門之數。兩角為鍾、鼓樓。山門前月台兩端石座上原有鐵獅一對。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板門將天王殿分為內外兩部分。外塑二尊密跡金剛,門內左右又有四大天王彩塑,現俱無存。山門於明萬曆間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建。東西鍾、鼓樓深廣各一間,上下兩層,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四周有磚雕圍欄。
前院正面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有三身佛,三身佛後有隔牆,面北正中有倒座觀音龕,形制較小。前院兩翼東西廂房各十間,東為僧舍、香積、庫儲,西為禪室、雲會堂。
大雄寶殿兩側各有掖門通往後院,後院正面為三教堂,面闊三間,形制規模高冠全寺,殿內原供佛、道、儒三主塑像,左右朵殿各五間,東為聖母廟,西為文昌宮,塑像民國時已毀。
後院兩翼為東西配殿,各為六間,東為伽蘭殿,西為地藏殿。西殿內祀地藏菩薩及十殿閻君。門內兩側原有面目猙獰的“索命二鬼”雕像,進門者腳踩地面機關踏板,“二鬼”即活動前傾,手中鐵索叮噹有聲,因嚇死了人而拆改。
永福寺為玄中寺下院,民國初年學校佔用,寺中塑像逐步搗毀,各殿堂內增築隔牆,門窗槅扇全部拆改。但其建築主體仍保持原狀。寺內原存多塊歷代碑記多數毀於五十年代和1965年。現存清乾隆四十二年、光緒二十年《重修永福寺碑記》二幢。

文物保護


1982年,交城縣人民政府將永福寺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