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干鎮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下轄鎮

差干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位於縣境西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鄰福建省武平縣下壩鄉,西接江西省尋烏縣項山鄉,南與本縣仁居鎮、上舉鎮接壤,北靠福建省武平縣民主鄉,總面積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44畝,山林12萬畝。

下轄新嶺、湖洋、三達、差干、文豐、加豐、湍溪等7個村委會42個村民小組,共1823戶7846人,16個黨支部共386名黨員。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五指石座落於加豐村境內。

行政區劃


差干鎮下轄村。
差干鎮
差干鎮
加豐村新嶺村
湖洋村三達村
差干村文豐村
文西村湍溪村

經濟


綜述

2007年末,全鎮總戶數1823戶7847人,其中農業人口1638戶7389人,非農人口185戶458人。2007年,全鎮實現
差干鎮
差干鎮
國內生產總值6297萬元,同比增長10.8%;工業總產值9612萬元,同比增長20%;農業總產值3153萬元,同比增長6.5%;完成工商稅收91萬元,同比增長24.65%;鎮級財政收入90萬元,同比增長13%;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收入3636元,同比增長3.5%;2007年,差干鎮被縣政府授予“表揚鎮”稱號。

文化


民俗文化

差干鎮扛仙師
“扛仙師”是一項民間信仰的祭祀活動,流傳於廣東省平遠縣差干鎮。
差干鎮
差干鎮
一、歷史淵源
據《平遠縣文物志》民間習俗篇記載:“扛仙師,相傳差干鎮謝氏自福建上杭遷來時,帶有仙師菩薩,每年農曆七月擇日扛仙師,全鎮有五處舉行扛仙師,即差干村、加豐村、湖洋村、湍溪村。各處日期不同。至期把仙師神像從仙師宮迎至家中,延請覡公作法祈禱,意可驅逐邪疫,是日各家親戚來往,甚為熱鬧。”
相傳,宋微宗政和2年(公元1112年)壬辰,福建上杭、武平等地受天災且有妖魔“蠻王”作怪,為害一方,民不聊生,朝廷多次派官兵征剿未果。時有上杭黃宗道老仙師、黃十三郎、幸公八郎父子(婿)三人於茅山(江蘇西南部)學道歸來,自覺法術高強遂上奏朝廷,願赴除妖,以保一方平安。上准奏並分別賜予令旗、馬鞭、金印、法水碗、銀號角、寶刀、諸書鐵卷。三人與妖魔奮戰七晝夜,妖敗退上杭紫金山下石圳潭,深藏石洞,稱千年不出;黃老仙遂以背靠峭壁,留下人形,謂之萬年不走。據說當年仍依稀可辨人形與腳印,惜現石圳潭已建電站,人形與腳印已淹於水中。自始,人們安居樂業、共享太平。
次年皇后得了崩漏之症,久治不愈,張榜天下,若能治癒皇后,定重加封賞。父子(婿)三人揭榜前往京城,治癒皇后之症。皇帝感其除妖及治病之功,赦封為護國“三大仙師”,賜建道觀“三仙宮”多處。
仙師三人百年之後,百姓感其恩德,遂雕像、刻碑時常祭祀,以作紀念並祈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特別是遇有旱、蟲等災時,祭祀祈求祛除災害,頗有靈驗。
中原地區漢族人幾次南移遷徒,謝氏裔孫也由河南遷至浙江,再由浙移閩。其中七十五世成茂公(號樂粵),初居福建武平萬安,元順帝至正年間徒福建高梧、上畲、上杭等地。後於明太祖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偕卓氏暨少子觀受,由福建上杭徒至廣東平遠縣差干開居,並奉來“三大仙師”宮內香火、牌位,初供於差干村上坊大神崗廟(寺),后供於下庵子寺(今差干小學側),年年祭祀,以祈人丁興旺,安居樂業。
明朝萬曆年間,隨著差干謝氏的繁衍,人口增多,已分佈差干各村坊安居,遂議建“三仙宮”並雕三仙師、龍王、土地伯公五座神像供奉。初建於黎坊河中央的文昌閣,后因洪水,祭祀不便,改建杞溪角崗嶺馬鞍岌下,隨後,又在湍溪村、湖洋村、上舉鎮的文裕村等處興建了“三仙宮”,祭祀沿襲至今。
二、基本內容
自從“三仙宮”建好后,百姓可以隨時祀奉拜祭,各村坊於農歷正月中旬統一進行許願,年尾十二月立春前還願,並於立夏日,鄉中父老代表聚會商議於每年農曆七月農事較為閑暇之時,立秋之後十日左右奉抬仙師神像出巡全鎮各村坊。其內容為:
“扛仙師”各村坊於農歷立夏日抽籤定好順序,並貼“順誥”定具體時間。然後從差干村黎坊請來一位“三仙師”先在當地供奉的“三公大王”香火,懸掛轎旁,一併巡遊、祭祀。儀式有“出宮”、“巡遊”、“迎神”、“祭祀”等,“祭祀”進行“三獻禮”。請來覡公做覡,作法;舊時做法事歷時七天七夜,有“上刀山”、“過火坑”等表演;現在覡公做法事一般有“落馬登座”、“招兵點將”、“安師點酒”、“裝身作扮”等九壇。輪到某村坊扛仙師時,親戚朋友均來往不絕。還有附近的商販帶著特產前來出賣如“東石花生”、“江西城江梨”等,商賈雲集,每隔五年,請戲班做戲,頗為熱鬧。
祭祀時的祭文為:
維時之良辰
沐恩弟子某某(題錢者)
暨坊(村)眾信士合家人等
謹以牲醴菓品,香楮請酌之儀
致祭於
赦封護國三大仙師三公大王暨列列尊神位前而祝曰:
差干鎮
差干鎮
恭維
尊神道著金山,靈昭石圳,得茅山之正統,相接鯉庭,精鬼谷之神機,兼資半子生等。始祖由閩入粵,久披鴻恩,今者自春而秋,長沾厚澤,茲當敬迎法駕,略表微誠,△△合境,伏乞來格,保障一方,消災降幅,永享安康,人沾百福,戶納千祥。
尚享
“三仙師宮”門口內堂、柱等貼有對聯,為時文人所題寫,主要的有:門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二水三峰對,長橋引岸橫”等,堂柱聯為“法學茅山封護國,跡顯石圳濟民安”,“翠崑崙之元氣,天尊開教,道法無邊修正果,得茅山之正統,三仙受戒,靈昭顯赫濟萬民”,“塑仙像、金鍍身,威靈顯赫三光拱照安天下,封護國,廣神通,功昭今古四方士庶沐昇平”。
各村迎仙師時,也須在迎放仙師像的老祖堂書寫對聯及尊神位(神榜)。
三、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等
1、仙師雕像為木刻座像,高60厘米,肩寬30厘米,龍王與土地伯公座像高50厘米,肩寬26厘米,三仙師各著袍甲,赤足,分別執金鞭、寶劍、銀號角等。龍王像為騎著神獸像,另有土地伯公像共五尊。
2、轎為六乘,除五位尊神乘座外,另一乘扛“香爐”。
3、旗幡13面。4、開道銅鑼兩面。
5、牌匾兩面。6、金瓜錘二隻。
7、鑼鼓若干副。
四、主要影響和價值
“扛仙師”屬於民間信仰的一項祭祀活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民俗學和文化藝術價值等。
1、歷史價值。作為一項民間信仰能夠延續近600餘年而至今仍在活動,可見其歷史底蘊之深厚。
2、民俗學價值。“扛仙師”此項祭祀活動,代表了一定區域範圍內的民風民俗,為當地群眾喜慶豐收,祈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項民俗活動。
3、該項活動中的“出巡”,“三獻禮”等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
4、旅遊開發價值,因“扛仙師”的活動,流行於差干鎮,可以為旅遊開發增添內容。

社會


教育

平遠縣差干鎮三達小學
平遠縣差干鎮加豐小學
平遠縣差干鎮新嶺小學
平遠縣差干鎮湍溪小學
平遠縣差干鎮湖洋小學

基礎設施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揮資源、人文、區位等優勢,積極實施縣“三大戰略”,“六頭(石頭、水頭、木頭、山頭、田頭、外頭)並進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打造旅遊重鎮、水電強鎮、礦產名鎮。2009年主要是以一庫(五指石水庫)一礦(多金屬礦)一堤(圩鎮河堤)一校(中學)一院(衛生院)一橋(差干大橋)等“六個一”建設項目為工作重點。
差干鎮
差干鎮
近幾年來,差干鎮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理清思路,發揮優勢,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抓重點,攻難點,做亮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經濟社會各項建設取得較大成績,連續多年被評為縣“三個文明”建設先進鎮或表揚鎮以及縣“五好鎮黨委”,2006年被評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被評為市“文明鎮”。2003年成立全縣首個民營企業聯合黨支部—橫龍民營企業聯合黨支部,並成為市、縣民營企業黨建工作的一面旗幟。
全鎮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全鎮所有鎮通行政村公路都實現了硬底化,三條出省公路中已有兩條進行了硬底化改造。2005年建成全縣首個鎮級廣場。全鎮7個村的村址得到全面修繕。五指石景區的基礎設施逐年改善,知名度越來越高,2007年被評為第二屆廣東省自駕游最優景點,全年共接待遊客兩萬多人次。全鎮共有小水電站22座39台機組,裝機容量10565千瓦時,佔全縣裝機總量的四分之一,平均年發電量3200萬度;鎮屬電站共有兩間4台機組1070千瓦時。以中聯石材為代表的石材生產正在加快發展,以鉬為主的多金屬礦正在探索開發之中,前景遠大。農業生產主要以塔子里臍橙基地和鄧頭坑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為示範點。塔子里臍橙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掛果面積有1000多畝,鄧頭坑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產值達到100萬元經濟發展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37萬元,比增12.4%;工業總產值3839萬元,比增22.9%;農業總產值2398萬元,比增3.7%;鎮級財政76收入萬元,比增8.6%;農村人均純收入3971元,比增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