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泉溶洞
羅泉溶洞
羅泉溶洞位於四川省省級歷史文化古鎮羅泉鎮,於公元1988年被當地居民發現,景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羅泉溶洞美輪美奐,是以獨特豐富的石灰石天然溶洞群而聞名的川中奇觀。
羅泉溶洞
羅泉溶洞
羅泉古鎮在四川仁壽、威遠、資中三縣交界的深丘中,隱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旁。羅泉溶洞於公元1988年,由當地幹部黃維明、黃維中兄弟倆在蟠龍洞、睡獅洞和飛凰洞三洞之間發現了羅泉溶洞。她隱蔽較深,現已開發的“鹽器長廊”、“水簾洞”、“音樂廳”、“龍伏連環洞”、“龍宮”等五大景區,近百個景點完全保持了原始特色。洞內用彩燈布景,人行道及安全通風口已全部完工,公元1992年10月已正式對外開放。
羅泉溶洞
洞中暗溪潺潺,順著溪水,在昏黃的燈泡下,頭頂石壁上不時有水珠滲出,在耳畔落下滴答作響,鍾乳倒懸,向下生長,石筍如寶塔矗立,有蔚為壯觀者,凝結成瀑,更是自岩頂噴涌而下,洞中低矮處石柱連接天地。因為洞中燈光暗淡,岩壁犬牙交錯,參差不齊,石鐘乳突兀離奇,洞中支路錯落更是一片漆黑,好一派幽冥地府景象。
羅泉溶洞
信步漫遊,鹽器長廊里的猿人頭、水簾洞的巨型八卦圖、荷花仙子、怒虎、音樂廳前的九龍塔、龍女洞中的情侶石、霸王鞭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在一片幽靜中,使人覺得那層層疊疊的石筍、石花、石柱彷彿有了生命,一個有限的溶洞融匯了懂外無限的大千世界。
在觀音廳里。神話中的觀音娘娘正駕祥雲踏薄霧向遊人走來,專為濟世救民,普渡眾生而奔忙。進入龍宮,一條彎彎曲曲的龍脈線引人如勝。這條龍脈線是龍王爺為好心人進龍宮設置的路標,若是心懷叵測的人,沿著這條龍脈走將會跌進萬丈深淵。龍宮開闊龐大,面積近萬平方米,宮內集中例如近40個驚奇景點,其中有龍王大殿、伸天小石林、漂亮的龍女桶裙、閉目打坐的白龍王似睡非睡、故作嬌媚的螃蟹精欲走非走、巨大的山中水母悠哉游哉、奇特的定海神針威力無窮。在石筍密布,在富麗堂皇的羅泉溶洞里,玲瓏鐘乳石婀娜多姿,色彩繽紛、似禽似獸、似神似人栩栩如生,這氣勢磅礴的絕倫景觀,使萬千遊人遐想聯翩,沉醉於神話般的夢幻仙境中。
羅泉溶洞
羅泉井以獨特豐富的石灰石形成了川中奇觀——溶洞群。蟠龍洞(即肖洞子)、睡獅洞(即韓洞子)和飛凰洞(即死人洞)三洞鼎立,遙相呼應。特別是新開發的位於羅泉鎮東側1500米處的“羅泉溶洞”點綴於三洞之間,更是錦上添花,真實的再現了溶洞的本來面目。
羅泉人自古有游賞溶洞之習俗,每逢端午節,羅泉人都殺豬、宰羊、殺雞,全家團聚,吃粽子,飲“雄黃酒”,不能飲酒的兒童則將“雄黃酒”擦於雙頰,酒足飯飽之後,方圓十餘里的羅泉人,男女老少,手執火把或油燈、油罐,邀伴而行,“鑽”進溶洞。過“一線天”,看“五色景”;爬巍峨“雪山”,聽滴水“彈琴”;攀“捨身崖”,敲“玉石筍”。長長溶洞,寂靜幽雅,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上有洞;洞中有水,水下有洞,水上有山;似洞非洞,似山非山,似水非水,山、水、洞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游洞者宛若身進桃園,心在天堂,忘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盡情領略大自然羞羞答答地賜與人間的萬般風情。
直到疲乏之至,游洞者才緩緩地“鑽”出洞口,拿著從溶洞中採集的“玉石筍”。攜婦將雛,迎著落日的餘輝,戀戀不捨地離去,羅泉人“鑽”溶洞的習俗始於何年已無從稽考,但世代相傳,至今依然如故。
溶洞的成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層是先決條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當這種水在地下深處有一定壓力時,溶解更甚。石灰岩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十萬、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會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就會形成空洞。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份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岩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便形成了石鐘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由於這種地理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在石灰岩溶洞地區的地下水流出地面就成了溶洞泉。
羅泉溶洞
鐘乳石和石筍大不相同,一個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從上面垂下來;一個象春天從地面下“冒”出來的竹筍。
洞頂上有很多裂隙,每一處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斷滲出來,每當水分蒸發掉了,那裡就留下一些石灰質沉澱。一滴、兩滴、三滴……水不斷出現,又不斷地揮發,洞頂上的石灰質愈積越多,終於生成一個乳頭——這就是鐘乳石的“童年”時代。以後,乳頭外面又包上一層層石灰質,以至越垂越長。有的鐘乳石的長度能達到好幾米。
石筍是鐘乳石的親密夥伴。當洞頂上的水滴落下來時,石灰質也在地面上沉積起來。就這樣,石筍對著鐘乳石向上長。可以說鐘乳石是“先生”,石筍是“後生”。但石筍底盤大,本身比較穩定,不容易折斷,所以它的“生長”速度常比鐘乳石還快。石筍的最大高度能達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長出來的“石塔”。
往下長的鐘乳石,有時候也會和往上長的石筍接在一起,連接成一個石柱,兩頭粗,中間細,不明底細的人還認為是誰鑿出來的呢。在許多石灰岩洞里,鐘乳石和石筍多數不是連在一起的;那是因為不是鐘乳石折斷了,就是過多的石灰質堵塞了水滴的通路,水滴被迫改變路徑轉移到另一處,又長出一根新的鐘乳石。這樣,鐘乳石和石筍就不會“碰頭”了。
地下水在鐘乳石和石筍的形成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凡是它流過的地方就會留下痕迹,或是一道溝或是一個洞,或是一根鐘乳石,或是一根石筍,或是一根石柱;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樹林”、“珠簾”等奇麗景象。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碰到:例如用來燒水的壺底常結一層垢。取出一些加些醋,會看到有大量氣泡產生。這是因為自來水裡含有碳酸氫鈣、碳酸氫鎂等,水垢的某些成分就是它們在加熱時的分解產物,如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等。因為大自然中溫度沒有煮開水那麼高,所以鐘乳石和石筍等的形成也就沒有那麼快,是經過幾萬年的長期沉積,不斷變遷才形成的。
石筍的成因
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錐體。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或從鐘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於水分蒸發,另一方面由於在洞穴里有時溫度較高,水溶解CO2的量減小,所以,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就會
自下向上生長的是石筍,從上往下生長的是石鐘乳。石筍和石鐘乳是怎樣形成的?是碳酸鈣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溶有碳酸氫鈣的水遇熱或當壓強突然變小時,溶解在水裡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同時放出二氧化碳。洞頂的水在慢慢向下滲漏時,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上述反應,有的沉積在洞頂,有的沉積在洞底,日久天長洞頂的形成鐘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筍。還有是因為由於地殼不斷運動,海水退去,出現了綿延不斷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這些露出來的石山,長期受雨水風霜沖刷,頂部變成刀山劍石狀了。石峰底座,由於地史時期地下水的長期溶蝕,河水的長期衝擊,漸漸地形成了溶洞。溶洞繼續被溶蝕擴大,而溶於水中的石灰岩溶液,從洞頂往下滴,甚至往下流,促進二氧化碳進一步擴散,同時溶液受蒸發作用,形成飽和,剩餘的碳酸氫鈣沉澱,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長的石筍。石鐘乳的形成,同石筍形成的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石鐘乳從上往下長就是了。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鐘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據說,石筍和石鐘乳,每百年才長高一厘米,長一米,就是一萬年了。在地上長成一個尖錐體,很象竹筍,故名石筍。
羅泉溶洞位於資中城西51公里的羅泉鎮境內。
成都五桂橋長途車站乘直達車到資中縣,資中縣車站每天15:00以前都有班車發往羅泉,2小時車程。由成都上成渝高速過資陽后在球溪出入口下高速道,向西沿路打聽,由此到羅泉都是土路,2小時車程不太好走。如果車技不高,建議搭車前往。
羅泉溶洞
聖靈山大溶洞地處金李井鎮,距資中縣城12公里、成渝高速公路魚溪站出口1公里,成渝線上旅遊景點中獨一無二的大溶洞,是川中旅遊觀光的理想景點。聖靈山大溶洞是中國西部喀斯特淺丘地貌非常珍貴而難得的一大奇景,也是亞洲最長的溶洞之一,是由6億年前水蝕石灰石構成的半地下岩溶溶洞。
京東大溶洞發育於中元古界長城系高於庄組岩層中,此地層岩齡距今已有15億年,是目前我國在白雲岩地層中發
羅泉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