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啄木鳥
帝啄木鳥
帝啄木鳥,學名Campephilus imperialis,是鴷形目啄木鳥科中的一種,也是所有啄木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60cm。與象牙喙啄木烏是近親,中文俗名中的白嘴啄木鳥有時會造成混淆。
![帝啄木鳥](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5/m65b5696819e461782e64b15e889e48d8.jpg)
帝啄木鳥
帝啄木鳥生活在海拔1920至3050米的山區森林內,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區也有紀錄。常在杜蘭戈松、墨西哥白松、火炬松及孟特松等混合針葉林內生活。主要以死去的老松樹樹榦內的昆蟲幼蟲為食。一對帝啄木鳥夫妻需要至少26平方公里的廣闊林地才能繁殖後代。非繁殖季節時帝啄木鳥會視乎食物的情況而選擇單獨行動,或結為最多12隻個體的小組集體覓食。
帝啄木鳥曾一度廣泛分佈於整個墨西哥,直至1950年,仍有為數不少的個體分佈在西馬德雷山脈(Sierra Madre Occidental)附近,包括索諾拉州西部及奇瓦瓦州,而至哈利斯科州南部及米卻肯州等地。
![帝啄木鳥](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6/m96a88eb2341b10da8534f0ddc9514ea4.jpg)
帝啄木鳥
造成此鳥數目急劇下降的原因包括其棲息地被開發破壞,由於此啄木鳥依賴年老的松樹,而且需要較大的生活面積,因此森林砍伐等開發活動對它們造成的影響相當致命。此外當地的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ra)視帝啄木鳥為民間藥材,幼鳥被視為美食等原因也導致過度捕獵的出現。有研究指也有不少人只為了近距離觀賞這種美麗的鳥類而將它們射殺。
Lammertink等根據1956年後的多次觀察報告推斷此鳥在20世紀90年代仍然存活,主要分佈在其歷史上曾出現的分佈區的中部,在這段期間沒有可靠的紀錄並缺乏有關的研究數據。
目前全球有約120具帝啄木鳥的博物館標本,但一張活生生的帝啄木鳥相片或錄影片段也沒有留下。
象牙啄木鳥——絕跡人間的“上帝鳥”。象牙啄木鳥困為長著象牙色的大啄而得名,它是界上體形最大的一種啄木鳥。象牙啄木鳥身披黑白相同的亮麗羽毛,頭頂有艷麗的紅色羽冠。因為它太漂亮了,幾乎每個人在看到它時都禁不住說一句“上帝啊,多美麗的鳥”所以象牙啄木鳥也被愛鳥者昵稱為“上帝鳥”。
象牙啄木鳥曾廣泛分佈在美國西南部的密林深處。19世紀80年代,象牙啄木鳥的數量直線滑落。後來,象牙啄木鳥被列為1880年以來北美滅絕的6種鳥類之一。所以人類為了保護象牙啄木鳥作出了一些有效措施。較出名的措施美國內政部宣布了一項耗資千萬,名為“希望走廊”的保護計劃,這項計劃還提出把現象牙啄木鳥的地區展為“世界級的野生鳥類保護區。”
白腹黑啄木鳥,它是啄木鳥中最為珍稀的一種。白腹黑啄木鳥屬於中型鳥類,體長約為46厘米。它的前額、頭頂、枕部肖紅色,頭頂程枕部的羽毛一伸展,就形成一個漂亮的紅色羽冠。顎紡也是紅色的,其於頭、頸、胸羽具有銅綠色,腰部和腹部呈白色,背、肩和翅上的覆羽具有銅綠色的光澤,額、喉、前頸和頸側具有白色的條紋。它飛翔時白色相似,但雌鳥頭頂不是紅色而是黑色,它也沒有紅色的顎紋。
白腹黑啄木鳥主要分佈在四川西南部、雲南西部等山地,還分佈在韓國、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個地方。
大斑啄木鳥是體型中等(24厘米)的常見型黑相間的啄木鳥。雄鳥枕部具狹窄紅色帶而雌鳥無。兩性臀部均為紅色,但帶黑色縱紋的近白色胸部上無紅色或橙紅色,以此有別於相近的赤胸啄木鳥及棕腹啄木鳥。虹膜-近紅;嘴-灰色;腳-灰色。叫聲:鏨木聲響亮,並有刺耳尖叫聲。分佈範圍:歐亞大陸的溫帶林區,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北部及東部,印度支那北部。
。
啄木鳥為什麼不會腦震蕩
![帝啄木鳥](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a/mbab75ae39c29453822042add2b47141c.jpg)
帝啄木鳥
原來,啄木鳥的頭骨十分堅固,其大腦周圍有一層綿狀骨骼,內含液體,對外力能起緩衝和消震作用,它的腦殼周圍還長滿了具有減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頭部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使其在啄木時頭部嚴格地進行直線運動。假如啄木鳥在啄木時頭稍微一歪,這個旋轉動作加上啄木的衝擊力,就會把它的腦子震壞。正因為啄木鳥的喙尖和頭部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因此,儘管它每天啄木不止,多達102萬次,也能常年承受得起強大的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