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司打口的結果 展開

司打口

司打口

司打口,位於澳門半島東南部,火船頭街河邊新街相銜接處的一塊休憩空地。葡文以1866〜1868年澳門總督之名命為柯邦迪前地。前面部分是巴士總站。旁邊有英京,新新兩家酒店。由於營地街市改建,司打口曾經改為臨時街市。

簡介


司打口,葡萄牙文:Praça de Ponte e Horta)位於澳門半島西部、風順堂區北邊,是澳門內港的一個休憩廣場,長約100米,闊約35米。前地的最東端接聚寶街與群興新街交界,東北接有蓬萊新街,最北端接火船頭街,最西端則接河邊新街與比厘喇馬忌士街交界,最南端則有隧道通往安仿西巷。

名字來源


“司打口”名稱中的“司打”,其源由歷來存在著兩個說法:一說是因為洋人稱呼這些貼在箱上的完稅印花為“Stamp”,把該字取其粵語音譯即為“司打”;另一說是指因為收稅屬於財政範疇,故“司打”一詞應是來自葡文“Fazenda”(意即“財政”)的粵語音譯,而昔人也有把國課署(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財政部門)叫為“司打署”,稱其印發的稟紙為“司打紙”等。
最後的“口”字,則是源自當時的澳門人稱埠頭為“水口”;故把兩者併合即為“司打口”。而司打口的原有名字,也隨著“司打口”的產生而漸被遺忘,至今亦無從稽考。

與鴉片貿易


葡文以1866〜1868年澳門總督之名命為
葡文以1866〜1868年澳門總督之名命為
從康熙三十一年起,鴉片生意的主導地位已由原來的葡萄牙商人變成英國商人,因為英國人銷售鴉片的方法比較高明。澳葡方面有見及此,便開始向鴉片商開徵更多的煙稅,以防鴉片市場被英國人壟斷。而這些所謂的“額外煙稅”,官方稱這是“向中國海關包洋葯稅”,自己祇是“代中國海關向外商徵收洋葯稅而已”;但實際上,這些稅項只有小部份交給清廷,大部份則是由澳葡政府佔去。
由於當時澳門對外的水路交通都以北灣(即內港)為主要港口,故在這一帶就有多個埠頭,不過這些大都是屬私家用途。其中位於今司打口位置的埠頭,當時其對出還屬水域,埠頭為“凹”字形,中間的河道約在今聚寶街和蓬萊新街街口之間,可予船隻在其航行,在以西北的盡頭為石階,以便船隻靠岸及上落船客和貨品。在與火船頭街的位置還架有一道木橋連接埠頭兩岸,但只可行人。
司打口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澳葡收歸的,澳葡在埠頭兩岸興建貨倉存棧(稱“公棧”或“官棧”),並於石階上修建一座大屋。而澳葡則利用司打口進口美名為“洋葯”的鴉片,並在此埠頭駐有汛兵和稅吏,而石階上的大屋原來就是用作收稅的辦公樓。自此,司打口便成為了當時澳門唯一一個鴉片進口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