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隴山

小隴山

小隴山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徽縣兩當縣的交界處,總面積31938公頃。處於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對加強長江上游的水源涵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具有深遠意義。

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天水頭二三灘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其升格為“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省林業廳管轄。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暖溫帶—亞熱帶過渡地區保存最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地區,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和暖溫帶的過渡帶,為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另外,這裡還處於我國動物區系分界線,東洋界和古北界物種在此相互滲透分佈並以此為過渡帶進行南北擴散,過渡性非常明顯。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原始、獨特,物種古老珍稀,生物多樣性典型、豐富。小隴山還是我國羚牛秦嶺亞種的最西分佈區和甘肅省境內羚牛秦嶺亞種的最大分佈區。

簡述


甘肅省4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3為坡地,山區、沙區佔90%以上,而水土流失面積達12.7萬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的28.2%,每年分別向黃河和長江輸入泥沙5.18億噸和0.5億噸,分別占黃河、長江流域年輸沙總量的1/3和1/10。隴東南地區,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而坐落於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戰略地位更是非比尋常。
長江上游的綠色屏障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徽縣、兩當縣的交界處,總面積31938公頃。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是“天水頭二三灘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其升格為“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省林業廳管轄。處於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小隴山自然保護區,對加強長江上游的水源涵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具有深遠意義。

自然植被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通過強化資源管護,科學區劃生態公益林,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取得連續多年無森林火災,無發生重大破壞生物資源的好成績。良好的管護,再生資源的擴大增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迅速增長,實現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小隴山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高,天然林比重較大,現有林地面積28723.2立方米,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9.93%,森林覆蓋率為80%。保護區內原生性森林群落總面積1082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9%。保護區活立木總蓄積量1658969立方米,其中原生性森林的活立木蓄積861005立方米,佔總蓄積量的51.9%,比重較高。保護區植物種類非常豐富,已查明的高等維管束植物有138科590屬1314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4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種類有紅豆杉銀杏2種;國家II級保護種類12種。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有嘉陵江及其支流東溝河、瓦窯溝、雲鳧河、陳家溝等,水系呈輻散狀分佈,最後向西和西北彙集,注入嘉陵江。其中嘉陵江是保護區最大的過境河流,幹流流經保護區西緣。年徑流總量8.4×107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1.6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800立方米/秒(1981年),流域平均徑流深297.6毫米。
據專家考察每公頃有林地涵養水分比同面積裸露地多1322立方米,減少水土流失180立方米。尤其是大面積的生態公益林,發揮了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特殊功能。

基因寶庫


亞熱帶過渡地區保存最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地區,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和暖溫帶的過渡帶,為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另外,這裡還處於我國動物區系分界線,東洋界和古北界物種在此相互滲透分佈並以此為過渡帶進行南北擴散,過渡性非常明顯。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原始、獨特,物種古老珍稀,生物多樣性典型、豐富。小隴山還是我國羚牛秦嶺亞種的最西分佈區和甘肅省境內羚牛秦嶺亞種的最大分佈區。
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物種豐富,分佈有脊椎動物30目、76科、317種,昆蟲14目153科1611種。分佈在保護區內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33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羚牛秦嶺亞種、林麝雲豹、豹、金雕等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如鳶、紅隼、紅角?、大靈貓獼猴黑熊斑羚等28種。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區系交錯彙集,是甘肅省和秦嶺地區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十一個重點地區之一,還是世界上所確定的植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國內外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影響。

生態旅遊


隨著保護區工作的不斷深入,科研考察的範圍逐漸擴大,再加上小隴山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名符其實的動植物基因寶庫。生態旅遊就是利用自然生態資源,使旅遊者享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美好生活的一種休閑方式。小隴山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為80%,原生性森林群落更是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9%,所以小隴山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具有絕佳優勢地位。
根據自身優勢,小隴山自然保護區分門別類,將其旅遊資源做了總結歸納,為進一步開展森林生態旅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獨特的“鍋坑”地貌。保護區屬於典型的岩溶地貌,其核心地區頭二三灘等地發育的大面積的喀斯特漏斗“鍋坑”群是我國較為罕見的、獨特自然景觀,同時其小環境內的植被還呈現倒置現象。保護區的羚牛以“鍋坑”作為棲息地,與秦嶺中東部的棲息地選擇明顯不同,同時該種群與周邊地區的種群相對隔離,其生存機制非常特殊,具有重大的保護和研究意義。
二是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地形陡峭,地勢複雜,其南有東溝峽、西北部有嘉陵江天塹使保護區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閉合環境,大部分地區的山地基本為原始狀態,極為完好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使得一些古老的物種,如紋背闙?、短尾闙?、小麝闙等和孑遺植物水青樹領春木、杜仲等在保護區得以繁衍生息。
三是豐富的植物物種。保護區位於秦嶺和大巴山的交匯地帶,氣候上兼具南北的特點,是世界上所確定的植物物種豐富的地區。在31938公頃的區域內分佈著1314植物、1928種動物(1611種昆蟲),為我國秦嶺西端甘肅省境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四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中心和我國特有物種的中心。保護區地處秦嶺,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向暖溫帶過渡帶,為南北氣候的分水嶺。位於我國動物區系分界線,東洋界和古北界物種在此相互滲透分佈並以此為過渡帶進行南北擴散,過渡性非常明顯,對於研究、監測我國動物區系的變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如其地質地貌對追溯地質歷史、環境變遷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其植被格局、羚牛的生存機制、棲息地選擇等問題也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保護價值巨大。五是神秘的自然景觀。沿屏河由東南向西北依次為西溝峽、觀音峽和土地峽。“三峽”綠樹遮陰,道路隨著溝谷千繞百折,兩側青山峻險,懸崖陡立,各種怪石點綴於峽中,是休閑度假、遊覽觀光的理想選擇。在頭二三灘保護區五里長灘至狼家山十餘公里處,分佈著形狀類似鐵鍋一樣的大小百餘個“鍋坑”。“鍋坑”里的植被與山地植被呈反向分佈,“鍋坑”底部為草地植被類型,中部是灌叢、箭竹林,鍋口為冷杉林,如此特異的植被分佈的形成原因是局部小氣候的影響還是土壤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索。“鍋坑”的存在,為保護區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六是稀有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居住著“棚民”,即“湖廣”後裔。據史料記載,清乾隆末年,湘貴爆發了苗族起義,波及湘、貴、川三省的十多個縣,清廷即刻鎮壓,交戰中雙方遇瘟疫均告半途而廢,苗民起義軍被迫進入川楚交界的林區居住,清政府稱他們為“棚民”。清嘉慶元年,湖北爆發白蓮教起義,轉戰楚陝、甘、川,“棚民”紛紛響應並給予大力支持。在清兵強大的武力攻擊下,白蓮教起義於9年後失敗,教友也隱匿於深山中,成為“棚民”。“棚民”的原生態生活方式也是最具旅遊吸引力的部分,如沿用整整一個世紀,簡易實用,攜帶方便的“吊鍋”,還有久唱150多年不衰,粗獷高亢,具有明顯西南情調和濃郁鄉土氣息的“兩當號子”等,無不吸引遊人前來探訪與感受。

科學管理


一是組建單位、配備人員、健全制度。組建局機關各科室,完成定崗及人員配置;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及工作目標責任,堅持用制度管事,用規章管人,使日常工作、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有章可循,使保護區的各項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
二是重人才,以人為本。經過認真選拔,將一些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能幹成事的優秀人才選拔了到了四科一室和兩個保護站的管理崗位上來,從而形成了一支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幹部隊伍,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小隴山
小隴山
三是抓項目求發展。積極爭取項目,以求得保護區的發展。目前局爭取得到國家林業局一期工程建設,並完成了《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初步設計》,保護區能力建設。另外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公益林造林項目方面積極爭取,為使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謀求項目。四是學習考察,開闊眼界啟迪思路。為了學習借鑒好經驗、好辦法,使保護區少走彎路,實現健康快速發展的目標,保護區管理局先後組織有關業務人員赴兄弟單位考察和學習。深入林區,現場觀模,學習兄弟單位的資源保護、科研管理、護林防火、保護站建設等管理經驗。通過考察學習,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為局今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重視科研。保護區管理局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按資源優勢選擇確定科研項目。組織完成了《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羚牛生境保護措施模式研究》、《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清樹的發展模式研究》和《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簡介》等報告的研究,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搭起交流的平台,同時也為我國大、中專院校的實習調查鋪墊了極為堅實的階梯。
六是抓學習強素質。局領導始終把學習作為工作與實踐的第一要務,一年來始終按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狠抓職工幹部自身建設,一是抓學習、提素質,適應新工作。局工作人員來自不同的崗位和行業,對保護區和實地情況不熟,要通過實地調查和學習,掌握新情況,熟悉新環境,適應新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參與保護區建設的本領。二是加強自身修養,搞好團結協作。全局工作人員身處對新環境、面對新工作,要牢固樹立積極主動,苦練實幹的意識;事無巨細,身先士卒的態度和團結共事,公道正派的良好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