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富

李崇富

李崇富,男,漢族,湖北省鄂州市人,1943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原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評審組科學社會主義學科評審組成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科學社會主義教材編寫課題組主要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個人經歷


196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8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5年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工作時晉陞副研究員;1993年在清華大學晉陞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哲學教研室主任、社會科學系副主任、哲學與社會學系副主任。
先後工作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清華大學,1997年7月調回中國社會科學院,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至2005年12月)。
現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評審組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同時,兼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法人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比較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是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是中共十六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主講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與鄧小平理論。

主要成就


主要著作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之命運》(合著)、《認識發生論》(合著)、《思維世界導論》(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教程》(主編)、《現代哲學思維的智慧》(主編)、《毛澤東人生價值理論研究》(主編)、合著和主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讀本》和《馬克思主義150年》等多部。
1.《馬克思主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主編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
2.《李崇富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3.《歷史唯物主義與改革開放30年》(主編之一),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4.《新中國六十年與歷史唯物主義》(主編之一),國防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5.《科學發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6.《歷史唯物主義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編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主要譯著

《非生物界的反映》;發表《多元化與自由化》(獲北京市第二屆社科成果二等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和《“三個代表”——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主筆,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論文約二百篇。

主要論文

1.《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對“兩型社會”建設的現實意義》,《黨政幹部學刊》2011/01。
2.《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現實意義》,《湖南社會科學》2011/01。
3.《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形態》,《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1/01。
4.《關於解決大城市房價畸高的基本思路》,《中國流通經濟》2011/04。
5.《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前線》2010/01。
6.《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高校理論戰線》2010/02。
7.《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必須始終做到“三個堅定不移”》,《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6。
8.《歷史唯物主義同新中國一起成長和發展》,《江西社會科學》2009/09。
9.《論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01。
10.《關於科學發展觀的哲學解讀》,《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01。
11.《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合著),《紅旗文稿》2006/18。
12.《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6/04。
13.《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方法論問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01。
14.《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觀念到現實的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7/02。
15.《論科學地理解科學社會主義》,《江西社會科學》2007/05。
16.《關於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幾點認識》,《前線》2007/12。
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7/04。
18.《歷史唯物主義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深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1。
19.《必須堅持和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01。
20.《正確理解共產黨的先進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02。

成果獲獎

《較量--關於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戰略沉思》(獲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合著,獲院第二屆優秀著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