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唐朝中期宗室、大臣

李涵(?-784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祖李虎六世孫,高平郡王李道立曾孫。

出身畢王房,簡樸忠謹,有俊才之稱。門蔭入仕,累遷左贊善大夫。得到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錶薦,出任關內道鹽池判官。支持唐肅宗李亨即位,授尚書左司員外郎。安史之亂后,奉命宣慰各鎮,授給事中,遷兵部侍郎。大曆三年(768年),出使河北,解決盧龍節度使李懷仙被殺事宜。回朝後,遷浙西觀察使,從平汴州之亂。入為御史大夫、京畿觀察使。

唐德宗即位,授光祿卿、左散騎常侍,以尚書右僕射致仕,冊封襄武縣公。興元元年(784年),去世,追贈太子太保。

人物生平


李涵是高平王李道立的曾孫。他簡樸而忠誠、謹慎,是宗室子弟中的俊才。李涵初經升遷,累官至太子贊善大夫。后被郭子儀錶薦為關內道鹽池判官。
至德元載(756年),安史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入蜀,皇太子李亨則北上平涼。朔方軍留後杜鴻漸與李涵等僚屬商議道:“平涼不是聚兵之地,若想取勝,一定要到朔方。如果我們奉太子(李亨)為主,聚集河隴兵力,聯結回紇,同時徵召北方勁騎,南下平亂,可以收復二京(長安、洛陽),雪恥國辱,上報明主,下安百姓。”杜鴻漸於是起草表章,陳述朔方軍的軍資力量,並讓李涵趕赴平涼謁見李亨。李亨大喜,授李涵為左司員外郎,改任宗正少卿。又遷任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等職,至少到此時,李涵已被封為襄武縣開國公。
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平定。當時李涵正在為母服喪,朝廷予以奪哀,強行命他充任河北宣慰使兼御史大夫,持節宣慰河北。李涵所到之處,口不言私事,飲食簡單,席地而睡。完成使命后,李涵一再請求終制(服滿喪期),唐代宗李豫見他瘦弱不堪,於是同意。期滿后,李涵被提拔為給事中,改授兵部侍郎。
大曆三年(768年),盧龍兵馬使朱希彩殺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李涵再次以河北宣慰使兼御史大夫官銜出使河北。回朝後,外任浙西觀察使。
大曆十一年(776年),汴宋都虞候李靈曜佔據汴州(今河南開封)謀反,李涵派部將王棲曜率軍四千,作為河南掎角,以對抗汴州叛軍。
在浙西任職五年後,李涵又入朝升任御史大夫、京畿觀察使。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適即位。李適認為李涵性格溫和,少有決斷,不適合任御史台的長官。於是改拜他為太子少傅、山陵副使。為避父親李少康名諱,李涵經向朝廷請求,又轉為光祿卿。不久后,再任左散騎常侍,最終以尚書右僕射之職致仕。
興元元年(784年)九月,李涵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

親屬成員


烈祖:李虎,西魏太尉、隴西公,追封唐太祖。
天祖:李繪,隋朝江夏總管,追封雍王。
高祖:李韶,高平王。
曾祖:李道立,高平王,過繼給永安王李孝基。
祖父:李景淑,畢國公。
父親:李少康,睢陽郡守。
兒子:李鮪、李鯤、李鰅。

人物評價


常袞:文以禮樂,主於忠信,雅有學行,通於理體。並才望推重,聲華茂著,竭誠之效,早見於艱虞;從政之績,備彰於事任。簡廉無私,純白不染,守以直道,行其至公。載馳輔軒,善喻中旨,歷踐台閣,率由舊章。拔選部之滯才,留左曹之駁議,士林公族,歸美攸多。(《授李季卿右散騎常侍李涵尚書右丞制》)②朕之茂親,腹心攸寄,純因所以致命,文質所以經邦。溫恭禮讓,誠信易直,勵菲躬之節,秉憂國之心。美其公才,嘗所任委,再令宣撫,皆合事經。既述謙誠之詞,兼陳理化之績,尉我憂念,意甚嘉之。(《李涵河北宣慰制》)③志以足言,學於古訓,安和好敬,慎靜尚寬。服居大僚,常所親信,每授重寄,必揚休聲。往以幽薊渤碣之聞,戎府方州之大,俾付王命,以親諸侯。至於再三,秉此純一。盡人臣之節,罔或辭難;徇國家之利,豈憚勤遠。信以協誠,惠以交福,周爰咨度,不遑啟處,朔陲寧晏,敬賴親賢。(《李涵再使河北制》)
劉昫:①涵節行著聞,諝和易為理,庶幾近仁也。(《舊唐書》)②涵、諝和易,庶乎近仁。(《舊唐書》)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