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1條詞條名為牛郎織女的結果 展開
- 中國著名民間故事
- 中國古代傳說
- 1963年嚴鳳英主演黃梅戲彩色電影
- 2003年溫兆倫、郭羨妮主演香港電視劇
- 漢語詞語
- 2010年國產動畫片
- 2009年鞠覺亮執導電視劇
- 戲曲曲藝
- 2008年尹麗川執導電影
- 費玉清演唱歌曲
- 白雪演唱歌曲
- 朱恆夫所著愛情小說
- 1987年版豬哥亮主演爆笑劇
- 張雷、司徒蘭芳演唱的歌曲
- 成君憶所著愛情小說
- 張瀚元演唱歌曲
- 2016年拍攝電視劇
- 蔡國慶、任靜磁帶合輯
- 默契(李智)、小時演唱的歌曲
- 牧童與貴婦
- 萌萌噠天團演唱歌曲
- 華視《說老婆的壞話》主題曲
- 1949年周詩祿執導電影
- 1939年趙樹芹執導電影
- 陳冠希所演唱歌曲
- 趙一豪音樂專輯
- 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電影連環畫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連環畫
-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連環畫
- 牛郎織女 09版
- 牛郎織女遊戲版
牛郎織女
中國著名民間故事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
星官體系
牛郎織女
史籍記載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觀察星象,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有現存的文字記載的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地域分野最早見於漢代史籍,《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讖緯類典籍《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
《詩經。小雅。大東》
周代《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現了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
南朝梁殷芸《小說》
小說原文:
《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小說譯文:
天河的東邊住著織女,是天帝的女兒(注意:天帝不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崇拜的最高神靈,天帝是上古傳說中的帝俊或五天帝之一)。她年年在織布機上勞作,織出錦繡天衣,自己都沒有空閑打扮容貌。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准許她嫁給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后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樑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明代朱名世《牛郎織女傳》
織女是鬥牛宮中第七位仙女,系玉帝之婿張天君所生,俗呼做張七姐,玉帝之外孫女。玉皇駕前之金童調戲織女,玉帝欲斬金童。國師太上老君求情,將金童貶下凡塵,織女獨居河東工織數年。金童在牛家莊牛員外家出生,七歲時父母雙亡,遭大嫂虐待。太白金星哀愍,啟奏玉帝命金牛星下凡,託附牛身,和金童作伴。大嫂叫金童白天放牛,夜裡與牛同睡,並欲毒死金童,幸而被牛搭救。大哥為防止金童再遭毒手,決定分家,金童在牛的建議下只領走耕牛。玉帝同意成全牛郎織女,十三年期滿命太白金星領回金童和牛,大嫂遭報應而死。牛郎在天河岸邊,看見幾位仙女在洗浴,牛郎偷取織女衣服。織女正在著急,牛郎向前送上衣服,彼此感念舊情。玉帝下旨二人成親,二人卻不去拜謝瑤池聖母玉成之德,忘卻了應盡之天職。經聖母上奏玉帝,玉帝大怒,派托塔天王捉拿,二人反抗,玉帝下令處死。太上老君再次求情,令彼二仙永遠分別。后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上奏玉帝准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逢一次,世稱牛女二星。
詩經·小雅·大東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潸焉出涕。
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無浸獲薪。契契寤嘆,哀我憚人。薪是獲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古詩十九首(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註:此詩書於織女洞內石壁上。)
《荊楚歲時記》(節選)
(南北朝)宗懍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秋 夕(七律)
(唐)杜 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織 女 仙 洞(七絕)
(明)楊光溥
金梭曉夜為誰忙,隔水桃花滿洞香。
萬國盡沾堯雨露,九重欲補舜衣裳。
綺羅光映雲霞重,機杼聲拋日月長。
卻笑天台有仙子,此生誰解憶劉郎。
游 織 女 洞 記
(清)蘇泰初
是一篇主要講述作者遊歷織女洞遊記,內容略。
鵲橋曲(歌行體)
(當代)嘉蓮居士(李東曉)
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浪漫情懷: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牛郎織女的浪漫情懷。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和順縣文化館、沂源縣文化館獲得“牛郎織女”保護單位資格。
牛郎織女
我國古籍中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是《詩經小雅大東》篇,但是文中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班固在《兩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是夫婦的文學作品,要算《文選洛神賦》了,文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由此來看,牛郎、織女的故事並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漸漸被古人所意會的。現在所見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幾種。
版本一:《荊楚歲時記》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飪,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種說法與一則民間傳說極為相似。相傳,牛郎和織女原本都是天上的星宿,牛郎放牧,織女織布,兩人兢兢業業,十分勤勞,深得玉皇大帝的喜歡。於是,玉帝便賜婚於他們兩人,讓兩人結為夫妻。但不承想,牛郎和織女在婚後如膠似漆,以致荒廢了工作。玉帝盛怒之下,讓烏鵲傳旨只准他們每七天相會一次。但是烏鵲卻誤傳成每年七夕相會一次。據說,在民間,每當七夕過後,烏鵲身上的羽毛就會脫光,這是對烏鵲傳錯命令的懲罰,罰它脫毛為牛郎織女相會時搭橋。
版本二:相傳,織女是玉帝與瑤姬的女兒,她在見到牽牛後,兩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便私訂終身,但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戀愛的。於是,王母娘娘便將牽牛貶到了人間,並懲罰織女不停地織雲錦。織女坐在織機旁常常淚流滿面,但她還是會盡心織好雲錦,為的就是博得王母娘娘大發慈悲,讓牽牛早日返回天庭。某日,幾個仙女見織女整日苦悶,便懇求王母娘娘讓她們一起去人間的碧蓮池一游。王母娘娘心情正好,便應允了她們。話說牽牛被貶到凡間后,生在了一個農民家中,取名“牛郎”。由於父母早逝,哥哥和嫂子待牛郎非常刻薄,於是牛郎便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一同生活。殊不知,這頭老牛就是當年為牽牛求情,被王母娘娘貶到人間的金牛星。一天,老牛突然對牛郎說:“你今天去碧蓮池一趟,那邊有幾個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仙衣藏起來,紅色仙衣的主人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會說話,知道它是個神物,便照著老牛的話做了。那件紅色仙衣的主人正是織女,雖然牛郎已經記不起織女,但織女認出了他就是牽牛。於是,織女答應了牛郎的求婚,兩人結為夫婦,開始了幸福的生活。不久,他們還生下了一兒一女。可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速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捉回天庭。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回來的牛郎告訴她說:“老牛死了,它說讓我剝下它的皮,緊急的時候可以披著它飛上天。”織女聽后,自然明白老牛的意思,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就在這時,刮來一陣大風,織女被天兵天將帶走了。牛郎見狀,便趕緊披上老牛的皮,桃上一對籮筐,籮筐里坐著他們的一對兒女。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正好趕來。她見狀,便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在牛郎和織女中間一劃,頓時,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橫在了牛郎和織女中間。牛郎帶著兩個孩子在天河這邊哭,織女在天河的另一邊望著夫君和兒女也哭得聲嘶力竭。王母娘娘也被這場面感動,便讓牛郎和兩個孩子留在了天上,只准每年的七月七日讓他們在鵲橋相會。現在,我們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還可以看到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明亮的星星,這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在牽牛星的兩邊還有兩顆小星星,這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
版本三:《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緯書》云:“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嘗見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未還,被驅在菅室是也。’”文中說,由於牽牛在娶織女時,借了天帝兩萬錢,因為久久未還錢給天帝,才造成了兩人分隔兩地的結局。可見,當時作為統治者的蠻橫無理。
版本四:傳說,織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一次,織女在人間遊玩,后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過的牛郎撿走了衣服。兩人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並生下一男一女。但是人神戀愛是違反天條的,玉帝命令織女必須離開牛郎。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後,便馬上用扁擔挑起一對籮筐,將一對兒女分別放入筐內,去追織女了。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條大河忽然擋在了他的面前,這就是王母娘娘划的銀河。王母娘娘見他們感情真摯,便破例讓他們每年的七夕相會一次。
版本五: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準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相關記載:
牛郎織女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註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名稱),織女二星神當會。”由以上諸材料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古詩十九首》首選透露出了這一信息,這裡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萌芽於先秦,漸成於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故事框架基本確定。儘管不同的歷史時期,故事的細節和具體內涵因時而變,但其中蘊涵的對愛人的忠貞不渝的觀念卻穿越千年溫暖後人。
無論是漢代以來的“求智巧”,還是魏晉南北朝以後的“鵲橋會”,都離不開中國古人對天文星象的長期觀測和豐富的想象。西周先民時代,古人就以“牽牛”、“織女”對銀河兩端的遙遙相望的一對星象進行命名。《詩經·小雅·大東》中記載:“維有天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千牛,不以服箱”。這是可查的關於牛郎織女最早的記述。隨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廣泛流傳,七夕這一天被定義成天河兩邊的牛郎和織女通過“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就日益演變成中國的“情人節”。
關於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後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天河就是我們在夜裡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中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天文學家叫它“銀河”。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從前中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恆星。附近銀河裡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恆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中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引《小說》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方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機會。”今天,牛郎織女名字已成分隔兩地難以會面的夫婦或相愛男女的代稱。
《古詩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江女,纖纖推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詩道盡牛郎織女相愛不得見的苦愁悲遇,實乃分居兩地伉儷的貼心寫實。
《牛郎織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兒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他沒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出自於葉聖陶的《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
宇宙星系
牛郎織女星
織女星秋天晚上,我們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織女星。在初秋,晚上九點鐘左右她越過我們的頭頂;秋越來越深,她越過我們頭頂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織女星和附近的幾顆星連在一起,成為一架七弦琴的樣子,我們叫它天琴座。這是介紹織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狀及名稱來源。
牽牛星在織女星的東方,白蒙蒙地像雲一樣的一片,斷斷續續從北到南橫過天空,這就是銀河,也叫天河。天河的東南面有排成一條直線的三顆星。中間一顆很亮,兩旁的光芒較弱,看去與中間的一顆距離恰好相等。用直線把這三顆星連結起來,正像一條兩臂相等的槓桿。這三顆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擔星。這中間一顆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牽牛星。他的光輝稍稍帶點黃,不及織女星亮,可是其餘的星全比不上他。這是介紹牽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狀。
織女星和牽牛星和太陽一樣,都是恆星。織女星的光輝是太陽的50倍,牽牛星的光輝是太陽的10倍有餘。只因距離我們太遠了,所以看去不過是兩顆比較大的星。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都是恆星及他們的光輝。
織女星距離地球26光年,牽牛星距離地球16光年。太陽光從太陽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織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離地球的距離。織女星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移近太陽,牽牛星也在移動,每秒鐘接近太陽33千米,這速度和地球的公轉速度——29千米每秒—差不多。它們的移動並不是正對著太陽的,移動的方向也漸漸在改變。所以,不用擔心它們會和太陽相撞。這是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的移動。
科學解釋
牛郎星同織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會嗎?
夏夜在室外乘涼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鐘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考究一——西安軼事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裡,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西漢牛郎、織女星象演變為動人的神話傳說。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征討西南諸國,訓練水軍,開鑿昆明池。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別立牛郎、織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牛郎織女神話美妙傳說從此由天上來到人間,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西安織女廟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牛郎織女傳說”,201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考究二——魯山軼事
眾所周知,中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牛郎織女的民俗文化起源於中華大地上農耕文明最早發達起來的區域。而農耕文明最早形成於氣候、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中原嵩山周圍地區。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開展農耕生產的區域,也是春秋戰國及秦、漢、晉等朝代農業文明最發達之地。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中原名鎮,夏商建制,歷史悠久,魯山縣幾部志書,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魯山縣誌》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對於牛郎織女的地名傳說故事均有記載。《平頂山市地名志》、《魯山縣地名志》、《魯山縣辛集鄉(轄魯峰山)地名志》等書中載:“古時,該村有一姓孫名守義的小夥子,忠厚樸實,常在魯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個女兒在魯山坡根潭裡洗澡,九妹(即織女)的衣裳被孫守義拿走,遂與牛郎成親。”牛郎後裔就是魯峰山西南腳下孫義村孫氏村民,該村80%村民姓孫,都尊牛郎為祖先,尊織女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爺”為“老天外爺”。
魯峰山(又名魯山、魯山坡)周邊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遺跡有十多處。明嘉靖《魯山縣誌》為魯山現存最早的一部志書。志載:“牛郎洞,在瑞雲觀下半山,面南,內立牛郎神……九女(傳織女為玉帝之九女)潭,在縣東北十八里魯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龍王廟。”魯峰山山頂的瑞雲觀中有牛郎織女殿,內塑牛郎織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畫;瑞雲觀前為南天門,傳為牛郎和織女上天處;山南半腰牛郎洞傳為牛郎棲身並與織女成親的地方;洞前方7米處有一石壁掛牆,傳為織女的梳妝台。2008年3月,魯山縣文物所對牛郎洞進行發掘,發現洞口為漢磚壘砌,還出土了唐宋時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時期的瓷盞片、銅箱飾件、銅錢等,可見魯山民眾在此對牛郎的祭祀由來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處有一牛郎墳,其後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樑處有高、寬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稱亮石台或亮聲台,傳為牛郎織女對歌跳舞處;距亮石台不遠處有面積約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傳為織女與眾姐妹沐浴處,也是當地民眾祈雨求子的地方。潭側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兒,另一殿為九女靈霄殿,所祀九女即織女。孫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農曆臘八、春節、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時要從牛郎洞、九女靈霄殿請祖,然後再送祖,祭祖時唱祭祖歌、灑酒、上五穀等,這些民風民俗也是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民俗文化遺風相吻合的。
魯山至今保留著牛崇拜的習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員。魯山有40餘處帶“牛”字的地名。魯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廟會,會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孫義村(現移至鄉政府所在地辛集街),這既是魯山夏季最熱鬧的一次大會,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魯山的最好佐證。魯山有植柞養蠶的歷史,傳魯山的織綢技術就是織女下凡後傳授的,魯山絲綢被譽為“織女織”、“仙女織”,魯山人還喜種“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傳為織女從天上帶下來讓人間度春荒的。魯山民眾還多在院落里種植葡萄,相傳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時,人們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聽到他們的喁喁私語。
考究三——沂源軼事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始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后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緻。
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每至七夕節,牛郎官莊的婦女都會興緻勃勃的用紙折出金元寶,供奉在織女洞中。
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考究四——和順軼事
山西和順是地處太行山之巔的一山區小縣,因為一個優美的民間傳說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久佔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順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來又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門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在和順當地鄉間,一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一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和文化是一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聰明的和順人正在憑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間整體形象,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
和順縣加快傳統文化資源的搶救、開發與利用,唱響“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晉劇名家主演的新編晉劇《鵲橋會》今夜開始在山西省演藝中心演出。在和順城鄉,“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藥畫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相繼舉辦,一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聖母、鳳台小戲、五穀畫、剪紙、刺繡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當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來。
“七夕”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山西省晉中地區的和順縣是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地域(並非說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風俗傳承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地域。和順縣的南天池與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景物20處之多,從地名來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與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記載的地名或村名,其餘地名及相關景物名稱均長期流行於民間,如今能見到的有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還有如今已毀圮無蹤的王母娘娘廟、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傳承著生動鮮活的牛郎織女故事和七夕風俗活動,其整體環境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情節十分融洽和諧。經有關專家多次實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正式命名和順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8年6月7日,國務院以國發(2008)19號文件將和順縣“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於這樣的故事,山西省民間習慣稱七夕節為“天河配”。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時,山西省民間還曾保留著扎像賀節的風俗,人們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供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
考究五——鄖西軼事
鄖西的“鄖”,在字典中專釋地名,“隕”乃隕石,意即墜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織女星就在銀河的西岸。“鄖西”二字意味天上織女星落在鄖西,織女與牛郎相親相愛。鄖西境內的天河,不僅在河名上與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與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在天河流域,鄖西縣城東南邊的石門灣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稱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華蓋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稱作“石公公”。
鄖西人祖祖輩輩都認為這兩塊山石是牛郎、織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間有塊兀立的巨石叫“金釵石”,傳說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時遺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鄖西縣城西部的懸鼓公園裡還有一個如“懸鼓”的山石,傳說是女媧鍊石補天的石頭,也有傳說是織女下凡洗浴時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東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頂的娘娘廟裡供奉著王母娘娘的神像。懸鼓觀東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這裡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邊是觀一邊是庵,一邊是女一邊是男。經考證,是淳樸的鄖西人為了紀念牛郎、織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婦到鄖西”,鄖西是美女之鄉。鄖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們公認的。
考究六——南陽軼事
河南省南陽市寶天曼伏牛山區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古樹參天,鳥獸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競秀,滿目涌翠,西峽龍潭溝瀑布群水石相依,風景獨秀,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相傳牛郎由於得到千年古牛的指點,與織女在這裡相遇並相愛,從此過著和諧甜美的生活。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織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織女,牛郎大哭。老牛卻讓牛郎披上自己的通靈牛皮追趕,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尋織女,為了紀念這個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經住過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而在南陽市城南20里的宛城區溧河鄉,有一個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該村人說,傳說中的牛郎就是他們村的人,是一個叫孫如意的年輕人。在牛郎庄發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隨後村中修建了牛郎織女像,一到七月初七這裡就香火旺盛。
牛郎庄中祖輩流傳下來的牛家宅,據說是牛郎曾經的居住地。
牛郎庄祖輩流傳下來的飲牛坑,據說是牛郎當年放牛飲水的地方。這裡無論是旱澇年份,該坑一直保持這個狀態。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僅傳承著“炸巧果”、“乞巧”、“祭祀”等習俗,並且在這一天早上,老人還要把公雞殺掉,怕它提前報曉而縮短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後,白河東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圍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燒香祭祀、祈福求子。
2007年,南陽“牛郎織女傳說”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10月,南陽市文化局具體實施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南陽”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最終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認定了"牛郎織女傳說源於南陽"的說法。
考究七——太倉軼事
在太倉南郊“六國碼頭”南面,劉家港旁邊有一條黃姑塘,河邊有一個黃姑村。古時候傳說,這裡是牛郎織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黃姑廟,廟裡供奉著牛郎和織女的神像,這裡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牛郎織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後人訛稱為黃姑星;織女叫織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織女在天上自由相愛,玉帝和王母娘娘認為他們“門不當,戶不對”,以“談情說愛,影響工作”為名,把織女嚴加看管,把牛郎貶下凡塵。牛郎下凡前,織女悄悄對牛郎說,如果到了人間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滿清水,望著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織女的倩影。牛郎銘記在心,降生到了太倉南郊黃姑塘旁邊的黃姑村的一戶農民家裡。
黃姑村上的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在阿哥阿嫂家過活。有一隻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飛到牛郎身邊,牛郎就把牛養好,經常到田頭放牛,非常親密。哥嫂平時一直欺負他,虐待他,燒了好東西偷偷吃,不給牛郎知道。老牛有靈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東西,就叫牛郎趕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著牛郎要分家。牛郎說我別的不要,就要這頭牛,種一塊地,住一間茅草屋。
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織女織的布特別好,生意好,還肯教黃姑村上的婦女們學織布,相鄰關係很親密。老牛臨死前牛頭擱在河岸上對牛郎說:“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放好,到危及的時候可以派用場,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條河浜現在還叫“牛頭涇”。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玉皇大帝發現織女不在機房裡織布,派天神天將查問,知道織女降生到黃姑村,與牛郎配成夫妻,還養了雙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將將織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見天色不好,趕緊回家,發現織女不見了,抬頭望望天上,見織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擔兒女急急飛身上天,一邊追趕,一邊喊叫,“天將休得無禮,還我妻子!”織女見牛郎追來,心想我是玉帝孫女,諒必不會把我怎樣,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嚴刑,揮手叫他們不要跟來,牛郎不聽,織女急了,把頭上一枚金簪拔下來,朝身後劃了一下,劃出了一條銀河,河水翻滾,波濤滾滾,把牛郎他們攔在河東,不能渡河。
玉帝把織女抓去后,狠狠的訓斥了一頓,監禁在機房裡織布。牛郎不能與織女相見,兒女們哭喊著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織女可憐,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織女與牛郎相會一次。這天,由鳥鵲搭橋,讓牛郎織女帶了兒女上天,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流傳了千百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陝西西安、山西和順、河南南陽、山東沂源等地爭執不休。中國民協先後命名山西和順縣和河南魯山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西周時期的《詩經·大東篇》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據專家考察,大東的位置在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東沂源縣燕崖鄉。作為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發源地,燕崖鄉擁有國內唯一一處與傳說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
燕崖鄉牛郎廟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莊,村裡人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大賢山東麓下臨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稱織女洞,傳說是西王母囚禁織女的地方。
2013年3月2日,中國民俗協會理事長劉魁立與沂源縣縣委書記韓國祥共同為中國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中心揭碑,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燕崖鄉成為國家指定牛郎織女故鄉傳說遺址。
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為期三天之久的七夕情侶文化節。
通過組織舉辦“(沂源)七夕情侶節”,充分展示沂源以“牛郎織女”景區為主的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濃郁的民俗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提高全民的旅遊發展意識,豐富提升“牛郎織女”旅遊文化內涵,努力打造以“牛郎織女”為主題的特色婚戀產業基地,努力把“七夕情侶節”辦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節慶活動,全面弘揚和傳承七夕傳統節日文化,積極倡導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促進夫妻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
牛郎織女景區位於淄博市沂源縣,距縣城15公里,森林覆蓋率92%。景區主要景點有織女洞牛郎廟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牛郎織女民俗展覽館、情人谷、葉籽銀杏、織女泉、九重塔、玉皇閣、姊妹泉、祈願閣等人文景觀和各種石刻碑林。牛郎織女景區文化底蘊豐厚,景區具有中國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古建築遺址,被專家稱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地貌的特徵逼真顯現了“天上銀河”“地下沂河”,天上有“牛郎織女星”,地下有“織女洞牛郎廟”,形成“天上銀河,地上沂河”“在天成像,與地成形”的奇觀。
• 另外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之發源地——陝西西安市
西安牛郎織女石刻(西漢)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牛郎織女傳說”,201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南灃村有兩個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當地人稱之為“石婆”和“石爺”。據介紹,這兩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刻立於昆明池畔,俗稱“石爺石婆”。現牛郎像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常家莊村北,織女像在斗門鎮棉紡廠內,兩者間距約3公里。
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這裡就建成“石爺廟”、“石婆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至今還保留著七夕祭祀牛郎織女的大規模民俗文化活動。
“石婆廟”,也叫“織女廟”。在廟門外的牆上,貼著一大張紅色的紙,上面記錄著村民捐建這座廟的功德錢數。
步入殿內,可見有人值守的織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著衣服,走近觀察可以發現其造型、線條頗為粗獷,以至於有人發問“這是石婆還是石爺”。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這裡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學、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靈驗。
有研究文章就此稱,“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當地逐漸形成了每年兩次大型活動(正月十六,一說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結婚。七月初七相會),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廟裡去的慣例。
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河南魯山傳說
在魯山縣辛集鄉境內的露峰山西南有個孫義村,該村千餘名孫姓村民一直以來把牛郎孫守義作為自己的祖先敬奉,村裡多年來流傳不演《天河記》(關於牛郎牛郎織女的戲)的習俗。牛郎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后經老牛指點,放牛郎巧盜下凡到蓮花潭洗澡的仙女的紅衣,兩人得以成親,生育一雙兒女。後人們將孫守義住的這個村叫孫義村。牛郎與織女美麗的愛情故事的發源地是魯山的說法也一直在魯山一帶流傳。
中國七夕愛情文化之鄉——河北邢台傳說
河北邢台天河山流傳著很多有關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2005年,天河山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為“中國愛情山”。2006年,天河山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七夕文化之鄉”。
位於邢台市東部的天河山有著豐厚的人文內涵,孕育了著名的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天河山附近很多村莊都以牛郎織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專家考證后認為,天河山生態旅遊區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織女峰、鵲橋等大量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和人文遺跡,極有可能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
牛郎織女傳說之——河南南陽說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目完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南陽人張衡《南都賦》中也有“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漢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環繞南陽,素有“天漢中白水”之稱,形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河漢、天漢、銀河。據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楚辭》地名考”引蕭詧《愍時賦》:“彼南陽之舊國,實天漢之嘉祉。”那麼,就在白河兩岸發生了家喻戶曉、有跡可尋的“牛郎織女”故事。應合了南朝梁殷雲的《小說》和《淮南子·風俗通》所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廢織紝,責令歸河東。”
桑林與桑庄 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版本中,要麼沒有交待故事發生地,而交待故事發生地的,幾乎都指向了“南陽城西二十里有個牛家莊……”或“牛郎是南陽桑林人……”。民俗學家張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人……”。
牛郎織女
根據古今流傳的故事發生地,仍可以在南陽城西二十里處尋到古時的桑林及相關遺跡、風俗、傳說。在1981年地名普查時,據一位有學問的老人吳德明回憶:“聽外婆說,這裡古時候叫‘桑林’,自從嫁到這裡,庄北邊就有一片上百畝的古老桑樹林。”旁邊現存有村民俗稱“桑樹墳”的漢墓遺址,草叢中,地埂邊遺存著大量的麻紋漢磚及桑樹毛子。
桑庄(桑林)位於今天的“二十里崗”,緊臨古往今來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詩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經過牛郎織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這一帶。詩人採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南陽城西美麗動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過村塢”,描寫出了一片桑林之廣大,都蓋過了村子。
牛郎庄與織女庄在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趕出家門,帶著一頭老黃牛和破車離開了桑林(亦稱牛家莊),在河東岸住了下來。這與白河東岸“牛郎庄”的傳說十分吻合。
牛郎庄有一個傳說:採桑織錦的織女,在白河岸邊與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談情說愛。織女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嫁給了牛郎。天長日久,織女的父母發現並拆散了他們。思妻心切的牛郎趕著老黃牛尋到這裡,由於織女父母嫌牛郎太貧窮,不讓他們相見。無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個草棚住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但是,隔不斷的親情使他們悄悄地在村的鵲橋相會,傾訴離別之情。
位於白河東岸二十里的“牛郎庄”自古以來就有這個村名,至今仍有著牛郎的宅基地、飲牛坑、牛家冢、鵲橋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窪村俗稱“織女庄”。自古以來,史窪的姑娘不嫁“牛郎庄”,這是受到“牛郎織女”愛情悲劇影響而遺存至今的婚俗。當地人認為,牛郎織女雖然恩愛,但不能白頭到老,由此成為當地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還有一種說法是,嫌牛郎庄太貧窮。千百年來,史窪村的姑娘的確是無一例嫁到牛郎庄。
在河南魯山流傳的故事裡還有許多後續牛郎織女生活的鮮活內容。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係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在辛集鄉孫義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即起廟會、唱大戲,從來不看《天河記》。因為《天河記》里關於他們祖先的一些描寫不尊重。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他們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記》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