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效應
瓶頸效應
英文名稱:Bottleneck effect 當人群通過一個入口或出口處,若有次序地行進,可順暢流通。行進速度愈快則流量愈大。而當人群很擁擠時,則流量大大減少。在公路上行使的車輛,若相互保持一定距離,則交通流量可很大。如果遇到一個狹窄的路段,則車輛密度增大而形成堵塞,流量立即減小。這就是所謂的“瓶頸效應”。
瓶頸效應
又如,不知有多少次了,作者在寫文章的過程中,走筆到某一“地帶”,突然被一個句子的選擇難住了。於是作者苦思冥想,哎,想著想著,那個句子的“形象”倒真的在腦海里出現了。但當提起筆來時,不知怎麼的,這個“形象”明明已經到了筆尖,卻偏偏寫不到紙上。實在要教人“擲筆三嘆”嗬!
再如,在工作中要醞釀一種設想時,一種構思幾乎就出來了,可就是卡住了, “出”而不“來”。大家說氣惱不氣惱!
諸如此類的情景,不知讀者諸君是否也有經歷過?但據作者向一些同事、朋友徵詢,回答都幾乎是異口同聲的: “這種經歷是常有的事,很叫人頭疼。”不少同事、朋友還舉出了生活、學習和工作各個方面的渚如此類有趣而又費解的例子。
大家不妨把上述所說的那種常常出現在問題就要解決時的現象,形容為“幾乎有了”、 “已經到了舌尖兒上了”的狀態。此時,大家似乎感到茅塞頓開,但又不確切知道該如何解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形象地稱之為解決問題的“先聲”,“只聞其鳴響於有無之際而不降臨。”這種現象簡稱為TOT(Tip Of the Tongue)。顯然,當人們處於TOT狀態時,欲行不能,欲罷不忍,也許有點象要打噴嚏前的樣子,心裡是頗為難受的。
瓶頸效應
這種“TOT”狀態的形成,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乃是一種“瓶頸效應”。
所謂“瓶頸效應”,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心理過程中各個因素、環節的相互關係。社會角色扮演者在進行某項創造活動時,在從事某一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為時,要求與之相關的各因素、環節配合與協調並進,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環節跟不上,就會成為“瓶頸”卡住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的正常進行。有的時候, “瓶頸效應”得到了克服,TOT狀態很快從“几几乎有了”轉向“有了”,從“就在舌尖上”轉為“完全說出來了”,問題獲得解決,創造趨於成功。有的時候,聽任“瓶頸效應”起作用,TOT狀態得不到解除,時間一長,心理上鬆懈併產生一種惰性,那就會使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前功盡棄。
由此看來,如何有效地消釋有礙創造性地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瓶頸效應”,必然為每一個立志創造的社會角色撈演者所關注。
在赤壁之戰中,東吳與曹操的勝負為什麼最後取決於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研究系統論的一些專家,從系統功效的角度,對這次戰役進行了考查分析。在這次戰役的“借東風”事件之前,有蔣干中計,孔明借箭,苦打黃蓋,闞澤獻詐,龐統授計等。所有這些,都可以看成是這次戰役中各“要素子系統”,各自發揮其子系統功效,比如蔣干中計后,殺了蔡瑁、張允,使曹操失去了兩個得力水軍首領,為曹軍訓練水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僅僅靠這些尚不能取得這次戰役的最後勝利。要取得最後勝利,還缺最後一個要素子系統一東風。正是因為東風這一要素加入在這一戰爭系統中,並與其他子系統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才產生了新功效,消釋了“瓶頸效應”,取得了決戰的勝利。對此,有關專家稱為系統功效的“東風效應”。就是說,由於新的要素子系統與其他要素子系統相互作用,該作用所產生的效果,能構成一個產生正功效的新的系統或者能改變原系統的系統功效。這便是“東風效應”的含義。
大家已經知道,社會是一個系統,人也是一個系統。同樣,大家也可以把個體扮演社會角色的過程看成是一個系統,把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動、某一行為看成是一個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一個系統總是由三大類的子系統構成的:要素子系統、一般子系統、多餘子系統。其中,要素子系統是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東風效應”就是要素子系統變化或新的要素子系統加入時,給大系統增加的正功效。
借東風
《三國演義》中那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想必大家是十分熟悉的。周瑜為了赤壁火攻,與曹操一決雌雄,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但是,曹營依江北,吳軍駐江南,欲用火攻,還缺少一個必要條件:東南風。如果沒有東南風,就會象“瓶頸”一樣卡住整個活動的進行,就會使周瑜的計劃和準備工作前功盡棄。為了消釋這個“瓶頸效應”,使眼看就可以成功的計劃及活動從TOT狀態中突圍而出,於是,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火借風威,風助火勢,東吳大勝曹操。可見,在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諸葛亮“借”來東風,東吳是無法取勝的;東風在這次戰役中起到了消釋“瓶頸效應”的決定性作用。
這就告訴大家,要呼喚來“東風效應”去消釋“瓶頸效應”,就必須對大家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動或某一行為系統,在出現TOT狀態、被“瓶頸”卡住時,適時地加入新的要素子系統,從而給系統增加正功效,從“瓶頸效應”中脫穎而出。
那麼,新的要素子系統”又是怎麼得來的呢?天上掉不下來,地上冒不出來。雖然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所借的東風似乎是向老天爺之神靈祭來的,其實,只要稍作分析,如果諸葛亮沒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沒有自身大腦的思維活力,那是斷斷不可能“祭”到東風的。在這裡,倒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句話可以給人以啟發。那就是說,任何妙計良策的誕生,總是要藉助於心之器官,有賴於大腦的思維能力。 “眉頭一皺”,大腦的機器開動起來了,各種生長在知識和實踐經驗之事實基礎上的聯想,就會展開飛翔的翅膀,最終歇腳於最有價值的妙計良策之高山上。
阿基米德
“事實是死東西,是想象力賦予它們生命”,英國:物理學家廷德爾說得好。因為,知識是靜止的、封閉的和有限的,想象力則是運動的、開放的和無限的。想象力是能動的知識。如果把知識比作“金子”,那麼,想象力就是“點金術”。因此,為了消釋大家自身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的某些“瓶頸效應”,當大家在呼喚“東風效應”、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時,應當重視思維的想象力。撒開聯想之網,啟動思維之鑽機, “新的要素子系統”才會被大家捕捉得到,才會被大家開掘出來。
一是“擴大聯繫點”
即從時間上、—空間上相近,或形式上、內容上相似的事物和現象中進行聯想,比如記不清楚某個數學公式了,大家不妨先想想與之相近的數學原理、數學符號,數學公式,想想它們在哪一個章節。又如大家一時想不起老同學的姓名了,大家就不妨先想想與他(她)相近又與大家自己相識的其他老同學的姓名。如此聯想往往能激活起深藏於記憶深處的知識和經驗。在事物發展變化中,面臨著多種可能性集合即事物的可能性空間,大家對可能性空間內互相聯繫的點認識得越廣泛、越深透,對各種條件之間的聯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就越多,就越能找到“新的要素子系統”,從而準確、全面地把握某種確定的方向,取得有利創造的“東風效應”之效果。
二是擬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單”
頭腦風暴
三是學會“積極的休息”
在一個人解決某一問題,從事某項創造活動的過程中,思維要經歷四個階段:
(1)檢查和清理問題的“準備期”。這一階段的狀態是高度緊張,全神貫注和努力、深入地對對象進行探討。
(2)將活動的重點從意識區轉移到無意識區的“醞釀期”。在這個“短時休息”的階段內,有的人養神休息或者睡覺,有的人則通過運動或散步來“散心”。
(3)產生解決問題之辦法的“頓悟期”,經過也許是: “豁然開朗”、 “啊,原來如此!”
解決方法
這四個階段,是以“緊張→鬆弛→頓悟→緊張”之循環的節奏呈現的。一方面是努力、緊張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是散心,鬆弛和解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大家的思維處於TOT狀態,被“瓶頸”卡住時,一般正是思維高度緊張之際。而精神高度地集中考慮一個問題,時間過久可能會造成思想堵塞,就象在竭力回憶一件從記憶中消失的事情時往往出觀的情況,因為當自覺的思考在不斷活動和十分疲勞時,可能收不到下意識思考傳遞的信息。這對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呼喚“東風效應”以消釋“瓶頸效應”,是無益的。因此,必須學會“積極的休息”,就是在思維過程中,緊張的思考後,如果發現被“瓶頸”卡住了,那就不妨暫時鬆弛一下,休息一會兒,使大腦神經中樞在思維的循環性節奏中恢復平衡狀態,這往往有助於“頓悟期”的降臨。心理研究以及眾多事實,已經反覆證明了這一點。
誠然,大家還可以找出其他一些方法來。關鍵的一點是,請大家記住,TOT狀態並不神秘, “瓶頸效應”並不可怕。只要大家想方設法去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依靠知識和實踐經驗激發想象力,那麼,辦法就會“為有源頭活水來”,何愁“東風效應”呼喚不來呢?!
瓶頸效應是指在同一物種中大量的個體被殺或被禁止交配的遺傳事件。(A population bottleneck (or genetic bottleneck) is an evolutionary event in which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a population or species is killed or otherwise prevented from reproducing.)
由於環境的激烈變化使群體的個體數急劇減少,甚至面臨滅絕,此時群體的等位基因頻率發生急劇改變,類似於群體通過瓶頸,這種由於群體數量的消長而對遺傳組成所造成的影響稱為瓶頸效應。
參數對比
注:遺傳漂變:由於某種機會,某一等位基因頻率的群體中出現的出現世代傳遞的波動現象稱為遺傳漂變(隨機遺傳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