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拱

著名教育家、化學家、哲學家

王星拱(1888年-1949年10月8日),男,字撫五,安徽懷寧人,著名教育家、化學家、哲學家。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王星拱
王星拱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科學技術學院。
在英國留學期間,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進步運動。
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歐洲支部。

工作經歷

1916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宣傳科學知識,反對宗教迷信。
1925年"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主張"科學萬能"。
1929年任省立安徽大學校長。后又與王世傑、李四光等一起負責籌建國立武漢大學,任國立武漢大學化學系首任系主任。
1933年5月出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后因得罪戰時教育部長陳立夫。
1945年7月,王星拱調任中山大學校長。
1948年3月,他辭職回到安慶。其間,國民黨當局屢次催逼他飛赴台灣,他都不予理睬。

個人生活


健康生活

1949年10月8日,王星拱在上海病逝,終年61歲。
在上海的300多名武大校友不約而同地聚會哀悼;陳毅市長送來了一幅輓聯,上書:“一代完人。”遺體后被運回老家,與其妻葉玉芝的遺體合葬於故里。

後世紀念


王星拱和武漢大學
2008年是武大西遷樂山70周年,也是王星拱老校長誕辰12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為武大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老校長,武漢大學在櫻頂老圖書館旁建了王星拱雕像。
王星拱
王星拱
從1934年6月到1945年7月,王星拱正式擔任武大校長11年,時間之長,僅次於李達(14年),他在武大工作並實際主持校務前後長達17年之久,為國立武漢大學招攬賢才、發展學術做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是為武大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是武漢大學最傑出的校長之一。在長期的工作中,王星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主張,提出:“大學的任務,在道德方面要樹立國民的表率,在知識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論,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進社會進步的事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武大於1935年開創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設立農學院,發展成為一所有5個學院15個系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
1937年,抗戰爆發。王星拱及時穩妥地做好了遷校準備,使武大在搬遷諸大學中受損最小。國難當頭,王星拱多次發表演說,號召抗日,並以教書育人為手段,在教學中灌注抗戰的精神,特彆強調戰爭與困難時期的人格教育。
1938年,王星拱率校西遷四川樂山,曾拒絕國民黨在校內建立區分部,並保護進步學生,支持學生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武大西遷樂山後,物質匱乏,經費困難,王星拱殫精竭慮,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教學與科研的正常開展,使武大得以繼續和發展。他不顧病痛的折磨,跑遍了整個抗戰大後方,廣攬學者名流。他不問出身、派別,一律兼容並包,往往親自登門相邀,從而延聘了不少出類拔萃的教授,取得了卓越的學術成就。
他長繼承蔡元培兼收並蓄、任人惟賢的傳統,聘任周鯁生為教務長(后政見不合,撤換為朱光潛),趙師梅為訓導長,葉聖陶、方重、張真如、楊端六、陶因、石聲漢、愈忽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學者為各系主講。還延請郭沫若黃炎培等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蒞校講演、評論時局武大繼30年代躋身“民國五大名校”之後,再次與西南聯大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一道,被並譽為“四大名校”,還贏得了著名科學史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的高度讚賞。武大“樂山時期”的輝煌,王星拱當居首功。
1947年中山大學不少學生在“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反蔣遊行示威中被捕,他多次向廣州軍政當局據理力爭,要求釋放被捕的愛國進步學生,遭拒絕後,王星拱憤然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