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振

楊有振

楊有振,男,1958年5月出生,山西河津人,博士研究生學歷,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與金融創新

研究方向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與金融創新

研究課程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微觀金融理論研究等

論文


[1] 楊有振. 中國上市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溢出效應分析——基於CoVaR技術的分位數估計[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7)
[2] 楊有振. 中國商業銀行風險規避與股權結構:基於面板數據的經驗與證據[J]. 財貿經濟,2010(6)
[3] 楊有振. 國內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效應:實證分析[J]. 財貿經濟,2008(10)
[4] 楊有振. 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體制的演進及取向[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8)
[5] 楊有振. 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與外部環境改善[J]. 農村金融研究,2006(6)
[6] 楊有振. 中國商業銀行風險重新分類探析[J]. 財貿經濟,2005(9)

專著


[1] 楊有振. 金融開放:創新與監管[M].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8)
[2] 楊有振. 金融發展:接軌與前景[M].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8)
[3] 楊有振.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研究[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6)
[4] 楊有振. 中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

課題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金融對外開放條件中的創新與有效監管研究》(01BJY084),主持,2001年5月至2003年6月,經費9.5萬元
[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商業銀行風險損失補償機制研究》(09YJA790131),主持,2009年12月至2014年8月,經費7萬元
[3] 山西省普通高校特色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山西資源型經濟區轉型中的金融支撐》(晉教財[2013]289號),主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經費20萬元
[4]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巴塞爾協議Ⅲ下我國商業銀行槓桿率的計量及其影響分析》(晉規辦字[2013]2號),主持,2013年至今
[5]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巴塞爾協議Ⅲ下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研究》(晉規辦字[2012]3號),主持,2012年至今,經費1萬元
[6]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險對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緩釋作用的研究》(晉規辦字[2011]8號),主持,2011年12月至今,經費1萬元
[7]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研究》(晉規辦字[2010]4號),主持,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經費2萬元
[8]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商業銀行風險撥備制度研究》(晉規辦字[2007]2號),主持,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經費0.5萬元
[9]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金融安全的預警機制與風險控制研究》(晉規辦字[2005]5號),主持,2005年11月至2007年2月
[10] 山西省軟科學項目《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緩釋技術應用研究》(2012041019-02),主持,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經費3萬元
[11] 山西省軟科學項目《縣級農村信用聯社構建流程銀行研究》(2009041025-03),主持,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經費3萬元
[12] 山西省軟科學項目《山西新農村建設中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2007041015-02),主持,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經費1萬元
[13] 山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山西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績效研究》(晉教財[2007]69號,2007219),主持,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經費0.5萬元
[14] 中華全國供銷總社社科課題《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研究》(供銷科教字[2005]16號),主持,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經費7萬元

獲獎


[1] 著作《金融創新與深化》獲1998年山西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2] 著作《金融開放:創新與監管》獲2004年山西省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3] 論文《論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獲2007年山西省第五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 項目《山西省交通產業(公路、水路)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獲2007年山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第五)
[5] 著作《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研究》獲2009年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6] 著作《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研究》獲2010年山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7] 論文《中國商業銀行風險規避與股權結構:基於面板數據的經驗與證據》獲2011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教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8] 論文《國內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效應:實證分析》獲2012年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