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又稱市場風險,也稱不可分散風險。是指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投資者風險增大,從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系統性風險的誘因多發生在企業等經濟實體外部,企業等經濟實體作為市場參與者,能夠發揮一定作用,但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身又無法完全控制它,其帶來的波動面一般都比較大,有時也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此類系統風險是不可分散的(cannot be diversified)。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類非系統風險(u徠nsystemic Risk)指的是公司內部的,可被分散的結構性風險(could be diversified)。
是影響所有資產的、不能通過資產組合而消除的風險,這部分風險由那些影響整個市場的風險因素所引起的。這些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動、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動、財稅改革等等。它是指由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投資者風險增大,能夠發揮一定作用。
1.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經濟方面的如利率、現行匯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能源危機、人口趨勢、經濟周期循環等。政治方面的如政權更迭、戰爭衝突等。社會方面的如體制變革、所有制改造等。
系統風險
3.它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由於系統風險是個別企業或行業所不能控制的,是社會、經濟政治大系統內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它影響著絕大多數企業的運營,所以股民無論如何選擇投資組合都無濟於事。
對於一個股市來說,發生系統風險是經常性的。如1993年3月,滬深股市分別從歷史的最高點1558點、358點開始下跌,一直跌到1994年7月末的330多點和94點,股票的市值下降了70%以上,這種下跌就是發生了系統風險。
當股市經過狂炒后特別是無理性的炒作后,股價就會大幅飆升,從而導致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偏高、相對投資價值不足,此時先入市資金的盈利已十分豐厚,一些股民就會率先撤出,將資金投向別處,從而導致股市的暴跌。股市上有一句名言,暴漲之後必有暴跌,暴漲與暴跌是一對孿生兄弟,就是對這種風險的一種客觀描述。
在股市上,許多股民並無主見,看見別人拋售股票時,也不究其緣由,就認為該股票行情看跌,便跟著大量拋售,以致引起一個拋售狂潮,從而使該股票價格猛跌,造成股票持有人的損失。
當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發生變化而將對上市公司的經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時,如政權或政府的更迭及某個領導人的逝世、戰爭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社會動蕩,在此時,所有企業的經營都無一例外地要受其影響,其經營水平面臨普遍下降的危險,股市上所有的股票價格都將隨之向下調整。
當利率向上調整時,股票的相對投資價值將會下降,從而導致整個股價下滑。利率提高對股市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絕大部分企業都有相當的負債是從銀行借貸而來,特別是流動資金部分,基本上都是借貸資金。利率的提高將加大企業的利息負擔及成本支出,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其二是伴隨著利率的提高,債券及居民儲蓄利率也會相應上調,這些都會降低整個股市的相對投資價值,一些投資者將會拋售股票而將其資金存入銀行套利或投向債券市場,從而導致股市供求關係向其不利的方向轉化,導致股價的下調;其三是利率的提高將抑制社會消費,減少有效流動貨幣總量,從而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營銷,導致銷售收入減少及整體經營效益的下降。
稅收的高低是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及股民的投資收入成反比的,所以稅收對股市的影響也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上市公司方面,現許多上市公司享受的是15%的優惠稅率政策,一旦國家將其優惠稅率取消,而將稅率統一調至25%的水平,這些上市公司的稅後利潤將會下降10%,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另一方面就是股市投資方面,對紅利要進行徵稅,其稅率的高低就直接影響股票投資的收益。有些國家對股市還開徵資本利得稅,即對股票的炒作價差進行徵稅,這個稅種的開徵將直接影響股民的投資效益及投資熱情,從而導致股市資金的轉移,引起股價的下跌。
股市的擴容將逐步改變股市中的資金與股票的供求關係,使股市的資金從供過於求向供不應求方向發展,導致股價的下跌。擴容不但包括新股的上市、配股,它還 包括A、B股市場的並軌、國家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等。
復關將大規模地降低關稅,從而導致外國產品的湧入,分割國內產品的市場,使企業間的競爭加劇,導致銷售收入的減少及企業效益的下降,從而引起股價的下跌。其它投資領域利潤率的提高。其它投資領域利潤率的提高,如房地產業的復甦、集郵市場的興旺及其他商貿業利潤率的提高都將導致股市資金的流出,從而導致股價的下跌。
政策風險:政策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到證券的價格。而一些看似無關的政策變化,比如對於私人購房的政策,也可能影響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求關係。因此,經濟政策、法規出台或調整,對證券市場會有一定影響,如果這種影響較大時,會引起市場整體的較大波動。
利率風險:市場價格的變化隨時受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一般來說,市場利率提高時,會對股市資金供求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購買力風險:由於物價的上漲,同樣金額的資金,未必能買到過去同樣的商品。這種物價的變化導致了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脹風險。在證券市場上,由於投資證券的回報是以貨幣的形式來支付的,在通脹時期,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投資的實際收益下降,也存在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證券投資活動中最普遍、最常見的風險,是由證券價格的漲落直接引起的。當市場整體價值高估時,市場風險將加大。對於投資者來說,系統性風險是無法消除的,投資者無法通過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進行防範,但可以通過控制資金投入比例等方式,減弱系統性風險的影響。
當整體行情出現較大升幅,成交量屢屢創出天量,股市中賺錢效應普及,市場人氣鼎沸,投資者踴躍入市,股民對風險意識逐漸淡漠時,往往是系統性風險將要出現的徵兆。從投資價值分析,當市場整體價值有高估趨勢的時候,投資者切不可放鬆對系統性風險的警惕。股市行情的運行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素,投資者可以根據行情發展的階段來不斷調整資金投入比例。由於股市升幅較大,從有效控制風險的角度出發,投資者不宜採用重倉操作的方式,至於全進全出的滿倉操作更加不合時宜。這一時期需要將資金投入比例控制在可承受風險的範圍內。倉位較重的投資者可以有選擇地拋出一些股票,減輕倉位,或者將部分投資資金用於相對較安全的投資中,如申購新股等。
投資者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尤其在行情快速上升的時期。如果提前賣出手中的股票,往往意味著投資者無法享受“瘋狂”行情的拉升機會。這時,投資者可以在控制倉位的前提下繼續持股,但隨時做好止贏或止損的準備,一旦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投資者可以果斷斬倉賣出,從而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系統性風險”是指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徵,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
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遠大於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上,國內外學術界過去的研究多重視虛擬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的發展(如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額遠大於國際貿易額的規模),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這種“倒金字塔”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崩潰的可能。但是,在人們的研究中,更強調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較為密切的方面,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自由化與工業化國家經濟表現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虛擬經濟的發展確實為實體經濟帶來了好處,如國際貨幣市場的建立與發展及與之相關的收入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真實的購買力,以美國為例、金融、保險、房地產部門對美國GDP的貢獻遠比製造業大;另一方面,1970年以來,當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自由化蓬勃發展的同時,世界範圍的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主要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產出增長率下降到了60年代的2/3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長率也以大體相當的幅度下降。
系統性風險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這也是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往往損害實體經濟的重要原因之一。系統性風險的存在可能使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威脅金融、經濟的整體發展。彌補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的這一缺陷,主要依靠強有力的監管部門。迫使微觀主體將系統性風險考慮在內,正是金融監管者的責任;監管當局的風險管理越嚴格,私人部門的成本就越高,就越能將系統性風險的外部性內在化。為了確保單個的投資決策者不僅考慮其個體面臨的風險,而且將整個社會面臨的風險考慮在內,監管者或者可以通過增添附加條件的辦法。如,監管部門可以要求銀行部門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一定標準(即要求其流動資本持有達到全部資產的特定比例),這種流動性資本的持有對於這些金融機構來講,意味著必須放棄某些潛在的獲得收益的投資活動,這就是一種成本,監管者希望藉此抵禦金融危機的衝擊;監管者或者也可以嘗試直接對投資者的行動做出某些限制。如通過對短期資本流動收取一定的費用,迫使私人部門將其成本與短期資本流動可能對一國經濟造成的社會成本一併考慮在內;在某些情形下,監管者甚至或者可以對特定的資本流動實施直接的管制。
與個別風險的管理相比,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更艱難、更複雜、需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變。系統性風險監管困難的原因首先表現在對系統性風險估測的困難。監管者的工作必須包括禁止特定風險轉化為系統性風險,在這兩種風險之間充當“警衛”,並且為了防止市場信心喪失造成的金融恐慌,中央銀行通過注入流動性資金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就是及其重要的。
但在很多情況下,當個別金融機構處於困境時,中央銀行可能不容易找到適當的渠道注入流動性資金,從而不能很好地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這是系統性風險監管的又一困難。尤其是當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發生問題時,中央銀行可能無法動用自己的自有資源注入資金來提供援助。因此,監管當局有必要通過組織私人部門注入資金來進行援助,避免和減輕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損失。
對系統性風險監管的最後貸款人制度以及類似的存款保險制度還存在另一個缺陷,當監管當局試圖處理系統性風險時,常常不得不提供財務上的支持,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道德風險問題。系統性風險不是簡單的私人風險之和,而是比私人風險之和還要大。同樣,私人管理的風險之和要小於金融業的總風險,因為如前所述,私人只是在規避風險,而無法消除風險。最後貸款人、存款保險制度等的目的就在於控制這類社會風險,但是最後貸款人、存款保險制度等某種程度上只是將風險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將系統性風險的一部分轉移為道德風險。因此,有效的監管應該區分不同情形提供最後貸款人援助,並對援助對象施以懲罰性利息;存款保險等制度不宜針對金融機構或個人投機者提供援助,只為遭受非投機性投資損失的家庭提供援助。
過去,對付系統性風險的主要監管措施之一就是將金融市場明確分工並相互分割開來,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服務業之間設置“防火牆”,禁止混業經營。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市場自由化的影響,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區分變得越來越模糊,以及金融市場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不論是國家間還是國際上,所有分裂的部分正緊密地相互依存著。特別地,在現代金融市場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金融創新活動越來越活躍,以前從未發生或從未預見到的事件也不斷發生,而往往正是全新的事件導致了最大的風險。這就使得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方式和理念受到了進一步的挑戰,傳統的分割地對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監管,諸如1987年那樣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間調度資金平抑波動的行動就越來越困難、越來越無效了。在此,人們想特彆強調的一點就是,監管者必須具有某種靈活性,必須基於風險管理的原則、而不是基於事先設定好的規則框架實施監管。其根本原因在於,作為現代經濟系統核心的金融系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服務系統,而是綜合考慮風險管理和自身發展的系統。因此,監管也就不能僅限於對金融業務、職能的管理,而應該堅持風險管理的原則。同時,監管者必須堅持基於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因為任何約定俗成的規則和基於某些產品制定的規則都不可能適應日新月異的金融市場的變化。
CSFP信用風險附加模型
ST股票
T 0風險
T-M模型
URP
VAR方法
《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
《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
中國工商銀行
主權財富基金
義烏指數
互換
互換交易
亞洲債券基金
亞洲金融危機
交易系統
產業信息化
產品開發戰略
產品規劃
產權失靈
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信用評級
企業國際化經營
企業對外投資
企業收縮
企業項目化管理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權益理論
供應鏈風險
保險價值
保險公司次級債
保險投資證券化
保險經濟學
保險費率市場化
信息披露制度
信用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
信用評估模型
信用評徠級衍生工具風險衡量法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信用風險轉移
信用風險轉移市場
債券投資風險
做空機制
全能銀行
共同對手方
關係型營銷渠道
關係資產
內部評級法
內部轉移資金定價
農產品物流
農村物流
凈資本
憑證式國債
分眾營銷
分散風險
創新型企業
利基戰略
動員物流外包
動態聯盟企業
北歐瑞典銀行業風險管理
華寶信託投資公司
受託代銷商品
可行性研究報告
合規風險
品牌
品牌壟斷
品牌策略
商業模式
商品交易顧問基金
回購協議市場
固定資產投資決策
國債回購交易
國家主權信用評級
國庫券市場
國有資本運營
國際證券服務協會
地方政策性投融資
均勻定價策略
境外投資風險
增長型戰略
備用信用證
夏普單指數模型
外資併購
大推動理論
套期保值
嫁接品牌
季節折扣
工程量清單招標
巨人集團
巴林銀行
市場欺詐理論
市場禁入制度
市場競爭風險
市場約束
市場能量指標
開拓型創新
總收益互換
惡性營銷
戰略營銷聯盟
房地產投資風險
批發商
技術創新風險
投資組合管理
投資者關係管理
投資連結保險
投資風險
抵押擔保債券
招商廣告
指數債券基金
掉期
操作風險
政治及國家風險分析
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銀行貸款
數量金融
新產品進入市場策略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
日曆效應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
日本證券市場
最終貸款人理論
月份效應
期貨會計
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價格限制制度
期貨結算機構
樓市泡沫
次新股
次級抵押貸款
次貸危機
止損限額
民營經濟
匯率制度兩極論
匯率目標區雙層監控模型
法國興業銀行
海外經營
混合資本債券
混合資本工具
清華同方公司
激勵相容
熔斷制度
物流金融
物流項目風險
特雷諾指數
現代資產組合理論
現代金融工程模型
鹽田港物流指數
監管資本
盤中試結算制度
知識營銷
短渠道
研發支出
破產和解
砸貨
私營企業
糧食平準基金
系統性風險
納愛斯集團有限公司
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管理
經濟資本配置管理
經營判斷規則
經營管理決策
結構性投資工具
結算會員制度
結算備付金
結算擔保金制度
網上財務報告
網路組織理論
網路金融風險
羊群效應理論
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
股性
股指期貨
股權風險溢價
股票投資風險
股票流動性溢價理論
股票現貨
股票質押貸款
英國巴克萊銀行
英國金融服務局
營銷渠道
營銷渠道風險
虛擬經濟風險
融資租賃
融資融券
行業風險分析
行權價
認沽權證
認購權證
證券信用評級
證券市場民事賠償制度
證券市場線
證券投資
證券投資信用管理
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監管體制
貝塔係數
財務管理學
財務評價
財政風險
貨幣市場基金信用評級
貨幣替代理論
質押債券
貼身緊逼策略
貸款承諾
資產價格泡沫
資產結構
資本市場線
資本弱化
資本經營型財務管理
資本賬戶自由化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赤道原則
運作風險
遠期外匯市場
通貨膨脹指數化債券
避險基金
金融體系
金融信用
金融創新
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區
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期貨市場
金融衍生產品
金融資產定價理論
金融資產轉移
金融風險
銀行業危機
銀行利率風險
銀行資本
銀行間債券市場
鎖倉
限倉制度
集體所有權
集團性客戶
項目信用評級
項目融資風險
顧客價值鏈
風險企業
風險投資
風險社會
風險管理
風險自留
風險規避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馬太效應
黃金T D交易
黃金保證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