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樟樹鎮的結果 展開

樟樹鎮

湖南省湘陰縣下轄鎮

樟樹鎮位於湘陰縣西南部,湘江傍境而過,與長沙市望城區毗鄰,鎮域面積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500畝,森林覆蓋率達75%,南臨省會長沙,西抵湘江。因境內有一株七人合圍的大樟樹,其樹依山而立,伴水而生,冠如華蓋,蔭翳百尺,常年枝繁葉茂,樟樹港由此而得名。總人口2.8萬人,共有284個組,6111戶,中共黨員1013人,下轄7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屬江南典型丘陵地貌。

境內有晚清名臣左宗棠故居“柳庄”和千年古寺“法華寺”兩大景區,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該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富民強鎮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辣椒種植、生態農業、特色旅遊為主導產業,按照“湘江古鎮、文化名鎮、休閑樂鎮,禮佛重鎮、特色水鎮、產業新鎮”的建設理念,大力實施“產業立鎮、項目興鎮、富民強鎮、旅遊活鎮、民本安鎮”開放崛起發展戰略,先後獲得省特色旅遊名鎮、市文明鄉鎮、市美麗鄉鎮、縣農村環境衛生整潔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2016年列入全省“十三五”重點建設的100個特色小鎮之一,2017年樟樹港黃瓜、樟樹港辣椒順利通過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評審,文誼新村獲評國家農業部一村一品示範村,成為我縣第一個獲評“國字型大小”的村。

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忠義鄉,解放初屬第九區,1956年為樟樹鄉,1958年屬火箭公社,1961年設立樟樹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同年改鎮。1996年,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政府駐佘坡里,轄一、二、三、四4個居委會和青愛、白梅、鐵爐、金台、獲新、友誼、樟樹、文經、湯家、新華、叢山、飛龍、官塘、白毛、塘華、祥源、興源17個行政村。2004年轄4個居委會、22個行政村。 
樟樹鎮
樟樹鎮

行政區劃


轄河新一、姚家台二、彭家巷三、後街四4個居委會,親愛、白梅、鐵爐、金台、荻興、周正、金山、白楊、興荷、樟樹、興源、祥源、塘華、白毛、友誼、官塘、飛龍、叢山、湯家、文涇、鎮郊、新華22個行政村。鎮區樟樹港(花果山),距縣城15千米。 
親愛村祥源村周正村飛龍村
白梅村塘花村金山村新華村
鐵爐村白毛村白羊村湯家村
金台村友誼村新荷村巡山村
荻新村官塘村樟樹村文涇村
樟樹港社區鎮郊村興源村

地理環境


樟樹鎮 域東鄰界頭鋪鎮,西接躲風亭鄉及長沙市境,南界長沙市,北接靜河鄉。面積58.6平方千米(2017年),轄22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7227人(2017年)。

經濟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8630萬元,稅收360萬元,財政收入500萬元。
樟樹鎮域建國前屬忠義鄉,建國初隸9區,1956年為樟樹鄉,1958年隸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樟樹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84年建為鄉級鎮。轄區盛產糧食、棉花、漁業亦很興旺。特產辣椒名傳三湘,遠銷周邊省、縣。樟樹鎮伴湘江而立,自古水路貿易興隆,也因地處丘陵低處,自古以來常受水患,給當地居民帶來無窮困擾。近年來,在黨的關懷和幫助下,樟樹鎮興修水利,主要地區已經基本消滅了水災侵害。
鎮區樟樹港,因植有十人合圍的古樟,又濱臨湘江,故名樟樹港。三國吳時大將程普曾在此建尉城。因當湘江東岸,向來為湘陰縣南垸水陸交通的重要碼頭。1950年即為區屬鎮。南通長沙、衡陽,北下巴陵、漢口,西至益陽、常德,東抵汨羅平江,舟車往返,絡繹不絕。
舊時集鎮鋪有麻石街,房屋多青磚牆,木板樓,別具風格。幾百家商號鋪面,招睞顧客,千百艘船隻往返停泊,流動人口甚多。整日里人群熙攘,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近代以來,被譽為“小南京。至建國初期,尚有居民5800多人,商貿、手工業門店218個,可與當時城關中心鎮媲美。1950年為縣城僅有的2個區轄鎮之一,以後體制變更,大社、大鄉時為社、鄉屬鎮,小鄉時為區屬鎮。1980年時鎮區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里,建有4個居委會。縣立三中設此。1984年,鎮區面積發展至1.4平方公里,建有3~9米寬的街道3條,長750米;房屋建築面積6.83萬平方米。1994年撤區建鎮后實力進一步增強。鎮政府、銀行、信用社、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郵政局、電信局、醫院、學校、供銷社、糧站等十多個機關都在鎮區中心。油氈廠、皮鞋廠、鐵木廠、大米廠、副食品加工廠等多家企業,紅紅火火,百業興旺。還有大型集貿市場,商販鋪面200多家,生意興隆,經濟發達。社會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建有有線電視台、歌舞廳、溜冰場、自來水廠。電燈、電話、自來水都已到家。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人。2000年,產生於鎮區的國內生產總值5000萬元,各類稅收160萬元,進入鎮財政的收入240萬元。近期規劃:新建十字街,開發陽鵲湖水上樂園,修建汽渡碼頭;建好移民街,主街自陳家壠至閘口,長1600米,寬24米,配套三套橫街;開發窯貧工業區。力爭五至十年,鎮區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0000人。
樟樹鎮依山傍水,風景十分迷人。南來衡岳爽氣,北涌洞庭碧波,前臨陽鵲湖,側流湘江水,多姿多態,極富傳奇。春和景明之日,山色湖光,依稀掩映,漁歌樵唱,彼落此起;至秋高氣爽,更是風月無邊,水天一色。看長堤柳蔭,曲港魚肥;嶺峻巒雄,蒼翠欲滴;雙雙鴻雁,點點白帆;谷燦田疇,歌飛樓宇。每當夜幕降臨,清風徐來,十里長街浮水面,一湖燈火萬人家。更有城隍煙火,古剎鐘聲,為樟樹鎮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香客遊人,紛至沓來。每逢良辰盛節,文人墨客多會於此,或游目聘懷,或舉觴酌韻,發思古之幽情,壯河山之雄偉。
鎮域人文匯萃。左宗棠未出仕前自號“湘上農人,講學耕讀於鎮境之柳庄;民初反袁志士張祖漢及余革、姚蘭甲、陳霞林等新民主主義志士出生於本鎮。

文化


樟樹鎮古稱哀州,千年古鎮歷史悠久,自堯舜禹時期就有二妃泣帝之說。娥皇女英為堯的兩個女兒,堯為考察舜是否為合格繼承人,將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二女共侍一夫由此傳為千古佳話。話說舜有次南巡,路徑湖南,(舊傳舜死於廣西為誤傳)突然死亡。二女知其死訊,千里尋夫而來,到達今樟樹鎮湘江邊,哭悼亡夫,后雙雙投江而死。淚染竹成斑,才有斑竹,湘妃竹之說。
唐朝:隋、唐時期,天台宗高僧大和尚常在巴陵郡一帶傳法度僧,湘北天台宗盛極一時,法華古寺即建於斯時(史載始建於公元626年.唐朝李淵武德9年,距今已經1385年。而今樟樹鎮的法華寺香火旺盛,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前來求神庇佑。而一代高僧“八指頭陀”寄禪法師的故事,卻在當地老百姓中代代流傳。
明朝:樟樹鎮現有明朝時期建立的城隍廟,城隍菩薩更是為本地百姓所推崇。
清朝:左宗棠大人在入仕之前,在樟樹鎮隱居,在今湘陰縣樟樹鎮巡山村,昔名柳家沖建立了柳庄。此地,山勢逶迤,田園蔥翠,東納青山之秀美,西引湘江之靈氣。而今成為樟樹一大景點。
樟樹鎮特色農產品:稻穀,水果,茶葉,辣椒。
樟樹自古歷來為茶葉出產大鎮,現挖掘出來的古窯遺址,比之縣城湘陰古岳州窯遺址的出土量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湘陰縣內的古岳州窯亦是當年陸羽茶經中經常被提起的高質量茶器產處。
樟樹鎮辣椒遠近聞名,特點在於香、辣、不油膩,適於廣泛應用於湘菜食譜中。樟樹鎮辣椒只能在鎮範圍內種植,出鎮栽培或移植,則色香味俱減。這兩年來,剛上市的樟樹鎮特產青牛角辣椒更是賣到了120元一斤的天價!!湖南經濟電視台曾為此做過專訪!2015年,本地辣椒更是賣到了260元每斤的歷史最高價。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3965
12564
11401
家庭戶戶數6717
家庭戶總人口(總)23894
家庭戶男12497
家庭戶女11397
0-14歲(總)5296
0-14歲男2787
0-14歲女2509
15-64歲(總)16634
15-64歲男8775
15-64歲女7859
65歲及以上(總)2035
65歲及以上男1002
65歲及以上女103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