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窯
岳州窯
岳州窯,古代瓷窯之一。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內。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岳州窯”之名,始見於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唐代岳州窯在陸羽《茶經》中列宜茶青瓷名窯第4位。窯址位於湖南湘陰城關及縣內其它地區,人稱湘陰窯。我國窯名出自唐代,而湘陰唐時屬岳州轄地,所以唐代稱其為岳州窯。岳州窯始燒於東漢,中經西晉、南朝、隋,一直延續到唐代。
岳州窯茶碗
岳州窯瓷器(一)
岳州窯地處湖南省湘陰縣城關鎮堤院一帶,北起水門,南至洞庭廟舊址,全長700餘米的範圍內。湘陰縣舊屬岳州,故名。當地居民中至今流傳“湘陰是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湘陰縣是個古城,湘陰窯窯址發現於1952年,1972年又在窯頭山、梨園等地發現了早期窯址,1975年 冬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晉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窯具。它燒造的時間,可上溯至漢代、三國,可見其歷史久遠矣。
岳州窯瓷胎在唐五代時較為輕薄,胎質不如越窯青瓷緊密,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色,晚期為灰白色。釉色以青綠色居多,也有青黃色的。釉薄而質細,釉泡較小,玻璃質感很強。釉面有不規則的細小冰裂紋,有流釉現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結合牢固,容易產生剝落的現象。唐代燒制時使用墊餅支燒;五代用支釘支燒,在盤碗底部留有支釘痕迹。岳州窯器物豐富多彩,有碗、盤、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的足以圓餅形和玉璧形為主,高足盤、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它注重裝飾藝術,紋飾以印花為主,並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此外還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具有獨特的風格。1973年湖南省湘陰縣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青釉龍首,年代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開片自然,燒結火候較高。口流作龍首狀,手為龍尾形態,器型呈鼓圓,下配有三個高蹄足,十分穩當,生動活潑。此器物應該屬於仿先秦時期的金屬?器,造型典雅別緻,是岳州窯中的精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岳州窯在陶瓷史上地位比較重要,上承江浙越窯青瓷,下啟長沙銅官窯,這裡是華中地區先民用瓷的主要產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
民謠:“湘陰有個萬窯窩,要進城門過窯坡。”據湘陰縣誌記載,宋前湘陰有個“瓦碎潭”,故此足以證明,湘陰曆代有燒窯的歷史。從多處窯址堆集層及漢晉墓發掘中,發現許多漢、晉、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證明先人有燒制青瓷的工藝技術且規模龐大,專家在“青竹寺”窯址考古發掘中,發現紀年款布紋青瓷片(銘文“漢安二年”公元143年)。此瓷片與原地窯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另其縣城附近出土幾處墓葬,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燈、碗、碟等都是“岳州窯”制器,同時一起出土了“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貨泉”錢幣,也可佐證該出土器系漢三國兩晉器物。“岳州窯”胎質細膩、灰白,器形厚重,敲擊有金屬般聲音,瓷化極高,青瓷開片,造型古樸美觀、光潔;釉下熒光閃爍,玻璃質感強,唐代茶聖陸羽贊之“岳州瓷青、青則益茶”,唐詩人劉言史有詩云“湘瓷泛青花”,故此,專家認定, “岳州窯”為中國成史上最早青瓷當之無愧。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品定六大名窯的茶碗時說:“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從飲茶所需的器具角度來看,茶聖陸羽把岳州窯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見,該窯在唐代顯赫的地位。
周新國先生
唐代詩人劉言史在《與孟郊北野泉上煎茶》中寫有“湘瓷泛輕花”句。“湘瓷”究竟是指岳州窯,還是長沙窯?一說“輕花”是指長沙窯的釉下彩裝飾,所以理當屬於長沙窯。據有關專家考證,這種看法不對。因為該詩的主題是描寫“北野泉上煎茶”。“泛輕花”三字是描繪唐代煮茶法中所出現的一種茶花景色。據陸羽《茶經》中介紹,“煮茶法”是直接將茶放在瓷釜中烹煮。大意是,首先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燒水,但不能全沸,待水泡微露時加入茶末。二沸時先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中以備用。所以“輕花”當指沫花中的細小茶花而言。由於岳州窯是唐代以生產青瓷茶具為主要產品的青瓷古窯址,所以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認為“湘瓷”當泛指唐代岳州窯產品而言。
《武陵藏珍》所載茶碗
岳州窯茶碗094
岳州窯茶碗095
岳州窯茶碗096
高3.5厘米,口徑15.8厘米,底徑6.2厘米。圓唇,大口外卷沿,淺腹斜收,施開片青黃色釉,釉不及底。圓餅底,碗心有支釘痕五顆。
高5.4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5.6厘米。圓唇,大口外卷沿,腹壁斜收。外壁與整個內壁塗白色化妝粉,釉已脫落。玉壁形圈足。底微凹,露胎。
岳州窯茶碗097
參觀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岳州窯器物所留下的印象。
1973年湖南省湘陰縣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青釉龍首,年代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開片自然,燒結火候較高。口流作龍首狀,?手為龍尾形態,器型呈鼓圓,下配有三個高蹄足,十分穩當,生動活潑。此器物應該屬於仿先秦時期的金屬?器,造型典雅別緻,是岳州窯中的精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